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译:沈弘
  出版: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评委评语】
  近年来,于西方所存中国影像史料中打捞碎片、集腋成裘,拼接描绘中国形象的著述并不算少数;然而能于烟波浩瀚的海量材料中直挂云帆、形成具备清晰历史脉络、严谨逻辑体系、鲜明学术观点者却并不多见。沈弘教授主持并亲力编译的此系列,可为后者之一代表。从这颇为壮观的著述中,我们看到了如何借他者的眼界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如何借他者的立场来确立自己的态度;又如何借他者旁观的叙述来深入自己作为历史主体的呈现。因此,此系列被学界广泛引用并获得尊重,以至有洛阳纸贵之气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期待这样成系统、成体例的影像著述日益丰富。
  — 李楠


  跟出版于2014年的首辑三卷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相比较,这第二辑四卷本无论在内容、版式和风格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首辑三卷本中的插图全都是雕印版画,而第二辑四卷本中的插图则几乎全都是照片,只有少数彩色图画或速写作为点缀。
  从广义上说,《伦敦新闻画报》是一份以图像为主的画报,但它并非一份普通的画报,而是以报道世界各地最新发生事件为主要目的的新闻画报,所以必须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在该报刚创办的19世纪中期,只有帆船来往于欧亚大陆,所以来自中国的消息和图片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传到英国。随着轮船的发明和普及,这一时间在19世纪末已经被缩短到了一两个月。在20世纪中,跨洋电报、跨洋电话、远洋轮和航空业等日趋发达,新闻传递周期的纪录也一再被打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拍摄的新闻图片大约还要滞后十天半个月才能够被刊登出来,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这一时间就已经缩短到了大约一个星期。
  就内容而言,20世纪的《伦敦新闻画报》无疑是一份摄影周刊,但它也不是一份普通的摄影周刊。这是因为新闻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19世纪的老相机一般都很笨重,带着它行军和旅行很不方便。老相机对于拍摄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取景和曝光时间较长,洗印底片也很复杂:摄影师们往往需要在专门的暗室中小心翼翼地使用玻璃负片与相纸覆膜用的铂金溶液进行冲洗,由此才能得到照片。1880年美国的乔治·伊斯曼用他研制的乳胶配方发明了照相用的干版胶片,这种底片可用于拍摄即时快照。随后,伊斯曼又分别于1883年和1888年发明了照相胶卷和便携盒式相机,从而使摄影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摄影师现在可以很方便地携带相机旅行,而且准备拍摄照片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当然,这种便携式相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傻瓜”相机,其照片本身的构图和清晰度等质量问题上与照相馆里用特殊的摄影和照明设备所创作的专业作品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因为许多新闻照片必须在事件现场进行抓拍,时机稍纵即逝,拍摄者无法从容地取景、设定快门和光圈,对于摄影所必需的光源、光线等必要条件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但另一方面,这种画面看似粗糙,甚至有时相当模糊的照片反而能够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动感和现场感,而这正是专业照相馆的照片所缺乏的。
  19世纪中,《伦敦新闻画报》曾经聘请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著名画家为特派记者,派遣他们渡洋跨海,去世界各地进行采访报道。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画家具有处乱不惊、驾驭大场面的战地写生这一独门绝技。20世纪的新闻报道主要改用很容易掌握的便携式相机这一事实也使得该报社改变了聘用特派记者的策略。报社除了留有少数专业摄影师专门负责报道英国王室的日常活动和其他各国元首来英国访问的外交活动,海外的新闻摄影一般都由文字记者兼任。在很多情况下,报社也会临时聘任一些正好在华活动的著名专业人士作为特约记者来进行一些专题的深度报道。
  民国时期《伦敦新闻画报》中国报道的重头戏还是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有众多不知名的记者和通訊员从中国各地发出了报道,并且拍摄了照片,记录了抗战现场的刀光剑影,为21世纪的全中国人民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纵观本书中所包含的520篇抗日报道和2000多张相关的照片,可以看出它们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史料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新闻报道的中立性和客观性。
  最后我想解释的是,虽然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但它只是外国人对于在中国所发生事件的新闻报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它既无周密的谋篇布局,也无丝丝入扣的起承转合。换言之,它只是遗失在西方的一堆中国历史的碎片。读者如果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值,读后难免会感到失望。
  (节选自《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译序,沈弘/文)

其他文献
借着从大众媒介及文献中收集旧有图像,黄志恒与梁志和一丝不苟地尝试战胜时间,企图从过去的影像中使一些无名无姓的男女复活。这些被他们认为遗失于茫茫历史大海中没有身份的人,透过重新创造的生命及处境被再次带回现在的时空并得到关注。然后,两位艺术家借用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死者复归”的表述─每一张照片都不停地重现不可能重复发生的过去─藉由再度拍摄这些人物,重建了他们的身份,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描摹出一条想象与假
期刊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香港摄影艺坛往事时,无意中疏忽了香港摄影发展的历史定位,原因在于香港曾经长期受到英国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在摄影发明史上,英国人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发明的卡罗法摄影术几乎与法国人达盖尔的发明同时问世。摄影起源于英国。19世纪后50年,英国的“画意摄影”几乎一统天下,曾经是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帝国”的骄傲。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
期刊
2017年5月18日,索尼推出新款全画幅广角变焦G大师镜头FE 16-35mm f/2.8 GM与超广角变焦G镜头FE 12-24mm f/4 G。发布会后,索尼公司数码影像镜头事业部高级总监长田康行、索尼公司数码影像镜头事业部设计研发工程师黑田大介、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监李暾、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高级经理佐仓德彦,回答了与会媒体记者关于这两款新品的提问。  SE
期刊
8月20日,由冯克力、黄丽平联袂策展的为期3个月的“时代的印迹—《老照片》二十周年纪念展”,在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MoHI)开幕,汪家明、丁东、邵建、谭金土、高小龙等各界名家受邀参加同日举行的“《老照片》读者见面会”。“我们都是中国历史影像的拾遗者”,策展团队开幕前一个月里就在微信上启动了面向公众线上活动“搞事”—以“尊重普通人”和实现“影像观看的自由表达”,开幕后还根据不同受众开展不同主题的公众
期刊
如果说凯伦·克诺尔(Karen Knorr)是成长于上世纪70-80年代英国摄影艺术家中最为活跃的一位,或许很少有人能提出异议。作为著名摄影理论学家维克多·布尔金(Victor Burgin)在伦敦中心理工学院 (现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早期学生,克诺尔自选择摄影为媒介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创作的步伐。有关她参加画廊个展、摄影节、摄影展会和相关讲座的信息每隔两周都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同行、藏家和朋友们的
期刊
宾得KP  影像质量评价  色彩。宾得KP的自动白平衡系统表现很好。所有灰度图案都近乎完美地处于测试结果图的中心。平均饱和度很高,达到111.3%,但这个结果是由于暗蓝色被极度增强并偏向于品红区域所造成的,而绝大多数其他颜色与其给定值之间的偏移均为正常平均水平。对明亮肤色的再现几近完美,而较暗的肤色在测试结果图中则偏向暗橙色区域。  锐度。在我们的分辨率测试中,宾得KP的一些表现有点令人失望。尽管
期刊
肩扛“大炮”在赛场边飞奔,动辄与体育明星零距离接触,即便需要付出格外的辛苦,体育摄影总是充满着无限魅力。然而,如何将体育摄影的职业性、纪实性、艺术性以及商业性等元素充分运用并加以施展,这其中的学问可真不少。对此,来自中新社的体育摄影师盛佳鹏有着特别的感悟。  在奔赴一场重要的体育赛事前,你通常会为摄影报道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盛佳鹏:在赛事开始前两个月左右我就会开始进行准备。主要包括关注重要奖项的
期刊
主编:王烁、高初  摄影: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  口述: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  出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月  【评委评语】  自2011年至2015年的4年间,青年影像学者王烁和高初整理了伊莎白·柯鲁克和大卫·柯鲁克的底片、印相、书信、日记、田野笔记等档案,和96岁的伊莎白相伴完成100多次口述史访谈;并在时隔60多年后对十里
期刊
小蚁YI-M1微单相机自2016年9月一经发布,就激发了许多摄影人的好奇心,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摄影媒体的关注,这一切都源于它是第一款中国品牌的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在世界著名相机评测网站DP Review的年终盘点中,小蚁YI-M1与尼康D3400、富士X-A3和松下GF8一起入围2016年度最佳入门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此后小蚁YI-M1又以其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荣获了2017年德国“红点”工业
期刊
“为了分析我的思想,我去研究我的自由、无意识的力量,目的是要在图像的表面留下痕迹。我从现实中抽取出形式来,不断地去改造它。我在边界消失的空间运动,通过选择的流动,符号的贯通,把一切拉到精神层面上。  “照片的表面变成过去, 那是一种眩晕的状态以及时间的证据,沉默的撤离。撤离现实,从现实移动到想象的空间让我着迷,因为这样的图像只属于我个人,它再也不是一个其他事物的再现。”  马里奥·贾科梅里19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