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西门庆的商业属性与历史功罪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u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卢兴基先生的《论<金瓶梅>——16世纪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正视了西门庆的富商身份,比之于硬把他当作"地主"、"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和"封建社会的基层柱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我有两个疑问:其一,西门庆可以称作新兴商人吗?其二,他的一生是否称得上悲剧?
其他文献
<正> 周旺生同志撰写的《立法学》一书问世后,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该书体系完整、观点新颖、论证充分,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其主要特点是: 一、开创性地初步确定了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立法这一现象,古已有之。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关系日益纷繁复杂,为了调整日益增多的社会关系,立法数量猛增,其势方兴未艾。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版的为数不多的有关立法问题的著作来看,几乎都只论及立法的某些局部问题。至于立法学的研究对
<正>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上的刘文璞等三同志的文章《关于农村私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阅后颇有感触。我感到,一方面该文对于我国近几年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作了不少调查研究,许多看法是发人深省的;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观点欠妥,有的观点有明显错误。现提出几点与刘文璞等同志商榷。 1.能否说"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剥削"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刘文璞等同志在文中写道:"在私有制社会里,剥削是积累社会财富的一种形式。剥削所得愈多,意味着剩余产品愈多,从而社会积累也愈多。而积累是
本文认为,市场价值是价值的转化形态,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所不改变的是价值实体,所改交的是价值量的决定方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价值并在供求不一致时决定其偏离。决定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需求是抽象掉价格影响的"平均需求",供求的影响只是市场价值反馈机制中的一个环节,不能直接参与市场价值决定。文章认为,市场的唯一的最终调节中心是市场价值。
<正> 由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辑的《张岱年文集》第1卷已经问世,其它各卷也将陆续出版。这部文集为学术界研究张先生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完整的材料,我以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先生哲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在研究了30年代最新哲学思潮(新实在论、逻辑分析哲学和新唯物论)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新的综合。这个综合简单说来是"罗素、列宁、孔子的三流合一",即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吸收逻辑分析方法,并结合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人生理想,以形成一个具有解析形式、理想性格的新唯物论哲学。30年代初,张先
<正> 《哲学的童年》是杨适同志关于"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正> 在同中世纪封建生产方式激烈搏斗中成熟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以及民主政治制度和文化精神在近代对西欧、北美以外的封建国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导致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早期现代化")过程在近代中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回应和结果呢?章开沅教授主持的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这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对此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离异与回归》就是作者富有新意的作品。现代化与发展的课题在五、六十年代就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显学",并且形成了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以及激进发展主义的多种现代化学派,
<正> “独生子女”本来是任何时期、任何社会的任何人群中都存在的一种社会人口现象。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现在我国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却由于它的来势之猛、数量之大、背景之特别,而成为一代“特殊人口”。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的出现,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引起了国内外广大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普遍关注。由风笑天博士撰写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一书,是国内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系统研究我国独生子女问题的专著。通读全书,感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正> 青年学者欧阳哲生著《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是海内外系统论述胡适思想的 第一部学术专著。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文化巨匠、思想大师孜孜求索的历程。这一历程耸立着一些在今天仍有夺目光彩的界碑,但它却划上了一个带有悲剧意味的句号。这是胡适的命运,也是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这就使这部著作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为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胡适提供了基础;二是对胡适终其一生所力倡的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的探讨以新的启迪。因此,本书在学术上的贡献和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这里,仅就本书方法及
<正>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出现了嬗变和重组。一些曾被公认的定论被打破,一些习惯性说法受到诘难,而一些标新立异的见解则不断涌现并受
<正> 西藏高原在西方人眼中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足迹难至。他们直接了解我国的西藏地方,是在17 世纪至18世纪中叶,伴随着西欧殖民主义势力向东方扩张而开始的。当时,作为殖民主义势力先导的传教士从印度北部进入西藏地方进行传教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把西藏地方的大量情况介绍给西方。这段早期西方与我国西藏地方关系的历史,是藏学研究和藏学发展史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国外,研究这一课题的人为数不多,只有少数一些学者在某些方面作了研究和资料编纂工作。如意大利的G·M·托斯卡诺所撰《西藏最早的天主教传教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