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阅读文本怎么答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通常包括自传、他传、评传、史传。高考对传记的考查一般不外乎三个层级: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一、分析综合
  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并善于根据具体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語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叙事不求精雕细刻,议论讲求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史传,贵实录,重史实,不刻意追求每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及每个人物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所以,分析传记,不可不辨明传记的类别。二是要认真阅读文本,理清传记的内容,包括传主的成长经历,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以保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既不能以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一句话,考生必须保证筛选、整合出的信息是“原生态”的,即信息必须源自文本,根植于文本。三是要灵活变通,不可胶柱鼓瑟。如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准确、真实,不允许有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个性。再如,传记的语言,一般以平实为好,但为了更有情趣,也可使用一些文学笔法。
  二、鉴赏评价
  要答好这类题,第一要学会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不可断章取义,尤其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是要学会从叙述文字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态度。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阅读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第三是要善于“出入”,即在通读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释(“出”)。
  三、探究
  答题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发掘传主的精神追求,发掘这种追求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做到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三是要关注历史人物的当下意义,即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应从当下的价值观念出发,有所选择,有所评判。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应注意三点:其一,从文本内容出发,不可另起炉灶;其二,广泛结合社会生活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三,确有自我见解。对文本特色的发掘要注意横向比较,即拿同类文本的基本范式与此文本相比较,发现差异,品析高下。
  此外,要想真正能够掌握传记的阅读方法,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2.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3.最好把自己置入书中人物中,阅读传主就像和他们交朋友一样,这样就会有切肤之感,阅读起来也顺畅些;4.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5.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深入解读传记文本,必然关涉到社会历史的相关背景。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人物的生平事件,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去理解文本,是谓知人论世。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无不从当下的价值观念出发,有所选择,有所评判,从而阐释出历史人物的当下意义。所以,留心现实生活,把握当代社会,是解读传记文本的一把钥匙。
  【针对练习】
  父亲和我
  杨振宁
  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安庆当时也叫怀宁。父亲给我取名“振宁”,其中的“振”字是杨家的辈名,“宁”字就是怀宁的意思。
  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父亲1923年秋入史坦福大学,1924年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院。1928年夏父亲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乘船回国,母亲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几天以后我们三人和一位自合肥来的佣人王姐乘船去厦门,因为父亲将就任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亲曾教我认识了大约三千个汉字,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背《龙文鞭影》,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在厦门父亲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了我英文字母“abcde……”;当然也教了我一些算术和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首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唐虞夏商周,……”;干支顺序:“甲乙丙丁……”,“子鼠丑牛寅虎……”;八卦:“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等等。
  父亲少年时候喜欢唱京戏。那一年在厦门他还有时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不过他没有教我唱京戏,只教我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父亲的围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教我下围棋。记得开始时他让我十六子,多年以后渐渐退为九子,可是我始终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一直到1962年在日内瓦我们重聚时下围棋,他还是要让我七子。
  这是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不易完全了解的故事。
  我9岁至10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11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中一年级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所以在中学的时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1937年抗战开始,我们一家先搬回合肥老家,后来在日军进入南京以后,我们经汉口、香港、海防、河内,于1938年3月到达昆明。我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没有念高三,于1938年秋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他借了G.H.Hardy的Pure Mathematics与E.T.Bell的Men of Mathematics给我看。40年以后在Selected Papers,1945-1980。with Commentary(Freeman and Company,1938)第74页上我这样写道:
  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父亲虽然给我介绍了数学的精神,却不赞成我念数学。他认为数学不够实用。1938年我报名考大学时很喜欢化学,就报了化学系。后来为准备入学考试,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合我的口味,这样我就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杨振宁”这个名字与杨振宁的出生地有直接的关系,“振”字则表明的是他在杨家的辈分,而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取“振兴”之意。
  B.除了曾任大学教授的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花了很大气力外,杨振宁的母亲也功不可没,在杨振宁去厦门前就教会他认识了大约3000个汉字。
  C.杨振宁的父亲给杨振宁讲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英文字母“abcde……”,教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然而,杨振宁始终没有从父亲那儿接触到新式教育。
  D.抗战开始,杨振宁一家离开了厦门,先后在合肥、汉口、香港、海防、河内、昆明等地生活过,从昆明昆华中学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
  E.杨振宁的父亲不赞成杨振宁念数学,是认为数学不够实用。后来,杨振宁发现物理更合自己的口味,他最终就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2.这篇文章的标题可否改为“我的父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杨振宁的成长中,感受到了什么?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C、D(该题考查“分析综合”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应在文本中找准有效答题区间,进行比较甄别。C.“杨振宁始终没有从父亲那儿接触到新式教育”错。文中说的是“那一年以前,……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D.只是途经汉口、香港、海防、河内。)
  2.不可以。这篇文章是一篇自传,不是以父亲作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文章谈是是自己的成长与父亲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以“我与父亲”为题更合乎文章内容。(该题考查“分析综合”中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及“鉴赏评价”中的“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答题时应从文本的文体特征及内容出发,注意这篇传记属于自传。)
  3.这句话表现出了杨振宁对父亲的敬重。父亲深知教育之道,他不是简单地将自己下棋的技巧教给儿子,而是让儿子自己从实践中去探索。(该题考查“鉴赏评价”中的“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答题时应从作者的情感态度出发,注意把握作者的心态。)
  4.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该题考查“探究”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答题时应从文本出发,结合教育现实进行回答。)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心理契约违背的含义和理论研究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提出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干预对策:招聘过程中推行真实工作预览;加强沟通和协调,引导员工参与决策;创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减少组织食言现象;制定组织沟通计划,避免心理契约理解歧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食言模型;真实工作预览;以人为本  中途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员工作为企业投
<正> 十年浩劫把历史研究引入死胡同,十年改革开放给历史科学带来了新生。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我国历史学界经过"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关于真理标准的辩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