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 理性引导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的事情。尤其是对农村的学生而言,这就更难了。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材资源都有限。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去买课外书籍,更别说价格偏贵的名著书籍。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他们不知道名著是什么,更别说去阅读名著,理解名著。因此,引导农村学生阅读名著的重担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如何更好地引导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语文教师要有具体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阅读名著的培养极其重要,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对于故事会、漫画书等学生可能很容易提起兴趣去阅读,但是名著以经典著称,很多故语言设置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在名著的阅读中,帮助学生了解名著故事,引领学生走近名著,在激发阅读的兴趣时还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政策,农村学生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肯定和关爱。只有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才能让学生保持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选取耳熟能详的名著片断,让学生一起分享,比如通过“美猴王”或者“孙悟空调芭蕉扇”等故事,来调动学生学习《西游记》的兴趣,教师展开讨论,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进行名著的详细解读。对于这些片断选取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帮助教师充分的讲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的目的,有利于增加农村学生的知识面。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关键,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
  一是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做好阅读的引导工作,在阅读前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有利于疏通知识点和文章大意。
  二是养成阅读时做笔记的习惯。阅读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比如读到优美的词句或者精彩的片段时,用笔把它们勾画出来,反复阅读和摘抄,并试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这些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进行模仿写作,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是养成写阅读心得的习惯。很多名著深奥难懂,这就更需要学生去深入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好名著的思想精髓,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写阅读心得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三、立足课本,阅读名著
  随着新课标的改版,名著的选择越来越具代表性,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的局限性,再加上农村的孩子的阅读量大多仅限于教材上的选取,所以,教师就更应该立足课本,通过教材上的名著选集,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合理的利用教材,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例如,通过《荒岛余生》的学习引入《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推荐《水浒传》原著,教师可选择性的选取其中的经典故事来讲解。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村学生的学习面,提高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指导阅读名著的方法
  培根在《论求知》中提到,有的书只需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知其中梗概,而有的书则要精读反复的读。阅读名著的方法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所谓略读,就是简要的浏览式的读,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中心来了解文章大意。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摘抄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但是精读和略读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并不是独立开来的阅读方法。
  例如,《骆驼祥子》这本书,常常是先浏览故事情节,通过初步了解祥子拉车的故事情节,再通过感知去发现其中的精髓内容,最后在选择精读的内容,反复推敲,比如当读到某些语言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味,深入体会,如果读到有关祥子失败后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挣钱买新车时,这股冲劲和坚韧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时,就把它摘抄下来背诵,感悟。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工作,正确指引学生阅读更多更好的文章。
  五、按时按量的阅读计划
  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些严格规定,来约束帮助他们阅读名著。名著阅读贵在坚持,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坚持,阅读时间上的保障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在时间的安排上,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思想,进行开设定量的阅读课,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注重阅读质量。有的学生只喜欢阅读故事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成任务,而这些远远不够,更达不到阅读的效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名著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里的主要人物性格、学会欣赏、品味、评析等,将人物作为阅读的突破口,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梳理故事情节以及作品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重视阅读交流。 语文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因此,名著阅读的能力和交流有着重要的联系。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名著,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阅读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可以展示阅读成果、感受交流的平台。比如,每个月安排一次交流性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讲述自己阅读名著之后的感想。教师可提出推荐环节,让学生为身边的同学推荐自己认为有趣的名著书籍,相互去学习和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书籍的方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教师引导农村学生阅读名著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充分调动农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尊重农村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多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
  总之,语文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农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名著伴随学生成长,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让农村学生接触并领会到名著中的思想光芒,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认识这个大千世界。农村学生的名著阅读引导工作势在必行,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好习惯,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沥海镇中(312366)
其他文献
每次教学《社戏》,都会有一种紧张感。这篇文章篇幅长,主题有一定的深度。教学这样的文章,如果只从理清线索、把握文章结构、分析小说的三要素、理解文章的主题等方面着手,势必会导致这样一篇充满柔情的美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对学生来说,其积极性、主动性也无法充分地调动,老师主角、学生配角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单调,百无聊赖;对老师来说,学生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大汗淋淋,这样的课堂
期刊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
期刊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学校也实行了自主分层教学的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一模式中,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就是“析疑解难”,很多时候,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疑难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时,有些老师会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
人们经常用“骨感”形容年轻女子的纤瘦。初中生作文的缺憾在于内容空洞,有骨无肉,虽然“骨感”,但不美也不健康。如何让“骨感”作文变得有骨有肉,内容充实丰满,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善绘景物,美化内容  景物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还可以一线串珠,推动情节。  比如,一位同学在《爱,使我勇往直前》的开头,运用一段景物描写宣泄自己考试失败后的心情。  天,阴沉沉的,似乎要将整个大地吞没;
期刊
修改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指导学生”这四个字取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上的“让学生”三个字,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固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了教师具体指导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悟”作文写作,
期刊
“无话可说、辞不达意、语言平淡”三句话准确描述了初中生作文语言的现状。作文语言是中考作文评价的重要方面。沒有适合的语言,再深刻的立意,再丰富的内容,也会黯然失色。怎样才能使学生作文语言富有魅力和文采呢?下面以我的一堂题为“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的作文课为例,试简述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为了创设情境,我的导语设计是为学生讲述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
期刊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散步》,是一篇质朴清新的散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朴实,立意深刻,尤其是在情理交融这一点上,达到了“情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被蕴含其间的意境和哲理深深感动。它以理服人,高声唱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赞歌;它以德动人,高歌了中年人的责任感;它以情感人,尽情颂扬了对生命的关爱。阅读这篇文章,如同一次情感的洗礼。  针对如此精美的文章,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整
期刊
当前的语文教育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课前预习显得格外重要。问题在于,预习变作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后,有时会变得浮于形式、流于表面,实现不了语文学习的预定目标。预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走进作品,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写作意图,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引发深入思考。  这样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期刊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什么是语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迅速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就是语感。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而语感也正是在这样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获得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期刊
一、说课实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与母亲、母爱有关,来自冰心——《纸船》。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感受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互动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1.说课标与教材  《纸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以 “家庭、亲情”为在主题,共设置了五篇课文。《风筝》写手足之间的童年故事;《羚羊木雕》写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