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考试是语文科考试中的一大版块,它所占比分达40%,作文的成功在语文科考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掌握考场作文的一套技法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关键词】考场作文;定题目;定内容;定主题;架结构;选材料;审语言
作文考试是语文科考试中的一大版块,它所占比分达40%,作文的成功在语文科考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场作文给考生的时间差不多是1个小时,在这规定时间内考生要完成从审题到定文的一系列工作。这时间就决定考生考场作文不能与平时作文练笔一样慢吞吞仔细地审题、选材、打草稿、修改、誊正,它只允许考生打完腹稿之后迅速完文。因此,掌握考场作文的一套技法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定题目
“文好一半题”,文章题目就如人的眼睛,明眸善睐就顾盼有情。好的题目就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它不单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决定着文章内容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是考场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如半命题作文“妈妈笑了,我 了”。补充完整这样看似简单的题目,其实是个技术活——学生必须先考虑:我怎样才能补得比别人好,怎样补题才能引出我自己的思路。题目的前半句的关键词是“笑”,这就很容易让学生顺着思维定势来补题:“哭”“也笑”“感动”等。如果作文者能够突破这个“笑”字的影响来补题,就容易补出新意。例如“我放心了”“我心凉了”“我坦然了”。
二、定内容,定主题
初接触作文试题,学生不能急于下笔作文,须先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连审题都不到位,结果可想而知,也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只有明确试题要求,确定本次写作内容,选择写作素材,所写作文才能符合试题要求。
初步选定素材之后就需确定文章主题,也就是作文的立意。文章的“意”, 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年来,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写出真情实感。
如何确立文章主题?
1.从题目或话题中探索主题
面对题目,应对题目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分析,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准确理解其含义,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如要求以“位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首先,要明确“位置”的含义。“位置”的含义有三:一是所在或所占的地方;二是地位(包括现实中的地位和在心中的地位);三是职位。“一”的位置是具体的,“二”和 “三”的位置则是抽象的。其次,要知道位置有相对性:如果你一直向上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因为目光而存在;座位有前后左右之分,职位则无高低贵贱之别。最后,还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就能够多一分爱心和耐心,多一分永不熄灭的希望;站在儿女的位置上,就能多一分真情和深情,多一分永不消减的愧疚。只有处在别人的位置上时,也许才会理解别人,才会留恋自己的位置;一个既不理解别人,又对自己的位置毫不留恋的人,就很难在别人的心目中有什么位置。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要以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别人的位置贬低别人。经过分析,明确了内涵,就容易下笔了。
2.结合现实探求主题
写作时尽量从正面表达思想,有时也可结合现实逆向立意。比如以“农民工”为话题,一般同学都会围绕农业科技的进步,大量农民洗脚上田,进城务工,亦工亦农,既增加了个人收入,又缓解了城市对劳务工的需求紧张。而有一名同学则根据自己乡村的现实从另一方面立意:家乡许多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田园闲置荒芜了。邻居王叔叔干脆让刚上初中的女儿辍学回家带小弟弟。文章写的是农民工带来的“田荒”“园荒”“人荒”,触及的是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立意独到,震撼人心。
3.变换角度去寻找新的主题
如以“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一般考生经过一番思索之后都能根据“根”这一具体事物的内在含义去立意,得出诸如“做人不能忘本”之类的主题。而有一位考生却能在此基础上做更深的挖掘,确立这样的主题:只有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去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对“根”的最好的回报。角度一变,自是胜人一筹。
4.巧用联想去表现文章主题
这是指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主旨的立意方法。巧用联想,由物及人,从而表现文章主题的。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作,我们脑海里要立刻出现台阶的形象,然后抓其不同侧面:抓台阶的作用,可提炼出“赞人梯的奉献精神”;抓台阶的层级特点,可提炼出“要循序渐进”的观点;抓台阶的走势,可提炼出“不断跃向新高度”等观点。由此可见,抓住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展开合理联想和丰富想象,新观点就纷至沓来了。在运用此法时,要注意恰如其分和层次分明。恰如其分,是指所咏物的品性与所歌颂的精神或人确有相似之点,不能生硬地拉在一起;层次分明,则指咏物抒情时要由外形到品质,由物体到精神(人),一层一层深入写来,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
5.从所给的材料中确定主题
就是分析材料提供的情况,推断其性质、原因和结果,从而概括出一个主题。如材料作文:有个朋友一天到晚,张口闭口就是“混日子”之类的话语。著名導演冯小刚曾经这样解释“混”字,去规劝这位朋友:它右边的字是“昆”,可以理解为日子是“比”出来的。那么如何去比呢?或者如何比得过别人呢?那就看“昆”字旁边的三点水——要有一点良好心态的水位,要有一点拼搏抗争的水准,还要有一点道德修养的水平,这样才是真正的“混”字,也是“混”的最高境界。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材料作文题目。这则材料的主题可以有几种理解:一是通过“混”字,表现人要勇于竞争、要增强修养、要有良好的心态等。二是劝人有法。三是好人不要坏在嘴上——能做冯小刚朋友的人,应该不会是很差劲的,却因为口头上好说“混日子”这类的话,结果被人给批评了。 三、架结构
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它是作文的框架,规定了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如果我们把文章的“主题”比作“灵魂”,把文章的“材料”比作“血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文章的“结构”比作“骨骼”。结构作为文章的组織、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部表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要通过结构来加以显现。写文章,在明确写作对象,观察和研究了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现象后,动笔之前和写作过程中,必须把写作材料加以整理,处理好文章中的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以及人物与事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单有材料,而不加以梳理组织,不进行结构布局,是不会成为一篇美文的。而文章结构的完整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文章的衔接、过渡、开头、结尾的技巧运用要巧妙。只有合理掌握这些技巧的运用,文章才能天衣无缝,结构完整,才能令读者爱读、愿读。2.要有合理的线索,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红线。更确切地说,线索是贯穿整篇文章的脉络。3.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遵循客观事实。4.文章的结构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主题的需要。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目张,一篇文章,不论演绎出多少层次,形成多么复杂的格局,都必须以纲统目。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就如凤凰的头冠,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语言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又如豹子的尾巴——紧凑有力,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四、选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幻的。材料也即是文章的内容,它决定着文章的可读性、思想性。作文框架一经确定,就须研究每一部分应选材料且该材料应如何表达出来。《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作文评卷要求》也明确提出:材料要真实,要贴近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材料选用的基本原则:1.紧紧围绕中心。2.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3.选用真实具体的材料。4.选用新颖、有特点的材料。如:“没有 的日子”一题,这一类题目,一是比选材,谁选的材料独到;二是比感悟,谁的文章表现的思想感情更新鲜、更有启发性。地球离了谁都照转?日子离了啥都照过?人缺了什么都照活?也许是这样的,但味道会不一样吧?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考生对生活中某些特殊状态的感受能力。例如,没有老师的日子,你是怎样过的?没有作业的日子,你用那些时间做了些什么?你真的轻松了吗?没有批评的日子,你过得舒心吗?没有钱的日子,你生活得幸福吗?
五、审语言
“语不惊人誓不休”,作文中优美的语言能让作文大放光彩。语言的锤炼是考场作文的又一关键。在作文中,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总让人有种美的感受。我们若能把修辞方法娴熟的运用到作文中,必然会令自己的作文添色不少,自然很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名言、警句、格言、俗语、古诗文中的精彩之笔都历经时间的风吹雨打,穿越千百年光阴积淀流传下来,可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了。在我们的作文中,如果能适当地把这些历尽千锤百炼的句子镶嵌进我们的作文里,必定可以达到“以一敌十”的效果。例如,说到读书的好处,我们只要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即可比说出千言万语强得多。例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同时,在我国有不少的俗语、俚语、歇后语、地方特色的语言,往往因其通俗易懂,深刻而耐人寻味,因其生动活泼而又一针见血地揭示某些现象或某一问题而颇得人们的喜爱,这方面的典故流传至今又何止万万千呢!恰当地运用好这些语言,化为作文中的一个个亮点,收到的效果也必然是不同凡响的。恰当灵活地运用好词语,同样也会让语言变得特别的具有灵性。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让山河顿生灵气;先贤吴均《与朱元思书》的“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使眼界豁然开朗;鲁迅先生的《故乡》中,闰土介绍捕鸟的方法时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就使得整个捕鸟活动真实又仿若眼前。优美语言使文章活色生香,增添文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抓紧评卷老师的胃口、吸引评卷者的眼球,为作文获取大量的印象分。
诚然,考场作文,由于时间所限,不允许考生可以像平时习作时那样慢慢吞吞起草、修改、反复阅读修改,再誊正成文。它又切忌考生急匆匆下笔成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了,有时就会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考场作文,要求考生应有冷静的心态谨慎审题、确定主题、选择材料、构建作文框架。人家对结构优秀的作文曾作这样形象的比喻——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开头要引人入胜、先声夺人,内容要充实、血肉丰富,结尾要严谨有力。所有这一切都须以腹稿形式深思熟虑来完成。掌握以上五步技法,架构搭成,成竹在胸,才能写出符合考题要求的美文来。
参考文献:
[1]广东教学,广东教育学会.2736.
[2]湛海徐.作文指导—让作文语言出彩
[3]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考场作文;定题目;定内容;定主题;架结构;选材料;审语言
作文考试是语文科考试中的一大版块,它所占比分达40%,作文的成功在语文科考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场作文给考生的时间差不多是1个小时,在这规定时间内考生要完成从审题到定文的一系列工作。这时间就决定考生考场作文不能与平时作文练笔一样慢吞吞仔细地审题、选材、打草稿、修改、誊正,它只允许考生打完腹稿之后迅速完文。因此,掌握考场作文的一套技法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定题目
“文好一半题”,文章题目就如人的眼睛,明眸善睐就顾盼有情。好的题目就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它不单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决定着文章内容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是考场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如半命题作文“妈妈笑了,我 了”。补充完整这样看似简单的题目,其实是个技术活——学生必须先考虑:我怎样才能补得比别人好,怎样补题才能引出我自己的思路。题目的前半句的关键词是“笑”,这就很容易让学生顺着思维定势来补题:“哭”“也笑”“感动”等。如果作文者能够突破这个“笑”字的影响来补题,就容易补出新意。例如“我放心了”“我心凉了”“我坦然了”。
二、定内容,定主题
初接触作文试题,学生不能急于下笔作文,须先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连审题都不到位,结果可想而知,也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只有明确试题要求,确定本次写作内容,选择写作素材,所写作文才能符合试题要求。
初步选定素材之后就需确定文章主题,也就是作文的立意。文章的“意”, 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年来,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写出真情实感。
如何确立文章主题?
1.从题目或话题中探索主题
面对题目,应对题目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分析,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准确理解其含义,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如要求以“位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首先,要明确“位置”的含义。“位置”的含义有三:一是所在或所占的地方;二是地位(包括现实中的地位和在心中的地位);三是职位。“一”的位置是具体的,“二”和 “三”的位置则是抽象的。其次,要知道位置有相对性:如果你一直向上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因为目光而存在;座位有前后左右之分,职位则无高低贵贱之别。最后,还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就能够多一分爱心和耐心,多一分永不熄灭的希望;站在儿女的位置上,就能多一分真情和深情,多一分永不消减的愧疚。只有处在别人的位置上时,也许才会理解别人,才会留恋自己的位置;一个既不理解别人,又对自己的位置毫不留恋的人,就很难在别人的心目中有什么位置。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要以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别人的位置贬低别人。经过分析,明确了内涵,就容易下笔了。
2.结合现实探求主题
写作时尽量从正面表达思想,有时也可结合现实逆向立意。比如以“农民工”为话题,一般同学都会围绕农业科技的进步,大量农民洗脚上田,进城务工,亦工亦农,既增加了个人收入,又缓解了城市对劳务工的需求紧张。而有一名同学则根据自己乡村的现实从另一方面立意:家乡许多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田园闲置荒芜了。邻居王叔叔干脆让刚上初中的女儿辍学回家带小弟弟。文章写的是农民工带来的“田荒”“园荒”“人荒”,触及的是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立意独到,震撼人心。
3.变换角度去寻找新的主题
如以“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一般考生经过一番思索之后都能根据“根”这一具体事物的内在含义去立意,得出诸如“做人不能忘本”之类的主题。而有一位考生却能在此基础上做更深的挖掘,确立这样的主题:只有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去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对“根”的最好的回报。角度一变,自是胜人一筹。
4.巧用联想去表现文章主题
这是指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主旨的立意方法。巧用联想,由物及人,从而表现文章主题的。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作,我们脑海里要立刻出现台阶的形象,然后抓其不同侧面:抓台阶的作用,可提炼出“赞人梯的奉献精神”;抓台阶的层级特点,可提炼出“要循序渐进”的观点;抓台阶的走势,可提炼出“不断跃向新高度”等观点。由此可见,抓住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展开合理联想和丰富想象,新观点就纷至沓来了。在运用此法时,要注意恰如其分和层次分明。恰如其分,是指所咏物的品性与所歌颂的精神或人确有相似之点,不能生硬地拉在一起;层次分明,则指咏物抒情时要由外形到品质,由物体到精神(人),一层一层深入写来,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
5.从所给的材料中确定主题
就是分析材料提供的情况,推断其性质、原因和结果,从而概括出一个主题。如材料作文:有个朋友一天到晚,张口闭口就是“混日子”之类的话语。著名導演冯小刚曾经这样解释“混”字,去规劝这位朋友:它右边的字是“昆”,可以理解为日子是“比”出来的。那么如何去比呢?或者如何比得过别人呢?那就看“昆”字旁边的三点水——要有一点良好心态的水位,要有一点拼搏抗争的水准,还要有一点道德修养的水平,这样才是真正的“混”字,也是“混”的最高境界。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材料作文题目。这则材料的主题可以有几种理解:一是通过“混”字,表现人要勇于竞争、要增强修养、要有良好的心态等。二是劝人有法。三是好人不要坏在嘴上——能做冯小刚朋友的人,应该不会是很差劲的,却因为口头上好说“混日子”这类的话,结果被人给批评了。 三、架结构
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它是作文的框架,规定了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如果我们把文章的“主题”比作“灵魂”,把文章的“材料”比作“血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文章的“结构”比作“骨骼”。结构作为文章的组織、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部表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要通过结构来加以显现。写文章,在明确写作对象,观察和研究了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现象后,动笔之前和写作过程中,必须把写作材料加以整理,处理好文章中的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以及人物与事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单有材料,而不加以梳理组织,不进行结构布局,是不会成为一篇美文的。而文章结构的完整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文章的衔接、过渡、开头、结尾的技巧运用要巧妙。只有合理掌握这些技巧的运用,文章才能天衣无缝,结构完整,才能令读者爱读、愿读。2.要有合理的线索,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红线。更确切地说,线索是贯穿整篇文章的脉络。3.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遵循客观事实。4.文章的结构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主题的需要。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目张,一篇文章,不论演绎出多少层次,形成多么复杂的格局,都必须以纲统目。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就如凤凰的头冠,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语言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又如豹子的尾巴——紧凑有力,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四、选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幻的。材料也即是文章的内容,它决定着文章的可读性、思想性。作文框架一经确定,就须研究每一部分应选材料且该材料应如何表达出来。《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作文评卷要求》也明确提出:材料要真实,要贴近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材料选用的基本原则:1.紧紧围绕中心。2.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3.选用真实具体的材料。4.选用新颖、有特点的材料。如:“没有 的日子”一题,这一类题目,一是比选材,谁选的材料独到;二是比感悟,谁的文章表现的思想感情更新鲜、更有启发性。地球离了谁都照转?日子离了啥都照过?人缺了什么都照活?也许是这样的,但味道会不一样吧?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考生对生活中某些特殊状态的感受能力。例如,没有老师的日子,你是怎样过的?没有作业的日子,你用那些时间做了些什么?你真的轻松了吗?没有批评的日子,你过得舒心吗?没有钱的日子,你生活得幸福吗?
五、审语言
“语不惊人誓不休”,作文中优美的语言能让作文大放光彩。语言的锤炼是考场作文的又一关键。在作文中,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总让人有种美的感受。我们若能把修辞方法娴熟的运用到作文中,必然会令自己的作文添色不少,自然很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名言、警句、格言、俗语、古诗文中的精彩之笔都历经时间的风吹雨打,穿越千百年光阴积淀流传下来,可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了。在我们的作文中,如果能适当地把这些历尽千锤百炼的句子镶嵌进我们的作文里,必定可以达到“以一敌十”的效果。例如,说到读书的好处,我们只要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即可比说出千言万语强得多。例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同时,在我国有不少的俗语、俚语、歇后语、地方特色的语言,往往因其通俗易懂,深刻而耐人寻味,因其生动活泼而又一针见血地揭示某些现象或某一问题而颇得人们的喜爱,这方面的典故流传至今又何止万万千呢!恰当地运用好这些语言,化为作文中的一个个亮点,收到的效果也必然是不同凡响的。恰当灵活地运用好词语,同样也会让语言变得特别的具有灵性。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让山河顿生灵气;先贤吴均《与朱元思书》的“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使眼界豁然开朗;鲁迅先生的《故乡》中,闰土介绍捕鸟的方法时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就使得整个捕鸟活动真实又仿若眼前。优美语言使文章活色生香,增添文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抓紧评卷老师的胃口、吸引评卷者的眼球,为作文获取大量的印象分。
诚然,考场作文,由于时间所限,不允许考生可以像平时习作时那样慢慢吞吞起草、修改、反复阅读修改,再誊正成文。它又切忌考生急匆匆下笔成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了,有时就会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考场作文,要求考生应有冷静的心态谨慎审题、确定主题、选择材料、构建作文框架。人家对结构优秀的作文曾作这样形象的比喻——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开头要引人入胜、先声夺人,内容要充实、血肉丰富,结尾要严谨有力。所有这一切都须以腹稿形式深思熟虑来完成。掌握以上五步技法,架构搭成,成竹在胸,才能写出符合考题要求的美文来。
参考文献:
[1]广东教学,广东教育学会.2736.
[2]湛海徐.作文指导—让作文语言出彩
[3]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