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超越语言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_go_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摄中遇到语言障碍
  
  进入中蒙边境,我第一次在采访中遇到了语言障碍。
  那是在离开满洲里之后,我沿中蒙边境一路南下,来到了一座以蒙古族居民为主的边境城市新巴尔虎左旗,也称东旗。我在这里路遇一位热心的蒙古族的士司机白大叔,他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那时靠背诵毛选自学了汉语。我们聊得投缘,他随后提议带我到他的老朋友,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牧民家中做客。
  我们驱车来到距离东旗20多公里外的一片草原,几顶蒙古包守候着吃草的牛羊,浓浓的牧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在这儿认识了勤劳能干的萨仁格日勒阿姨和她80岁的老母亲,还有她们的邻居,开拖拉机的巴图大叔,但是他们都不会说汉语,我要和他们交流只能靠白大叔翻译。老奶奶和阿姨热情地邀请我住在她们的蒙古包里,我觉得这是一次拍摄当地人真实生活的好机会,所以很高兴地留了下来,但是白大叔还有工作,不便久留。我唯一的翻译走了,采访和拍摄能顺利吗?
  
  先交朋友
  
  我先回城拿行李,顺便给她们买了些水果和酒水,等我吃过晚饭,请白大叔再把我载回蒙古包的时候,阿姨和老奶奶都快要睡了。蒙古包里不通电,摸着黑,阿姨点上了蜡烛,我把水果送到老奶奶手上,她盘腿端坐床前,口中呢喃,很高兴地接过这些礼品,并一一在额头上轻轻触碰一下。我虽然听不懂她的话,但却因为这优雅的礼节读懂了她温柔善良的心。
  这小小的蒙古包里只有两张小床,我跟白大叔说,千万别太给阿姨她们添麻烦,我就随便在地上凑合一晚得了。一旁忙乎着搭地铺的阿姨执意要我睡她的床,我觉得实在过意不去,一劲儿推脱着。白大叔对我说:“这就是蒙古族人,客人来了是绝对要让客人睡床的。况且以前我们牧民就是直接睡地,习惯了,你就别争了。”
  白大叔开车走了,剩下我跟完全不懂汉语的老奶奶和阿姨。帐篷外两条看家狗的吠声也渐渐平息,四下突然变得格外安静,只有不远处牛儿懒懒的叫声。我坐在床前看阿姨还在忙乎着给我倒奶茶,她和老奶奶之间说着蒙语,两人都冲我笑,没有了白大叔当翻译,我猜测她们可能是在议论我,可自己一句蒙语不会说,无从应答,只能报以微笑。
  入睡前,直到实在憋不住,我跟阿姨比划着要去外面上厕所。星夜之下,蒙古包外一大片平展展的草原,连一个遮挡的草垛都没有,阿姨指了指不远处一头最大的奶牛,让我就蹲到它的身后去“野外作业”。那头奶牛紧紧地盯着我,我走哪儿它盯哪儿,让我着实有些不自在。回到蒙古包,我戴着的露营专用头灯引起了老奶奶的兴趣,我将头灯戴在她头上,灯光映照着老奶奶雪白的蒙式发辫,漂亮极了。临睡前,我把头灯放在阿姨身边的小桌上,比划着说晚上大家要用就拿,不用点蜡烛了。
  草原之夜绝非总是静谧的夜,那个夜晚我只觉得倒像是来到旋风的中心。草原上呼呼的风仿佛很近又仿佛很远,更像是有无数锐利的尖刀撕扯、切割着,可在蒙古包内却温暖宁静,弥漫着家庭的温馨。我细细品味着这神奇的蒙古包在草原上给人的奇特安全感,正要沉沉睡去,帐篷外开始电闪雷鸣,不一会儿,雨点像石头一样砸在帐顶。萨仁格日勒阿姨腾地起身,冲出去把蒙古包四周固定用的牵绳一一拉紧,我连忙把头灯给她递了出去,这样既能照明,她还能腾出两只手来干活儿。
  草原母亲的勇猛让我很是吃惊,听白大叔说过,这样一顶传统的蒙古包,通常家里的妇女一人就能支能拆,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后来我把这灯送给了萨仁格日勒阿姨,觉得它在蒙古包里也许更有用。阿姨一开始还和我客气,但在明白了我的心意后,便很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小礼物。不过,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她手里拿着头灯,突然一把抱住了我,在我脸上亲了一下, 我对此毫无准备,但是眼前看到的是阿姨充满慈爱的真挚面庞,眼角的皱纹都因为这样的笑容变得像花朵绽放一样美丽。虽然语言不通,心灵却是相通的。
  
  原生态的记录
  
  清晨,天刚蒙蒙亮,就听见牛群此起彼伏的叫声,随后,两条家犬兴奋异常地围着蒙古包奔跑,那踢里踏拉的声响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我惊醒,以为是蒙古包外的一圈小支棍散架了,正在坍塌。惊慌之中从床上跳了起来,见阿姨已经穿好衣服起床了,她转身冲我亲切地一笑,我这才安下心来。一看表,刚4点半。阿姨示意让我继续睡,但我已把摄像机拿在了手里,我举了举这小机器,以征求阿姨的同意,能否拍摄她,阿姨又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慈祥中闪出一丝羞涩。我没有再关机,于是我的镜头里记录下了这位蒙古族母亲的忙碌早晨。
  萨仁格日勒阿姨十分勤劳,叠床、烧牛粪生火、做早餐、挤牛奶、煮奶茶、做奶皮、晒奶干……几乎一刻不停。80岁的老奶奶也起得很早,虽然腿脚不灵便了,但也参与生火加柴或者收集牛粪。我从老奶奶的女儿身上似乎也能看到她过去的影子。但是现在她的女儿把她照顾得很好。她则用更多的时间诵经念佛。后来白大叔帮我翻译,我才知道,老奶奶还有一个亲哥哥生活在蒙古国,新中国成立,他们到处游牧,走着走着就分到了两个国家生活,现在每三个月通关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走走亲戚。对于幸福的看法,老奶奶觉得自己活到80多岁相当幸福了,因为儿女都十分孝顺。
  其实,萨仁格日勒阿姨的丈夫和儿子都在东旗工作,住在市里的楼房,就像越来越多的蒙古族人那样渐渐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可是老奶奶习惯了住蒙古包,所以她的女儿便陪伴着她,她们继续保留了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拉着辘轳车,里面锁着全部家当生活在草原,以放牧和制作奶制品为生。我能拍到她们实属幸运。
  后期剪辑的时候,我发现这一段的素材同期声很干净,除了风声、牛羊偶尔的叫声、狗吠和挤牛奶的声音。由于语言不通,我基本上没有因为采访去打断这样一个原生态的记录,也算是变劣势为优势了吧,最后的影片呈现效果让我感到意外的独特。纪录片《敦煌》和《外滩》的总导演周兵老师在看过此片时,很亲和地对我说,“这样的片子,我拍不到,正是因为你一个人,拿着小机器,住进牧民家里,融入到她们的生活,才会有如此原生态的记录,这样很真实,很有人类学的价值。因为真正的牧民生活其实正在一点点消失。”
  在《边疆问路》的第四集《呼伦湖畔》中,我有将近8分钟的段落呈现这段原生态的记录,适当地配以音乐。不论是牧民家做出来的纯正奶皮,煮奶茶还是挤牛奶的过程,观众们都会很专注地观看,丝毫没有因为没有采访而觉得冗长枯燥。比如,挤牛奶的过程中,萨仁格日勒阿姨先让小牛吃奶,吮吸出奶汁再把小牛牵到一边,以便顺畅地挤出鲜奶。结果有的小牛非常倔强,和阿姨斗智斗勇,玩起了捉迷藏。而善良的阿姨又只好一再地退让妥协,让小牛瞪大着眼睛继续吮吸母牛的奶汁……这些画面虽然没有主人公的讲述,却都是生动的故事,那种属于牧民文化的原生态的生活本身就是看点。
  因此,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影像是可以超越语言的。
  
  藏区拍摄遇险
  
  在北京休整了一段时间后,我直飞拉萨继续我的边疆之行。
  在藏区拍摄,语言障碍的问题更加凸显,有时连翻译都找不到。自己学会的一两句藏语也仅限于“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吐吉其(藏语:谢谢)”。后来,我一点点总结在藏区采访的经验,发现如果能用心体味出藏区撼人心魄的自然景观,以及宗教信仰所营造出的神秘与神圣的氛围,影像一样可以超越语言。
  不论采访谁,尊重是第一位的。我从尊重藏民的宗教信仰和他们的家园开始,和他们一起转山,一起跳锅庄,这个时候,我举着摄像机就不会打扰他们,而是成为他们原生态生活中的一分子。
  不过,藏区毕竟是高海拔地区,我专注于拍摄,可能刚开始忽略了这一点,体力过于透支,差一点丢了性命。
  我遭遇到的意外其实就是高原上最常见的急性缺氧。刚进藏的第四天,我跟拍藏民们转山,徒步了4个小时,晚上又住在海拔4900米的纳木错,呼吸越来越困难,头疼欲裂。原本想着忍一忍,第二天也许就好了,没想到接下来高原反应却变得越来越厉害。大概到夜里11点多,我的手脚和脸已经全麻。
  我想起拼车同行的香港父子带着氧气瓶,他们就住在隔壁,但又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别人,心想再忍忍吧。可过了不一会儿,那种可怕的麻痹感迅速地蹿遍全身,侵入我的五脏六腑,感觉腹部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而且越压越紧。我开始感到害怕了,仿佛自己正一点点被活埋,一直埋到心脏和肺。我大口大口地吸气却怎么也吸不到,这时才终于意识到这样下去是挨不到天明的,于是使出全身力气呼救,幸好帐篷之间还隔得比较近,很快周围的人们都赶过来了。
  香港父子马上拿来了他们的氧气罐帮我输氧,藏族司机尼玛立即给我喂“红景天”。我神志有所缓和,但是全身仍麻痹着无法动弹,大家马上把我抬上车,火速向海拔略低一些的当雄县城驶去。可到了县医院,连一个值班的医生护士也没有,我的救命恩人们又迅速做出决定连夜下撤到海拔更低一些的拉萨。
  我从来没有体验过这种接近死亡的感觉(可能夸张了些,但是呼吸不到空气的窒息感真的难以形容),幸运的是,当死神向我逼近时,我及时得到了身边这些萍水相逢的好心人的救助,他们是那样不顾一切地紧张迅速地行动着,车子刚下行了500米我就感到明显有了好转,等回到拉萨全身的麻痹感也渐渐消失了。
  现在的我又活泛起来,好像从来没有过那段生死经历似的。我感受到了高原的雄奇与壮美,同时也领教了它的艰险与冷酷。
  在拉萨调整了一下身体状况,我继续上路,行走一个半月,从西藏到云南再到广西,一路拍摄和记录着边境线上的奇遇。
其他文献
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编导莫观林参与过《黄河》、《见证海南》等大型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最近,他更参与拍摄了大型史诗纪录片《见证WTO》。为了纪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拍摄了这部全方位回顾中国WTO进程的十集大型纪录片。为此,莫观林和同事们辗转上百个城市、十几个国家,采访了各国政要、金融专家、经济学者以及商界精英。在这个浩大的拍摄过程中,佳能XF305和XF105忠诚的记录了
期刊
为原创而生的人性化设计    在拿到索尼NEX—FS100CK的同时,你就明白它的确是为创意影视拍摄而生的:模块化的组合式机身,灵活的握持方式,可多角度旋转的液晶屏,这些设计在方便拍摄的同时,还使得索尼NEX—FS100CK可以很容易地与各种周边器材进行组合,如遮光斗、肩托等。索尼NEX—FS100CK标配了一款规格为18-200mm F3.5-6.3 OSS E卡口变焦镜头。  起初,我们对这只
期刊
感光元件    索尼NEX-VG20EH作为一款升级产品,延续了索尼NEX-VG10E的APS-C尺寸CMOS影像传感器,使用型号为“Exmor” APS HD CMOS的影像传感器。这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影像传感器,可以兼顾静态图片拍摄和动态视频的拍摄。  索尼NEX-VG20EH配备Exmor APS HD CMOS影像传感器,尺寸大于以往的DV传感器。我们知道传感器越大,景深就变得越浅,创
期刊
2010年6月18日,由《大众DV》杂志举办的“畅享高清视界” Panasonic AVCCAM巡回体验活动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拉开帷幕。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巡回体验活动分别在哈尔滨、南京、上海、杭州、成都、昆明、广州、深圳、济南等多座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各地DV影像爱好者、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独立导演、消防、公安、部队等行业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平均每站都有超过100位听众,讲座和体验活动获得
期刊
在手持式专业摄像机领域,数码高清视频格式早已得到普及,以磁带作为记录介质的机型也非常普遍。而随着电影电视领域对专业机型轻便、小型化需求的不断增高,以及应对日益苛刻的拍摄环境的需要,手持式专业摄像机的存储介质逐渐由传统磁带演变为数据存储卡存储,这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NAB展会上的无带化新宠    2010年在全美广播电视设备展(NAB 2010)上,佳能在本次展会上推出的XF305/30
期刊
2010年7月1日,贾樟柯最新电影《海上传奇》在北京东方新天地举行了首映式。具有“强纪录片情结”的贾樟柯这次终于把他这部纪录片搬上了大银幕。在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问贾樟柯:“如何看自己从一个独立导演发展到今天?”贾樟柯给记者的回答是:“我认为,至今我依然是一个独立导演。”    这不禁让我们开始回望了一下中国独立电影导演之路。“独立导演”这个称谓,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前后,比“个体户”这个
期刊
上海世博会作为旷世的世界盛会来到中国,很多朋友都准备去世博会走一走逛一逛,面对巨大的世博会场地和每天平均40万的人流量,如何游玩?如何拍摄?这都成了一个大问题。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世博会拍摄经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在世博会期间拍好玩好。    精心打造路线图     当你走入世博园,你会在任何一个入口处得到图片中看到的“园区导览图”,但是如果你之前对世博园一无所知,没有事前做功课的话,这也意味
期刊
胶片时代宣告结束?数字时代真正来临?    上世纪90年代,柯达、富士、乐凯胶卷三巨头的标志遍布全国,黄、绿、红三色分别成为各自品牌的标志。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与从业人员开始倾向于购买性价更高的数码产品。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市场对于传统胶片产品需求量的萎缩。2009年,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商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关闭克莱姆胶片的生产线。这款曾经于1974年推出的明星产品,因为受到新
期刊
岩井俊二是活跃在数字电影制作最前沿的新锐导演。  除了引人入胜的影片内容以外,岩井导演凭借清新、唯美的影像制作,从日本众多的新锐派电影制片人当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大量热情忠实的影迷。  如今,EOS MOVIE也终于成为了岩井导演创作中的利器。    与数字电影结缘    岩井俊二导演作为日本新生代的知名导演,不但拍摄了多部风格独特的影片,而且在使用和选择拍摄器材的方面也有独到眼光,从胶片到数字设备
期刊
2010年,中国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而中国人最大的期待莫过于中国国家馆。虽然在这届世博会中,中国馆的形象已尘埃落定,但也许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设计的“中国馆”。   在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09-10年度的“十七岁课题”选题时,作为电影与影像艺术系的教师,我设计了“影像中国馆”这个命题——让学生拿起手中的DV,创造一个以影像作品为核心的“十七岁”的世博会中国馆!这是一个代表着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