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胺碘酮注射液 静脉炎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3.272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2009年9月应用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心律失常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岁,28例表现穿刺点或周围皮肤红胀痛等症状,8例表现皮肤红,肿痛静脉显条索状,穿刺点可触及硬结,4例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原因分析:①药物刺激:胺碘酮注射液pH 2.5~4.0,因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易发生静脉炎。②给药途径选择不当:根据药品使用说明,胺碘酮应尽量选择通过中心静脉或使用最大有外周静脉途径给药,但临床中心静脉途径的建立不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首先选择的是周围静脉。由于周围静脉弹性差,脆性大,关节处不易固定,或者所选择的静脉在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虽然成功却很容易渗出,导致药物外渗,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③输液途中的维护不当:巡视病房不及时,针头固定不牢固,胶布不粘,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④患者自身原因:大多数患者年龄都比较大,感觉迟钝,发生药液渗漏、肿痛未及时发现;再就是患者输液侧肢体不能很好地制动。⑤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病房不及时或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患者的主诉不重视,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疼痛、渗出、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3.272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2009年9月应用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心律失常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岁,28例表现穿刺点或周围皮肤红胀痛等症状,8例表现皮肤红,肿痛静脉显条索状,穿刺点可触及硬结,4例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原因分析:①药物刺激:胺碘酮注射液pH 2.5~4.0,因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易发生静脉炎。②给药途径选择不当:根据药品使用说明,胺碘酮应尽量选择通过中心静脉或使用最大有外周静脉途径给药,但临床中心静脉途径的建立不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首先选择的是周围静脉。由于周围静脉弹性差,脆性大,关节处不易固定,或者所选择的静脉在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虽然成功却很容易渗出,导致药物外渗,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③输液途中的维护不当:巡视病房不及时,针头固定不牢固,胶布不粘,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④患者自身原因:大多数患者年龄都比较大,感觉迟钝,发生药液渗漏、肿痛未及时发现;再就是患者输液侧肢体不能很好地制动。⑤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病房不及时或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患者的主诉不重视,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疼痛、渗出、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