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1.提出
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会上,经过反复讨论,总结出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4个关键要素,即:“基础”、“实践”、“素质”、“创新”,并结合学校几十年来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与特点,提出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同时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启动了核心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学生创新训练体系三位一体的本科教学建设工程。
2.定位和构成
我校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指导全体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不断自我构建知识、智慧的良好思维习惯,落实“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教育理念和实现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更加关注把学生引导到掌握某些领域知识的主要方法上来,探讨在这些领域里存在哪些类型的知识和形式、如何得到和使用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以及它们的价值何在。核心课程体系由本科人才培养中构建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组成,体现了学校和各专业的培养特色,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核心课程体系由A级(校级核心课程)、B级(校院共建核心课程)和C级(院级核心课程)构成。总体上保证学生在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能得到足够的、结构合理的科学训练,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体现我校该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校级核心课程主要保障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即较好的数理基础、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对外交流能力及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确定了“数学分析”(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基础物理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工程训练”6门A级核心课程;B级核心课程是各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所需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国内外一流大学同类专业中普遍认可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C级核心课程主要是体现各专业方向特色、学生在专业学科、科研优势方向、特色方向等方面能够形成潜在优势的课程。
二、核心课程体系的特点
为了建立合理、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我校组织了多次研讨和学习,就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宗旨、课程遴选标准和建设方案等问题理清了思路,在学习和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了我校核心课程体系与国内外高校核心课程的异同及特点。
1.强调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的合理组成和融合
核心课程体系是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反向设计的。作为我校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大体上决定了校级公共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A级核心课程);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的学生,应该掌握本专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公认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由此决定各专业在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B级核心课程);为了体现我校各专业的方向及其特色,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其不断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精选出一些相应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它们基本体现了相应专业的学科与科研的强势方向(C级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整体上体现了我校在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的合理组成和融合的原则。
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融合。首先是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即在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把知识习得与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次是课程安排上的融合,即综合考虑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学科发展的历史顺序、学生的经验及兴趣的发展的顺序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统一;再次是课程编制方法上的融合,即在课程编制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归纳、发展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归纳、演绎、非逻辑的内容和方法运用上进行融合。
2.着眼于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课程实施中注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分析、推理、批判、质疑等能力的提高
核心课程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环节,学校特别强调在课程实施中不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活力,在全校师生范围内积极倡导以研究为本的教和学。例如:
我校理学院院长、国家教学名师李尚志教授一直承担本科生的数学类A级核心课程。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将眼光从书本和考卷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放眼到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数学。他说,从疑惑到醒悟、从错误到正确的转变过程更能够表现他们的思考能力,比最后答案的对或错更加重要。
“理论力学”是我校理工科专业共同的B级核心课程,获得国家教学名师称号的王琪教授对该课程的教学深有感触。他认为,要真正搞好课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可思考”、“有方法可推敲”。二是强调启发式与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一堂成功的启发式讲课应该就像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科研课题一样引人入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创新。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对于像“理论力学”这样的工科类基础理论课程,可通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解析分析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相结合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课堂教学还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研究。
经济管理学院王惠文教授承担的“应用统计学”是经管学院C级核心课程。她始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创新的起点是对问题的敏感和解决它们的决心”的观念。她特别注重案例教学,不断收集和应用那些极其鲜活的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同时,她经常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悬念问题”提出来,留给学生在课下思考一段时间,以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感受自己通过查阅文献、持续思维和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强调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保证核心课程建设质量,我校要求每门核心课程都要建立教学团队,强调不论承担课程实际教学任务的人数多或少,作为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至少要包括三个层次:由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担任的团队负责人,领导团队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中的定位,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趋势确定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统筹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遴选教材等;课程责任教授负责按照团队共同确定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材等落实所有的具体课程运行,监控课程教学的质量,组织课程考核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管理环节,课程责任教授一般也是该课程的第一主讲教师,是日常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中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其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参与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在学习、了解、实施课程建设各个细节的同时,也是课程主讲教师的一部分或第二梯队。
目前,我校构建的核心课程体系只是在遵循人才培养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可操作性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求的变化、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新学科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我校的核心课程体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补充、更新,才能使其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在现在及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知识得以不断充实,智慧得以不断激发,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敏]
1.提出
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会上,经过反复讨论,总结出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4个关键要素,即:“基础”、“实践”、“素质”、“创新”,并结合学校几十年来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与特点,提出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同时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启动了核心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学生创新训练体系三位一体的本科教学建设工程。
2.定位和构成
我校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指导全体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不断自我构建知识、智慧的良好思维习惯,落实“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教育理念和实现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更加关注把学生引导到掌握某些领域知识的主要方法上来,探讨在这些领域里存在哪些类型的知识和形式、如何得到和使用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以及它们的价值何在。核心课程体系由本科人才培养中构建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组成,体现了学校和各专业的培养特色,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核心课程体系由A级(校级核心课程)、B级(校院共建核心课程)和C级(院级核心课程)构成。总体上保证学生在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能得到足够的、结构合理的科学训练,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体现我校该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校级核心课程主要保障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即较好的数理基础、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对外交流能力及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确定了“数学分析”(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基础物理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工程训练”6门A级核心课程;B级核心课程是各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所需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国内外一流大学同类专业中普遍认可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C级核心课程主要是体现各专业方向特色、学生在专业学科、科研优势方向、特色方向等方面能够形成潜在优势的课程。
二、核心课程体系的特点
为了建立合理、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我校组织了多次研讨和学习,就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宗旨、课程遴选标准和建设方案等问题理清了思路,在学习和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了我校核心课程体系与国内外高校核心课程的异同及特点。
1.强调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的合理组成和融合
核心课程体系是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反向设计的。作为我校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大体上决定了校级公共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A级核心课程);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的学生,应该掌握本专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公认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由此决定各专业在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B级核心课程);为了体现我校各专业的方向及其特色,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其不断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精选出一些相应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它们基本体现了相应专业的学科与科研的强势方向(C级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整体上体现了我校在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的合理组成和融合的原则。
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融合。首先是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即在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把知识习得与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次是课程安排上的融合,即综合考虑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学科发展的历史顺序、学生的经验及兴趣的发展的顺序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统一;再次是课程编制方法上的融合,即在课程编制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归纳、发展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归纳、演绎、非逻辑的内容和方法运用上进行融合。
2.着眼于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课程实施中注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分析、推理、批判、质疑等能力的提高
核心课程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环节,学校特别强调在课程实施中不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活力,在全校师生范围内积极倡导以研究为本的教和学。例如:
我校理学院院长、国家教学名师李尚志教授一直承担本科生的数学类A级核心课程。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将眼光从书本和考卷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放眼到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数学。他说,从疑惑到醒悟、从错误到正确的转变过程更能够表现他们的思考能力,比最后答案的对或错更加重要。
“理论力学”是我校理工科专业共同的B级核心课程,获得国家教学名师称号的王琪教授对该课程的教学深有感触。他认为,要真正搞好课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可思考”、“有方法可推敲”。二是强调启发式与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一堂成功的启发式讲课应该就像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科研课题一样引人入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创新。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对于像“理论力学”这样的工科类基础理论课程,可通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解析分析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相结合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课堂教学还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研究。
经济管理学院王惠文教授承担的“应用统计学”是经管学院C级核心课程。她始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创新的起点是对问题的敏感和解决它们的决心”的观念。她特别注重案例教学,不断收集和应用那些极其鲜活的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同时,她经常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悬念问题”提出来,留给学生在课下思考一段时间,以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感受自己通过查阅文献、持续思维和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强调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保证核心课程建设质量,我校要求每门核心课程都要建立教学团队,强调不论承担课程实际教学任务的人数多或少,作为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至少要包括三个层次:由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担任的团队负责人,领导团队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中的定位,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趋势确定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统筹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遴选教材等;课程责任教授负责按照团队共同确定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材等落实所有的具体课程运行,监控课程教学的质量,组织课程考核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管理环节,课程责任教授一般也是该课程的第一主讲教师,是日常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中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其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参与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在学习、了解、实施课程建设各个细节的同时,也是课程主讲教师的一部分或第二梯队。
目前,我校构建的核心课程体系只是在遵循人才培养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可操作性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求的变化、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新学科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我校的核心课程体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补充、更新,才能使其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在现在及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知识得以不断充实,智慧得以不断激发,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