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德国学电影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初,夏季的闷热开始崭露头角。我接到了一个采访任务:采访德国科隆电影学院的院长彼得·克拉斯。采访的地点约在国贸附近的银泰中心里柏悦酒店六十五层的China bar里,服务生非常贴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一个较为私密地对着窗外的座位,低压的云层与隐约可闻的轰鸣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雨,被访者还未到达,我的脑子却开始不受控制的胡思乱想。
  关于科隆电影学院,是我以前未听说过的,在来之前抱着谦虚学习的精神上网搜索了一下,巧正看到科隆电影学院针对国内招生的“德国电影之路”计划。好像是一个为期两个月的工作坊性质的培训,有德国的大导演施隆多夫和《2012》的导演罗兰·艾默瑞奇作为讲师,当然,大约10万人民币的费用也是让我咋舌,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来中国圈钱的“培训机构”了。
  等待的过程中,大雨倾盆。我一边看雨,一遍盘算着采访的思路。有关电影教育的问题近些年来大家都在讨论着,这个问题的热度永远新鲜。按说中国现在的电影教育已经不是仅仅针对与北京电影学院那几所学校的精英教育了,影视学校或者大学里的影视专业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以前是因为硬件条件限制的问题让电影教育很难普及,现在普及是普及了,但是良莠不齐的教学水准也成为了一大问题,人们不一定能真正地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我不禁想到,之前采访过的一些从事电影的人甚至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人。而这个科隆电影学院,据说是德国最大的电影人专业协会机构,由于曾经在欧洲留学的缘故,对于德国的学习工作体系我还是略有一些了解的,据说在德国若想要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在毕业后至少实习数年之后才可步入真正工作岗位。至于科隆电影学院,我还是等待院长来了之后再详细询问一下好了。
  就在我各种思绪翻腾的时候,彼得·克拉斯先生到了。刚一见面他就不停地开始道歉,说是北京的交通拥堵实在是超出了他的预期,我观察着面前的这个人,如同我印象中的德国人一样,穿着一丝不苟的西装,温和有礼。等他坐下来要了一杯长岛冰茶之后,我们的谈话便开始了。
  如同我之前料想的一样,科隆电影学院是一个在职的培训学院,属于职业进修学校,而它要求的学生必须最少要上过影视类的学校,不然就是在影视公司或者电视台工作过才可以。克拉斯先生对我说,在德国,要想从事技术行业,就必须拿到IHK认证(IHK这个组织我想好像应该像中国的劳动部一样吧,负责各种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拿到了认证才可以在这个行业内开始正式的工作。而他们的学院会为学生提供这个认证让他们尽快进入到真正的工作当中。这是非常好的,对于那些原本专业不是影视却对行业有着很大热情的人,他们是需要这样的凭证的。
  “那么科隆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普通的影视类大学有什么不一样呢?”我这样问他。
  “首先,德国的影视类大学并不是很多,有四所影视类大学是比较出名的,科隆媒体高专,卢特维希堡电影学院,柏林巴贝尔斯贝格电影学院,慕尼黑电影学院。这些大学设置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教育,可是在拍电影中所用到的很多实际技巧比如摄像、灯光、导演助理、后期剪辑一类是不会教授的, 因此也就产生了S我们这样的学校来填补这种空缺。这也是德国电影界经过反思与沉淀做出的决定,需要我们这种既有很强的专业性又没有大学冗长课程的学校。”彼得·克拉斯先生告诉我,他们的专业分别是导演助理、电影摄像、制片主任、制片这几个,而最近新推出了科幻电影制片的专业。而一般来说,科隆电影学院的学时最长一年的时间,这和德国普通大学动辄数年的学制有着很大差别。
  当我问到这次为什么会想到来中国招生的时候,克拉斯先生笑着说,“近些年来德国兴起了“中国热”,很多人对中国的东西都有着非常大的兴趣, 我们想向来自中国的学员提供一整套服务,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并且能在两个月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而且我们也想靠从中国招生扩大自己的国际知名度,我们同时还承办着欧洲唯一的一个竞赛性质的中国电影节。这个招生项目也是得到科隆市政府大力支持的,学院基本是不盈利的。”虽然我已经看过了项目细则,却还是要为费用的问题再一次问他,毕竟大约10万元的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有关于这10万元费用能干什么,克拉斯先生向我做了详细的解释,除了包含两个月住宿的费用之外,主要是讲师的费用,这个为期两个月的导演班的主讲兼监护人是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他们还会请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来给学生讲授欧洲电影节的运作原则等等,最主要的是,导演班的结业影片的所有费用,包括器材的使用和演员的调配都由科隆电影学院负责。“不包括吃饭,但是包括茶点。”他强调,克拉斯先生告诉我,这个导演班只招15名学生,属于小班手把手式教学。10万元!我掰着手指算了半天,迅速在人民币和欧元间进行换算,还是觉得好贵啊!可是如果高密度的学习有效率有质量,加上时间的成本……还好吧!
  采访过程中,彼得·克拉斯先生还向我讲述了德国公法媒体的不同于国内电视台媒体的运作方法,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德国电影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所以这次的“德国电影之路”计划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我们去领略德国电影的不同风范。
  要不,回家商量商量,带上银子走吧?
其他文献
2010年6月18日,由《大众DV》杂志举办的“畅享高清视界” Panasonic AVCCAM巡回体验活动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拉开帷幕。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巡回体验活动分别在哈尔滨、南京、上海、杭州、成都、昆明、广州、深圳、济南等多座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各地DV影像爱好者、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独立导演、消防、公安、部队等行业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平均每站都有超过100位听众,讲座和体验活动获得
期刊
在手持式专业摄像机领域,数码高清视频格式早已得到普及,以磁带作为记录介质的机型也非常普遍。而随着电影电视领域对专业机型轻便、小型化需求的不断增高,以及应对日益苛刻的拍摄环境的需要,手持式专业摄像机的存储介质逐渐由传统磁带演变为数据存储卡存储,这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NAB展会上的无带化新宠    2010年在全美广播电视设备展(NAB 2010)上,佳能在本次展会上推出的XF305/30
期刊
2010年7月1日,贾樟柯最新电影《海上传奇》在北京东方新天地举行了首映式。具有“强纪录片情结”的贾樟柯这次终于把他这部纪录片搬上了大银幕。在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问贾樟柯:“如何看自己从一个独立导演发展到今天?”贾樟柯给记者的回答是:“我认为,至今我依然是一个独立导演。”    这不禁让我们开始回望了一下中国独立电影导演之路。“独立导演”这个称谓,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前后,比“个体户”这个
期刊
上海世博会作为旷世的世界盛会来到中国,很多朋友都准备去世博会走一走逛一逛,面对巨大的世博会场地和每天平均40万的人流量,如何游玩?如何拍摄?这都成了一个大问题。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世博会拍摄经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在世博会期间拍好玩好。    精心打造路线图     当你走入世博园,你会在任何一个入口处得到图片中看到的“园区导览图”,但是如果你之前对世博园一无所知,没有事前做功课的话,这也意味
期刊
胶片时代宣告结束?数字时代真正来临?    上世纪90年代,柯达、富士、乐凯胶卷三巨头的标志遍布全国,黄、绿、红三色分别成为各自品牌的标志。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开始倾向于购买性价更高的数码产品。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市场对于传统胶片产品需求量的萎缩。2009年,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商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关闭克莱姆胶片的生产线。这款曾经于1974年推出的明星产品,因为受到新
期刊
岩井俊二是活跃在数字电影制作最前沿的新锐导演。  除了引人入胜的影片内容以外,岩井导演凭借清新、唯美的影像制作,从日本众多的新锐派电影制片人当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大量热情忠实的影迷。  如今,EOS MOVIE也终于成为了岩井导演创作中的利器。    与数字电影结缘    岩井俊二导演作为日本新生代的知名导演,不但拍摄了多部风格独特的影片,而且在使用和选择拍摄器材的方面也有独到眼光,从胶片到数字设备
期刊
2010年,中国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而中国人最大的期待莫过于中国国家馆。虽然在这届世博会中,中国馆的形象已尘埃落定,但也许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设计的“中国馆”。   在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09-10年度的“十七岁课题”选题时,作为电影与影像艺术系的教师,我设计了“影像中国馆”这个命题——让学生拿起手中的DV,创造一个以影像作品为核心的“十七岁”的世博会中国馆!这是一个代表着年
期刊
拍摄中遇到语言障碍    进入中蒙边境,我第一次在采访中遇到了语言障碍。  那是在离开满洲里之后,我沿中蒙边境一路南下,来到了一座以蒙古族居民为主的边境城市新巴尔虎左旗,也称东旗。我在这里路遇一位热心的蒙古族的士司机白大叔,他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那时靠背诵毛选自学了汉语。我们聊得投缘,他随后提议带我到他的老朋友,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牧民家中做客。  我们驱车来到距离东旗20多公里外的一片草原,几顶
期刊
开始写作前,先来给这次的测评定一个基调,那就是“兴奋”。   说到“兴奋”,其中好几层的意思:首先,这次测试的机器是佳能第一款无带化高清摄像机;其次,第一时间拿到样机的心情和优异的画质表现足够让人兴奋的;另外,如同机器幸好中XF的简写含义那样,这是一款充满了XINGFEN(兴奋)惊喜的高品质DV。   好了,综合这些正理和歪说,让我们掀起佳能XF300的面纱看个究竟吧。    高温下的硬汉    
期刊
走过茫茫戈壁,每个人都在品味自己的玄奘之路,体验空灵与朝圣,这是一段震撼心灵的旅程。    经典影像的来之不易    800里流沙,浩瀚戈壁,曾开启了玄奘法师17年坚定不移的西行之路。2010中印友好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带来了戈壁体验之旅——已经举办四届的国内国际著名商学院之间的徒步戈壁挑战赛。今年我们“between design”工作室一行两人有幸以随队媒体的身份亲身体验了整个旅程。  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