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来学习数学的“数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1.改变知识的表现形式和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镶嵌在真实的情境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变成一种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运用已有经验,在情境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构建假想或猜测,寻求证据等,经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发现和探究,改变了知识的表现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使数学学习实现从学校情境到社会情境、从虚拟情境到真实情境的迁移。
2.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桥梁”,化难为易
由于学生知识发展的局限性,对于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若按知识的内部体系展开教学,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困难。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数学知识嵌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强度和难度降低,给学生的学习搭建合适的“桥梁”,以达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降低学习负担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提高认知水平
情感与态度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知识是有情境性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与发展的,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愿望、好奇心及求知欲,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维持、强化、调整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动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1.创设铺垫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例如:在求多边形内角和时,以三角形内角和为铺垫,让学生探索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进而发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我们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通过操作,来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性问题情境是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写出报告或完成作品、进行交流的情境,例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结合实际环境,指导学生以“测树高”为课题写研究报告。这样,学科知识在探究实践中得到了了综合和延伸。
二、数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前提,数学知识应在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构建,从而,情境设计的恰当与否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注重情境的真实“度”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学科。针对初中学生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课堂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舍弃与数学无关之真,力求凸显数学本质之实。用恰当的方式真实地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只出现在课前几分钟,忽视情境的全程性,其实,情境不应该只在新课发生前起作用,它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态度.整堂课应围绕课前的情境这——中心环节展开,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注重情境的发展性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情境应能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加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他们科学地思考和学习。在情境中潜伏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数学问题,以便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研究
[2]四川教育
1.改变知识的表现形式和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镶嵌在真实的情境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变成一种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运用已有经验,在情境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构建假想或猜测,寻求证据等,经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发现和探究,改变了知识的表现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使数学学习实现从学校情境到社会情境、从虚拟情境到真实情境的迁移。
2.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桥梁”,化难为易
由于学生知识发展的局限性,对于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若按知识的内部体系展开教学,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困难。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数学知识嵌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强度和难度降低,给学生的学习搭建合适的“桥梁”,以达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降低学习负担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提高认知水平
情感与态度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知识是有情境性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与发展的,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愿望、好奇心及求知欲,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维持、强化、调整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动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1.创设铺垫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例如:在求多边形内角和时,以三角形内角和为铺垫,让学生探索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进而发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我们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通过操作,来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性问题情境是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写出报告或完成作品、进行交流的情境,例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结合实际环境,指导学生以“测树高”为课题写研究报告。这样,学科知识在探究实践中得到了了综合和延伸。
二、数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前提,数学知识应在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构建,从而,情境设计的恰当与否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注重情境的真实“度”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学科。针对初中学生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课堂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舍弃与数学无关之真,力求凸显数学本质之实。用恰当的方式真实地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只出现在课前几分钟,忽视情境的全程性,其实,情境不应该只在新课发生前起作用,它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态度.整堂课应围绕课前的情境这——中心环节展开,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注重情境的发展性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情境应能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加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他们科学地思考和学习。在情境中潜伏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数学问题,以便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研究
[2]四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