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iei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如何学习的人。学习不只是继承,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读了十几年书,有不少同学根本不知道如何读书,成了课本的机器——书呆子,于是,就有高分低能一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推行了素质教育,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变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为学生探究为主。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分享彼此思考的过程。概念原理是肌体,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是教学法的灵魂。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 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带着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探究
  
  教师巧妙的设问,是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已知知识设问,激发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做法如下。
  (一) 利用学生常见社会生活现象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利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与教师相似形象思维,顺利达到学习的迁移。让学生带着熟悉的生活问题,去阅读、思考、讨论、探究,经过抽象思维,完成知识的同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讲解价值规律时,设问:“一分钱一分货”与“物以稀为贵”说明了什么?同学思维活跃,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轻松地掌握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如学习货币的职能时,设问:“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与“拿钱交电费”各反映了货币的什么职能?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对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有扎实的把握。这样,学生对政治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觉得贴近实际生活,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利用学生熟悉的名言、俗语
  名言、俗语,富有哲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上《认识的根本任务》一课时,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这句话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阅读、思考几分钟后,首先进行学生之间交流,然后师生交流。这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甲同学说:“眼见的是事物现象。”乙同学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个别多变的东西。”丙同学说:“现象有真假之分。”师说:“可见眼见不一定为实。”这时要抓住时机追问:“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一定十分可靠吗?”或答:“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因而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本质及其规律来说,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就低了。”“因此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本质等概念,懂得了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从而明确了认识的根本任务,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如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课时,可设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书到用时方恨少”、“活到老,学到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四句喜闻乐见的俗语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学生积极性既高,又提升了课文知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从而轻松地掌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 利用学生熟悉的诗歌
  学生熟悉的诗歌,学生自以为简单,不信它还有什么玄机,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如学习主观主义的表现时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说: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请问:“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是犯了什么错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犯主观主义错误,归纳出人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在学习对立统一时,讲述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然后问:从哲学上看,王安石错在哪儿?同学们兴致大增,认真地读书、思考,寻找答案,形成更为高级的认识结构。
  (四)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识。面对新的情景,我们要运用课本知识完整、准确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设置问题,要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的热点问题为素材,要以国内近期的经济政治为主,要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为主。如200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高到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等等。利用好这些时政热点问题设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
  (五) 利用形象的小故事
  学生对小故事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如在学习“关注效益与公平”时设问:为什么“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切好”?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探究,学生很快搞清了“效益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如学习“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时讲了“这里不卖果子,只卖种子”的小故事,然后问:“为什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的真谛。
  总之,问题的设计既要做到“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注意夯实基础知识,注意知识的深化、综合和提高。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新颖新鲜,灵活多样,切忌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做到关注社会生活,把握社会热点,提高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自己设问,师生共同探讨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子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让学生设问、提问,师生共同探讨。“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一般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当演员,教师是导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学习规律,积累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始终以知识点为主线,把握住方向,做到活而不乱。
  第二,要打破师生身份,菅造宽松和谐气氛,让学生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提问、讨论、探究,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让学生个性得到表现,创造性得到解放,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予以积极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
  总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探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兰溪市职业中专)
其他文献
在就业十分困难的新形势下,作为中专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成都商报》9月29日报道,日前,成都出现了一家全日制的私塾.已有5个孩子在那里学习和生活。语文教材是四书五经,英语教材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令人称奇的是。一个3岁
目的探讨骨盆牵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1月~2008年8月对116例受伤3周以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先行骨盆牵引复位压缩的椎体,
语言变化的三要素——继承、创新和隔离——必然导致语言在扩散中产生新的本土化产物。英语在扩散中形成了多种重要变体,这些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各有其独特的语言特
人类因为概念称谓和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将同一关联认知结构中的A、B两个相关联概念赋予相同的符号,这一规律称为关联律。它也是概念称谓、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一个普遍规律。关联
2010年研究生报考已拉开大幕。明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465万人,与今年基本持平;而明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611万人,比今年增加52万。教育界人士预测,面对就业压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