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的人文色彩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亦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导向。但应试教育长期主导教育舞台,以知识积累、成绩提升为教学目标的模式,成为思维定式。语文离“人文”越来越远。近几年,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倡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作为教学风向标的高考,便是这场教育变革的先行者。“人文”色彩逐渐走进语文高考,并成为语文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人文色彩;语文高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指引高中语文教育发展方向。随着教育不断前进,高中语文教育正做着微妙的改变,从人文角度来看,可分为两部分论述:第一,延续经典传诵,但不仅限于学习书面内容;第二,语文教学更需关注时事,并彰显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人文色彩。
  一、传诵经典,从学习内容向学习思想精神转变
  经史子集,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二中,选自《楚辞》的《离骚》;必修三中,选自《荀子》的《劝学》,等等经典作品,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根据统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共计65篇文章,其中来自我国古代经典作品30篇,占总篇数的46%;而这30篇作品中,重点学习的就有24篇,占总篇数的36.9%,占经典作品数的80%。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传诵经典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任之一。无论教育如何改变,经典必须学习。对于经典作品的学习,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和之前有区别吗?答案是肯定的。应试教育下的经典作品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更加注重对于文章本身内容的把握。古代文章字体繁复,字义复杂,逐字逐句学习,成了经典作品教学主要内容。而文章本身能为学生带来什么积极影响,往往被忽视。
  高考语文试题的转变,引导高中语文经典作品教学侧重点的转变。如2017年语文全国卷一中,在对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中,并没有再以单纯地给了上句填下句,或是给了下句填上句的形式出现,而是在考查中增加了对经典作品精神的理解,如在考查《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則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默写时,就用了“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这样的题引,若不了解经典作品其中的精神内涵,即使能够背诵,也很难回答正确。
  而类似要求掌握经典作品内在精神内涵的考题,在2017年语文全国卷二、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等多套考题中出现,这指引了高中语文经典作品教学的新方向。
  因而,除了重点词汇的掌握,教师开始转变教学方式,运用不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经典作品内容背后的精神的理解。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会选择情境模拟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廉颇、蔺相如的角色,切身体会主人公面对当时情境下的心理,从而更好理解身为武将的廉颇和身为文将的蔺相如是以怎样不同的情怀和行动,去表达自身的爱国情怀。而在学习经典诗文时,教师不再仅仅追求对于诗句意思的教授,而是更加注重对于诗人背景的介绍,或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诗人生平,在课堂上分享自身见解,再结合诗文本身,去理解诗文背后的人文精神。
  经典作品中的人文色彩,正是依托从学内容到学精神的转变,逐渐散发出本属于经典作品的人文魅力。字词的功底是外在,内容背后的人文精神是内在,二者缺一不可。
  二、关注时事,彰显语文本身具有的浓厚的人文色彩
  无论高中语文教材如何调整,从未忽视过人文色彩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除了关注学生对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外,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必修教材中都会有“表达交流”单元。如必修一中的“心音共鸣”“人性光辉”,必修二中的“直面挫折”“美的发现”,必修三中的“学会宽容”“善待生命”“爱的奉献”,必修四中的“确立自信”“发展幸福”,必修五中的“讴歌亲情”等,都是教材编者对语文教学中人文色彩的关注,从文本上体现人文色彩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程度。
  但往往,高考对于此部分内容没有明确要求,教者也就忽略其对于教学的关键性。教授这些内容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学生也就不再关注这部分内容。大方向的偏离,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缺乏人文色彩。
  近几年,高考语文不再是古板地学习文学文本知识,学习答题技巧。灵活的出题方式决定了那些适用于之前考试的学习方式,无法再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
  像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写作部分,就提到了“中国关键词”,例如“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食品安全”“移动支付”等词。这些词语并不是埋头苦干吃课本能了解到的,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转变,通过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接轨。
  而在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写作部分,则是运用六句名句,触发学生思考。其中“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要求学生遇事要勇敢面对,做到敢作敢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是启发学生需胸怀大志,百舸争流。而诸如此类的对于时事、对于人文关注的题目,在其他省份高考题中均有所体现。可见,高考为当下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关注时事,关注人文,彰显语文教学中的人文色彩。
  高考是学生通向远大前程的最便捷的路径,而语文教学更应注重人文教学,让语文本体所具有的人文色彩对学生潜移默化,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功用。
  参考文献
  [1]刁品飞.强化人文关怀,注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人文教育[J].课外语文(初中),2013(1).
  [2]彭宏.试论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度量操控问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校本选修课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本文对庆阳第二中学校本选修课的实践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校本选修课;质量;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核心,大力实施校本选修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生生、师生乃至一切教育资源的对话过程,是基于问题的思维的内化与生成的过程,更是个体生命自省自觉的过程。为师者若能坚持将多重对话以及思维的内化生成落到实处,或迟或早,我们的学生最终将到达教育的最高境界,即走向生命自觉。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生成;自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阅
【摘要】本文对《少年王冕》两个教学片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作为年轻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自己不断钻研文本,解读教材,探索课堂,研究学生。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之路,任重而道远,感性语文教学,长路漫漫,唯有不断努力,勤奋耕耘。本文的教学现象分析,几许思考,不吝斧正,与君共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体验;教学现象;《少年王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教学文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让学生通过实践,实现课程向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乐观,综合性实践活动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充分利用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老师再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材料分类、整合、加工,充分运用到作文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  【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活动;作文;材料;整理;个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性实践活动由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欢,老师也易于
【摘要】潜下心来,倾听语文课堂的声音,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公开课上教学过程只是热闹地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的本性,而这恰恰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很明显这是不科学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 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
【摘要】21世纪以来,教育的核心主题之一便是“学会协作”。事实上,对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堂上,不但应该参与学习,还要主动进行合作。换言之,新教育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定位,要求我们变革课堂结构,选择协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帮助、交流分享,在不断的配合中,发展个体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事实证明,以协作思维重新定位小学语文教学,会对学生起到更自然的引领作用,让教学充满智慧的光泽。  【关键词】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摘要】新课标中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明确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为学生拓展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体验。拓展延伸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以及广度,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中对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样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堂是传统文化学习的主阵地,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作为高层次教育,有必要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本文从契合生活实际、挖掘教材内容、实施活动策略、加强实践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
【摘要】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成为语言积累的主渠道。我们只有立足阅读教学,凸显语用为主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学会积累、乐于积累、善于积累,才能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关键词】高年级阅读教学;语用;语言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读过一些书,也做过不少摘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