用来呼吸的风景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出门去看风景已不是件轻松的事,特别是去著名景点。一旦有人报出地名,脑海就会自动生成一套程序,计算那里的游客量、空气情况、航行距离、住宿条件、胃的适应度、时间成本和友情指数等等。这么算下来,往往都会觉得窝在家里读书、喝茶更为惬意。至于那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真的要让给浪漫而冲动的40岁以下青年。
  但是这次,因为友情指数偏高,我二话没说就来到了杭州的天目山。天目山位于杭州西北方向80多公里处,我们一行到达半山宿地时天色微暗。看看手腕上的时间,觉得这个点天空不应该是这种颜色,纳闷之际,忽听见数声野鸟的长鸣,再看看四周山上遮天的大树,便明白这天空的颜色是森林的投射,是山深的缘故,这比真实状况更微暗的微暗,或许有我心里对环境的附加。
  晚饭后,天空尽黑,我们一行七人沿那条惟一进山的公路散步。夜虫的鸣唱此起彼伏,时强时弱,地面和树上都被声音占领,嚣张得就像声波袭击。但这声波是动听的,貌似没有规律,却似乎又有规律可循。我相信夜虫是有配合的,就像作家们的相互影响或相互化学反应。它们生活在这一片小圈子夜夜鸣唱,不可能不相互照应,相互模仿,甚而相互抄袭。谁唱谁歇,谁高音谁低音,谁美声谁民族,谁第一声部谁第二声部以至于谁第N声部,好像都有安排,并与人类愉悦的基因记忆暗合,我们听了那么多的音乐作品之后,最终却折服于这些音乐素材。它们制造了寂静,也制造了远离尘嚣的效果,还仿佛制造了新鲜的空气。可不是吗?此刻,那些带着草木芬芳的氧气,正随夜虫的声波扑鼻而来。
  在这里睡眠质量之高,可以用时间来衡量。那就是晚睡一小时,还可以提前一小时醒来,丝毫没有困倦。原因,当然是空气质量优良。究竟有多优良?第二天我们在海拔1000多米的森林里穿行,个个步步生风,没有喘息。即便有,那也是假装,目的是为了洗肺。
  穿行于森林,最令我惊奇的是每行几米或十几米就会看见一棵参天大树,有两人合围那么粗的,也有三人合围那么壮的,叫柳杉。像这种三人合围以上的树,在天目山共有400多棵。最大的被称为“树王”,十几棵排成一列的叫“将军立队”,两棵原来有距离后来根部慢慢长拢的被命名为“夫妻树”,从一条根上长出两棵并排的称“兄弟树”,因树龄过大折断的某根象形树桩则叫“观世音菩萨法像”,而那些树与巨石崖壁互咬处,就是前辈修炼之人悟道的地方。
  因为柳杉的直,高,粗,密,看上去不是一般的壮观,而是蔚为壮观蔚为奇观洋洋大观奇伟壮硕。我真的很少连片使用这么宏大的形容词,但此处不用,脑海里定会冒出一万个“无法形容”,无法形容当时我被惊着了被震撼了的心情。那些巨壮的柳杉每一棵都顶天立地,每一株都直指蓝天,每一根都脊梁挺拔。它们像地球上的巨臂,又像冲天的火箭,明目张胆地猥亵蓝天。或者,它们就是巴别塔,不仅在宣誓自己的伟大,也向上帝发出了挑战。像这么密集成片的大树,我只在台湾的阿里山看到过。话音刚落,就有人补白:天目山已经跟阿里山缔结为“姊妹山”。
  “60后”的人基本都知道,1958年中国曾经历过“大炼钢铁”,不是生长在奇险处或交通不便处的大树基本上都被砍伐。为何此处山林得以幸免?原来,1956年,也就是大炼钢铁前两年,国家林业部就已经把天目山划为禁伐区,作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真是万幸,否则我们在中国大陆真的看不到连片的挺拔的脊梁。
  除了柳杉,天目山还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野生银杏,被称为“冲天树”的金钱松。以“天目”命名的动植物有85种,其中“天目铁木”全球仅在天目山遗存5株,它被称为“地球的独生子”。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国家珍稀濒危植物35种,有种子植物1718种,蕨类植物151种,苔藓类植物291种。这么多植物长在一起,经光合作用,经化学反应,经风雨雷电雾的刺激,经地球电场电流活动对水分子的电解,那会产生什么样的空气?只能笼统地称之为“馨香的空气”。在天目山馨香的空气里,“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10万余个,其含量是同类风景名胜区的冠军。“负氧离子”在医学界又称“维他氧”、“空气维生素”、“长寿素”以及“空气维他命”等。
  所以,在天目山穿行时,我发现了呼吸的三个层次。第三层次用鼻子呼吸,喉咙处微甜,鼻尖处淡香;第二层次用胸腔呼吸,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第一層次用丹田呼吸,张开每一个毛孔,放松每一个细胞,让自己彻底地浸泡在空气里。有人说,这还是呼吸吗?这简直就是在跟大自然“啪啪”。
其他文献
时间:2018年3月24日下午  地点: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参与人:左小词、刘欣玥、李浩、陈若谷、张欢、沈建阳、樊迎春、邵部、谢尚发、李馨、张菁、王德领、陈华积、徐洪军、李剑章、见君、杨庆祥  杨庆祥:今天联合文学课堂的活动请了青年作家左小词。小词是“80后”青年作家,早期写青春小说,现在转身拥抱纯文学,最新出的长篇小说《棘》是她最近几年比较成熟、也体现了她个人风格和探索性的作品。她前几年
期刊
我对宋盈的第一印象来自九三年九月的一个早晨。  那时我刚上初中不久。那天我骑着车,随着上学的学生一起涌入校园。就在这时我看见了宋盈。她穿着一身淡灰色的运动服,梳着马尾辫,又瘦又高。其实我跟她并没有说过话,只知道她的名字。  “宋盈!”我骑在车上扭头叫了她一声。  她小小地一愣,随即认出了我,答应了一声。  “唉。”  一个陌生的新同学主动和她打招呼,她明显有几分诚惶诚恐。  然后我就往前骑了,只把
期刊
1  这是七夕。  安踟蹰在这座东边的桥上。风很凉,秋天的风跟随她散漫的脚步,有一搭没一搭地吹来,拂动额前的刘海。夜有点深了,路人全低头走着,陌生的面孔,像立于桥墩上的一个个石狮子,可以视若无睹。  安始终心神不宁地慢慢走,这座桥也被无止尽地拉长,桥南边的山坡上,那座通体透亮的塔一直无声观望,她有点怀疑是塔使了魔力,让这座桥没有尽头。这座塔有一个神秘的前身,拥有超人的法力不是没有可能的。  桥南是
期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古谚所言,是指:在艺文竞技场上,其实很难区分伯仲;而在武艺擂台上,“第二”就意味着失败,至少是被击倒。将此一通则放诸近年林林总总、可谓风起云涌的各种评奖与“文学排行榜”的话题里,就显得别有奇趣了。顾名思义,“评奖”与“排行榜”者,就是要为相关年度发表出版的优秀作品排名次、选序列、论先后、评优劣。具体到入围作品的评估,其实对于每一位参与评审者,都必得要拿出一个孰先孰后、谁第一
期刊
如果不写这个创作谈,我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多么依赖第一人称叙事。“我”存在于我写下的所有小说之中。现在看来,所有文体中的“我”都不太靠谱,没那么令人信服,甚至包括我自己写下的文字。这也可以解释我在翻看几年之前留下的文字时,那种巨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陌生感。彼时与此时的“我”,根本没法在一段旧时空中发生共鸣。归根结底还是与自我意志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那就是我”的新鲜感逐渐消弭,被“那不是我”的“怀
期刊
1  “马琦,这是燕虹;燕虹,这是马琦。”  那天,马琦和舅舅在阿志的工作室玩泥巴,燕虹过来收租,阿志介绍他们认识。燕虹还有其他事忙,点头打个招呼就走了。  像其他发展得太快的城市一样,佛山闹市的高楼大厦中间包裹着许多“城中村”,阿志的工作室就开在南风古灶附近一个“城中村”中。“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村落。燕虹是村里的土著,她父亲是阿志的房东。这工作室带院子四百平米,每个月大几千的租金。
期刊
待他出门时,我才似乎想起来问他有多高。其实,我早就注意了他的个头很高挑。我还注意到,他的左耳多了一个小小的耳钉,发型也比上一次来时髦了些,两侧很短,顶发很长,聚集在头顶,到脑门几乎形成了一个桃心。黑卫衣深色的牛仔裤,黑色的双肩包,学生模样之外,又多了些文藝范儿。  这是2016年一个夏日午后,我与郝瀚第二次见面。这一次他是来告别的,因为很快毕业,他将离开银川,去中国传媒大学读影视导演硕士研究生。我
期刊
赵潋:女,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剧、制作人。作品有话剧《共和国掌柜》、《起飞在即》、《第二性》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第二性》新版将于2018年7月上演。  访谈人:邓菡彬  (以下简称赵、邓)  赵:2009年,当时我剧院领导建议我写一个戏,当代都市的单身男女,剩男剩女题材。在之前,我是拒绝和排斥写这个题材的,因为我觉得这种题材当时已经很滥。  邓:这个词汇很形象。  赵:对,当时已经写得很市场化,很
期刊
阴谋论者  有年夏天  我在河北唐县的一户人家  见过一只壁虎  一声不响地倒挂窗前  那晚的月色很浓  树影婆娑  它挂在那儿一动不动  它的沉默让人恐惧  它害人的眼睛让人不敢直视  这小小的生灵  在月光的阴影里  仿佛是一个阴谋论者  那晚,我做了一个可怕的梦  梦里是一大片废墟  四周没有活动的人形  到处都是蛇、蜥蜴、蜈蚣  等爬行动物  它们从四面八方向我聚拢  我觉得自己透不过气来
期刊
去玉山县途中  天灰蒙蒙的  云层厚重,故意为我遮着天空  我有些放心了,今夜  月亮不会出来调戏人间  那些孤单的人啊  那些受够了离别的人  那些饱尝思念之苦的人  今夜,与所有幸福的人一样圆满  没有明亮的嘲笑  没有相形的单薄  没有对影的尴尬  夜宿汾水村  我是来逃避的。  逃避中秋关于圆满的拷问  逃避熟悉的生活  就可以抽离自我吗?  在彻底的孤独里  陌生的汾水村只给我芜杂的青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