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抹最亮丽底色 打造最诗意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n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文本的想象之美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意义非凡;对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也意义非凡。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想象类文本尤其是现代诗歌的文本解读开展语文教学呢?
  一、细读文本,巧妙创设,引领课堂诗意氛围形成
  要让诗歌文本的美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让他们马上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歌的美的意韵。这就要求教师细读文本,精心设计,让学生走进课堂就能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设计《乡愁》的教学环节时,我反复细读文本,把握乡愁诗“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在课件中插入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乡愁》的诗朗诵视频,配以如泣如诉的名曲《二泉映月》伴奏。接着进行了教学尝试,让学生一踏进课堂就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乡愁气氛,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淡淡的哀愁之中,情境创设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学习席慕容的《乡愁》时,他们很快在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诗中的感人意象,更为自主地去探究隐藏在意象背后的感情,感受联想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围绕我已总结的学习乡愁诗的方法,自我设计问题并自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立刻展现。学生这种思想感情的顿悟,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显然更符合当代语文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人文性的要求。
  同时,想象类文本学习的情境营造离不开教者在细节上的打造,老师的授课语言也要极富诗歌韵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诗歌情境的富有诗歌美感的导入语激趣。
  如在《乡愁》中,我设计导入语如下:“同学们,乡愁是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情怀。黄昏时分孤单的身影,静静黑夜里的‘床前明月光’,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勾起对故乡的依恋。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忧伤又何曾不一次次激荡你我的心灵?”教师诗一样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气氛,进一步引领着课堂诗意氛围的形成。
  因此,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教师进行巧妙的甚至是精彩的情境创设,是想象类文本教学的关键,而这一切皆源于教者对文本的再三咀嚼,精心设计。
  二、细读文本,反复诵读, 激发师生内心情感火花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诗歌艺术,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赏读想象类文本时,离不开对文中物象的捕捉,通过语言的媒介和自身的想象,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反复诵读,才能体味文本的精妙。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饱含情感的诵读是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的桥梁,是理解作品情感的主要途径,是激活学生语文兴趣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的必要而有效的条件。所以想象类文本的教学离不开教者自己对文本的反复朗读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教师要根据诗歌作品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方法,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恰当地调整节奏、音调等。只有这样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才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学生整体感悟《再别康桥》诗环节,我让班上一个中等生朗诵全诗,针对他的朗诵效果让学生讨论究竟怎样朗诵才能出彩,学生们指出,首先要根据诗歌情感把握节奏,这首诗情感基调有些淡淡的哀伤,朗诵节奏不能快,一快就破坏了感情表达;学生还指出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要用舒缓的语气来表达凝重的感情;有学生还指出要通过对重点词的重读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在整理这些诵读技巧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朗诵才艺,让他们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出文本丰富的情感。
  朗读方式的灵活使用,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朗读比赛等,更能激发师生和文本、作者间的情感碰撞的火花,师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让彼此得到更深的情感体验。
  三、细读文本,循象入境,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
  诗人郑敏对意象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这话也指出了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成分,一首诗也就是有许多意象组合而成的意象系统。可以说,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大白话,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所以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诗歌的钥匙。诗人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意象来表现。抓住重点意象,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所以,在想象类文本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把透过意象把握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以联想和想象为拐杖,以形象取代抽象,把握意象背后的浓浓的情感。在《七颗钻石》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闭上眼睛试想,如果没有爱心的行动,世界会变得怎样”,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学生化文字为画面,用心灵去感受情感,理解情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想象类文本的细读还要侧重于炼字与修辞的品析。炼字对培养语感、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推敲”“月下门”等都是很好的炼字示范。
  炼字的重点放在精彩的动词和形容词上,炼字的方法通常是进行替换比较、赏析品评,要指导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丰富性、新颖性等角度用心揣摩赏析。修辞手法重点放在对偶、夸张、比喻、铺陈、反复等常用修辞手法上,着重指导学生赏析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先以一例让学生掌握其基本修辞作用,然后举一反三,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细读文本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出字词的语文味。像《再别康桥》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金柳”“新娘”“揉碎”“沉淀”等词,《乡愁》中玩味“浅浅”“这头”“那头”等词,让学生品出语文味,悟出丰富情。
  “诗,是生活的底色,做学生时没涂上,以后想涂也涂不了。不管后来被什么颜色覆盖,底色会一直在那里,覆盖得越多,保护得越好,总会等待到合适的时间穿透呈现。然后,诗就成为学生终身素质的底色。”教者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张开想象之翼,为文本涂抹一层最鲜亮的底色,就能让每个文本成为“一首诗”,让诗意装点我们的语文课堂,为每个学生涂抹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作者单位: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其他文献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
期刊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学校也实行了自主分层教学的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一模式中,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就是“析疑解难”,很多时候,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疑难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时,有些老师会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
人们经常用“骨感”形容年轻女子的纤瘦。初中生作文的缺憾在于内容空洞,有骨无肉,虽然“骨感”,但不美也不健康。如何让“骨感”作文变得有骨有肉,内容充实丰满,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善绘景物,美化内容  景物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还可以一线串珠,推动情节。  比如,一位同学在《爱,使我勇往直前》的开头,运用一段景物描写宣泄自己考试失败后的心情。  天,阴沉沉的,似乎要将整个大地吞没;
期刊
修改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指导学生”这四个字取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上的“让学生”三个字,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固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了教师具体指导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悟”作文写作,
期刊
“无话可说、辞不达意、语言平淡”三句话准确描述了初中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作文语言是中考作文评价的重要方面。沒有适合的语言,再深刻的立意,再丰富的内容,也会黯然失色。怎样才能使学生作文语言富有魅力和文采呢?下面以我的一堂题为“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的作文课为例,试简述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为了创设情境,我的导语设计是为学生讲述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
期刊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散步》,是一篇质朴清新的散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朴实,立意深刻,尤其是在情理交融这一点上,达到了“情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被蕴含其间的意境和哲理深深感动。它以理服人,高声唱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赞歌;它以德动人,高歌了中年人的责任感;它以情感人,尽情颂扬了对生命的关爱。阅读这篇文章,如同一次情感的洗礼。  针对如此精美的文章,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整
期刊
当前的语文教育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课前预习显得格外重要。问题在于,预习变作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后,有时会变得浮于形式、流于表面,实现不了语文学习的预定目标。预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走进作品,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写作意图,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引发深入思考。  这样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期刊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什么是语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迅速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就是语感。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而语感也正是在这样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获得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期刊
一、说课实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与母亲、母爱有关,来自冰心——《纸船》。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感受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互动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1.说课标与教材  《纸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以 “家庭、亲情”为在主题,共设置了五篇课文。《风筝》写手足之间的童年故事;《羚羊木雕》写子
期刊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的事情。尤其是对农村的学生而言,这就更难了。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材资源都有限。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去买课外书籍,更别说价格偏贵的名著书籍。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他们不知道名著是什么,更别说去阅读名著,理解名著。因此,引导农村学生阅读名著的重担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如何更好地引导农村学生阅读名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