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海外维权的警示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有海外扩张战略的企业来说,首先要想到保护自己的权利。注册商标在先,然后开拓市场。」即未雨绸缪,商标提早注册是硬道理。
  
  【案例重现】
  近日,中华老字号「王致和」海外维权案迎来了终审判决。德国慕尼黑高等法院二审裁决「王致和」商标侵权案中方胜诉,要求德国欧凯公司停止使用「王致和」商标,并撤回其在德国专利商标局注册的「王致和」商标。
  案件始自2006年7月,当「王致和」试图进军欧洲市场时,却发现自己拥有的腐乳、调味品、销售服务三类商标被德国欧凯公司抢注。双方协商未果后,「王致和」提起诉讼,追讨其商标权。慕尼黑地方法院受理了「王致和商标侵权案」,并于2007年11月一审宣判:禁止欧凯公司在德国擅自使用「王致和」商标;依法撤销欧凯公司抢注的王致和商标。2008年2月,欧凯公司向慕尼黑高等法院提出上诉。直至最近,德国慕尼黑高等法院才给出终审判决,判定中方胜诉。
  
  海外企业的觊觎之心
  
  「王致和」并不是唯一一家遭到海外恶意抢注的企业。「同仁堂」、「全聚德」、「王老吉」、「女儿红」、「杏花村」等企业都曾在海外遭遇商标抢注。光是抢注「王致和」的这家欧凯公司,早些时候就抢注了「老干妈」、「洽洽」、「今麦郎」、「白家」等其他大陆知名食品商标。
  根据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总共发生了2000多起中国大陆出口商品的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案例,造成每年约10亿元人民币的无形资产流失。中国驰名商标更是遭遇抢注高峰,目前约有15%的知名商标在海外被抢注,每年海外商标抢注案件多达100余起。
  为什么中国大陆企业频频遭遇海外抢注?中华老字号评审组专家、北京威创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传理认为,这些中国商标一旦被抢注成功,对外国企业便有利可图:要么利用已抢注商标的巨大品牌效应占领当地市场;要么以侵犯其商标权等理由要挟被抢注者高价回购该注册商标;要么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比如要求成为当地的独家代理商等。不论何种情况,国外抢注者最终都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提早注册是硬道理
  
  除了海外企业的觊觎之心外,频发的抢注案例也恰好暴露了目前中国大陆许多经营者在维权观念上的缺失。有很多企业缺乏长远的考虑,认为在商标上花钱是提高成本,再加上中国大陆企业平均寿命不长,所以不进行商标注册或者任由商标权过期而未重新注册的案例颇为常见。而在发现商标被海外抢注之后,企业通常的做法也是选择忍,而不是通过商标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王致和海外维权案」的胜诉无疑为中国大陆企业海外维权鼓舞了士气,唤醒更多走向国际化的中国大陆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和维权意识。
  王致和集团德国代理律师沃尔夫冈认为,「王致和」一案给中国大陆企业带来许多启示。他提醒说:「中国大陆企业要走向海外,首先要想到保护自己的权利。注册商标在先,然后开拓市场。」也就是说,未雨绸缪,商标提早注册是硬道理,尤其是对于有海外扩张战略的企业来说。对企业而言,在扩张的过程中一旦陷入维权纠纷,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成本上消耗都是巨大的。以「王致和」案为例,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王致和」不能在抢注地进行生产和销售,而且抢注方欧凯公司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国际通行法规,禁止被抢注方向抢注国进口,这必然会大大延误企业海外扩张的时机。
  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商标的保护已经成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知识产权一样,商标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对于那些渴望「走出去」的中国大陆企业,如何在外销产品销路较多的各个国家获得注册商标,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一只拦路虎。
  
  海外维权任重而道远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是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体系,企业可以获得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所有成员国的商标保护。企业只需填写一份商标国际注册申请书就可以取得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商品类别和在指定的多个成员国国家的商标注册,而不必再在不同国家分别进行商标注册。中国大陆已于1989年正式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议》,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大陆的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省时、省钱、省力的商标注册途径。
  据了解,截至2008年,通过该体系到中国大陆申请注册的海外商标总量已达13万多件,而中国大陆企业通过该体系到外国申请注册的商标总数还不到1万件,这与大陆1000万户企业、3000万户个体户的市场主体规模极不相称。
  在中国工商总局制定的商标战略中特别提及,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应对海外商标纠纷,运用当地法律和国际规则制止海外商标抢注行为和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畅通海外维权投诉和救助管道。」当然,维权不是靠一两次诉讼和救助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商标保护体系,以及培养企业维权的意识和信心。
其他文献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除了溯源体系的探索和培育,大成从食品链中的源头、中游直至终端进行垂直整合,加之其拥有庞大的农户契约体系,使得大成具备了追溯的能力以及溯源的可能,让更多产业链上的企业自觉遵守准入标准,达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识;大成集团也顺势成为产业链的整合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从而使整条产业链得以提升,为食品安全建立了可靠的保证。    「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产业,为更多的产
期刊
萧新永  作者为远通国际经营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台商》月刊企管顾问团首席顾问、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        金融危机冲击企业经营效益,进而迫使企业裁员减薪,但是,企业在裁员时必须面对员工的经济补偿问题。  许多企业的HR(人力资源)主管在咨询攸关企业劳动成本的经济补偿金问题时,必须了解或掌握什么样的法律条件下必需支付?支付的计算基础是什么?如何支付才算不违法?如何不支付又不算违法等问题。
期刊
2010年4月17日,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以下简称「台企联」)首次换届选举会议在北京万豪酒店举行,台升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山辉以一票优势,当选為台企联第二任会长。    101:100,在台企联首次举行的换届选举第二轮投票中,现任会长张汉文以一票之差与连任失之交臂,常务副会长郭山辉当选為第二届会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老交替本是常态,几年前,也正是郭山辉从张汉文手中接过东莞台协会长的接
期刊
切记,唯有具备为企业创造「不可取代的价值」的人才,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团队,也才有领到高薪的可能。    黄至尧  现任104人力银行(中国)猎才总监  美国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 人力资源  管理硕士  着有《 两岸工作大钱途 》(天下文化出版)        2008年开始的金融风暴导致企业征才急冻,连带着上班族也不敢再像往年冲动转职!但是台湾求职者「西进大陆」的意愿
期刊
被誉为大陆重量级新兴产业计划的智能电网,总投资金额将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可望在2009年7月出台,将带动太阳能、风能等绿能产业加速发展。有台商表示,新政策对台商出路帮助不大,然而透过产业资源整合,提早布局,台商在大陆发展绿能产业商机无限。      能源的「绿色革命」正在全世界不断升温,大陆也赶上这个世界潮流,让有远见的企业家可以在这个广大的市场上,开发「绿色金矿」。2009年5月21日,中国国家
期刊
2009年6月11日,78岁高龄的张忠谋重新出山,再次担任台积电CEO,原CEO蔡力行转任「新事业组织」总经理。蔡力行表示,未来新事业将聚焦「绿色能源相关产业」。  此举表明,这家全球半导体代工巨头正全力摆脱半导体市场巨亏和成长缓慢的牵绊,开始二次创业和转型的决心。而新能源产业,正以其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企业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新亮点。      近日,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陆新能源产业
期刊
当下,金融海啸的持续效应依然显著,经历了最初的应急逃难,企业下一步该如何动作?不动则「等死」;动,就要先探水流潮向,再谋求冬泳突围之术。    当经济景气好时,企业不仅利润好,在人事、组织架构等方面都有诸多选择。但如今身处后金融风暴时期,企业除了怀念昔日的美好时光之外,更应积极的把继续应对金融海啸危机当作「在冬天里游泳」。那么,「后金融海啸时期」,到底有哪些突围求生的冬泳术?      冬泳术之「
期刊
从长期的角度看,大陆保险深度及密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人口红利因素以及居民对金融资产需求多样化等因素,都显示了大陆保险业巨大的发展空间。  经历了金融危机,目前保险公司盈利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2009年业绩向上的趋势已经确立。    2009年一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以下简称「人寿」、「平安」、「太保」)三大保险公司净利润表现出现明显分化,人寿由于2008年同期低基数的原因出现同比
期刊
现在重启IPO也算是一个契机,届时大盘必须选择方向,猛烈的波动也即将到来。不过,大盘很可能冲高回落后继续上攻。  然而,随着大盘加速上涨的展开,后市可供炒作的股票将越来越少;另外,外围股市尤其是港股,可能提前阶段性见顶,从而拖累A股见顶。    2009年6月19日,市场目光关注已久的大陆A股重启IPO的首单终于确定了!「桂林三金药业」拿到发行批文拔得头筹,计划发行4600万股A股,募集资金6亿多
期刊
吴建宏  作者为《台商》企管顾问团首席顾问、台湾著名企管顾问      很多公司的流动率很高,老板自我安慰跟我说:「换血是正常的循环,员工换来换去,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就有家外商公司请了一位业务经理,才来三个月就走人了,他的薪水每月十万元,等于白花了三十万,可是这不打紧,后来这位经理到了同行企业去上班,这才糟糕,不仅无意中给了人家情报,而且还付了三十万元,这是不是白痴?  我也看过完全没有流动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