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步走得有多远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7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蚁YI-M1微单相机自2016年9月一经发布,就激发了许多摄影人的好奇心,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摄影媒体的关注,这一切都源于它是第一款中国品牌的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在世界著名相机评测网站DP Review的年终盘点中,小蚁YI-M1与尼康D3400、富士X-A3和松下GF8一起入围2016年度最佳入门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此后小蚁YI-M1又以其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荣获了2017年德国“红点”工业设计大奖。著名数码影像专家、国家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摄影》杂志编委钱元凯,也对这款相机充满了期待。钱元凯曾经是北京市照相机总厂研究所主任设计师,一生都与照相机打交道,因此中国品牌摄影器材的点滴进步都会吸引到他的目光。2017年4月,钱元凯应《中国摄影》之邀,对小蚁YI-M1开始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精心测试。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钱元凯对小蚁YI-M1相机以及12-40mm f/3.5-5.6、42.5mm f/1.8两款配套镜头进行了全面测试。他同时还比较了松下和奥林巴斯的同类型微单相机,并对小蚁YI-M1的外观设计、功能配置进行了点评分析。2017年7月初,钱元凯撰写了长达万言的测试报告,内容非常详实,由于版面有限,本刊编辑对测试报告进行了摘编。原文及更多拍摄样张请访问《中国摄影》官网www.cphoto.com.cn。—编者


  2016年9月19日,小蟻科技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款微单相机YI-M1,从而为中国的照相机发展史树立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在摄影从胶片向数码转换的过程中,中国也出现过几十种国产数码相机,但是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引进散件、国内组装,即使是引进最新的机型,一旦“国产化”完成投产,也已经落伍;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这些“国产”的数码相机不可能更新换代,只能被市场上日新月异的新机型所淘汰;除此之外,国外厂商从经济效益上早就算计好—这种引进的机型想要赚钱,价格与原厂相差无几,很难占领市场;要打价格战,引进产品必然亏损。经过无数的挫折与失败之后我们才终于明白,数码相机是光、机、电、数一体化的产物,要想生产数码相机,可以引进影像传感器、影像处理器、快门、对焦组件……但是这些硬件集成的方案、布局与结构设计必须由我们决定,特别是控制软件、影像处理软件必须由我们编写,我们才能真正掌控相机的特性、质量与市场定位,才能在与国外数码相机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
  国产相机的命门不是简单地国产化,而是自主的知识产权。
  传统的国产相机主要是光学与精密机械的产物,想要进入数码相机的领域,必须跨越微电子与数字技术两道关,这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更需要足够的勇气,卧薪尝胆克服“电”“数”两道难关。国内不乏先行者—海鸥拼搏数年推出自有知识产权的数款民用数码相机,可惜生不逢时,遇到智能手机崛起;2016年,深圳的大疆创新与智能科技分别开发出M4/3系统的可更换镜头相机Zenmuse X5与Z Camera E-1,前者是无人机的部件,难以独立运行,后者是一台以拍摄视频为主的运动相机,而且只有机身,必须使用奥林巴斯或松下的镜头。这两款相机的摄影功能与生态系统并不完整,都只能算是国产数码相机从一体机向可更换镜头相机发展的一次试水。小蚁的诞生使中国影友可以欣慰地宣称: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
  在促销的网页上(编者注:2017年7月14日,小蚁YI-M1及12-40mm f/3.5-5.6镜头套装官方售价为2199元,小蚁YI-M1及12-40mm f/3.5-5.6、42.5mm f/1.8双镜头套装官方售价为2999元),小蚁破天荒地宣称,这台相机是“即使第一次使用微单的小白也能轻松上手的相机”、“让摄影新手也能拍出专业水准的可更换镜头相机”、“用智能手机用户的习惯操控的微单相机”。相信关心国产相机的绝大多数摄影人都会问:这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相机?它有何优点与不足?功能配置如何?适于哪些用户群体?市场前景又怎样?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测评能回答这些问题,以飨读者。


  一、外观与操控
  我们收到的测试样机是小蚁YI-M1相机与12-40mm f/3.5-5.6、42.5mm f/1.8双镜头套装。塑料机身制出金属喷砂的效果,有暴风黑(沉稳大气)、冰河银(生动时尚)两种颜色供不同的用户选择。手柄包裹橡胶饰皮以便持握。机身与镜头造型极其简洁,正面右上角镶嵌着红色的标牌,颇有徕卡的风范。外观做工相当精致,镜头的变焦环与对焦环阻尼适中,机身与镜头接口均可与奥林巴斯、松下产品互换,感觉不出精度的差异。
  最令人瞩目的是相机的操控件:整个机身除镜头装卸按钮与快门及视频按钮之外,只有两个按钮:一个“回放+拍摄”切换钮,一个多功能钮。没有菜单钮与确认钮,没有四方向键。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可以调出各种图标,通过手指点击打开、选择并确认子菜单的选项。拍摄时触摸屏幕可以从81个对焦区中触摸预选对焦位置或直接点击对焦拍摄。屏幕上只有光圈、快门与曝光补偿三个可选触摸区,红色为选中,白色待选,灰色为不可选。除此之外可通过屏幕上下的字符显示相机11种主要工作参数,在固件版本升级到2.0之后,小蚁在屏幕右侧增加了一个菜单按钮,点击此按钮,可以调出速控面板,配合数据输入拨轮可以随时输入常用的6种拍摄参数,明显地提高了相机的操控效率与易用性。
  刚拿到相机,这种别具一格的操控方式曾让笔者束手无策,熟悉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正是“用智能手机的方式操控相机”,让“初次使用相机的小白也能轻松上手”。这恐怕也是令“红点”大奖加分的重要原因吧。
  最后还必须提到小蚁的产品说明书,它类似于手机的说明书:全部说明书只有19页,与拍摄相关的内容(从设置拍摄模式到视频回放)只有6页。测光模式、对焦模式、文件格式、白平衡等概念只字未提。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但是实际想想,当今摄影初学者们拿着数百页单反说明书能看懂的不到百分之一,能看完的不到千分之一。于是多数人干脆不看!小蚁将最必要的基础知识凝缩在6页中,让初级用户能一口气看完并真正掌握,倒不失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   二、机型与功能
  小蚁面世后有人吐槽:YI-M1是“忽悠”百姓,由于M4/3系统成像难敌全画幅与APS-C的机型,因此绝不向“摄影小白”推荐此相机。笔者却认为小蚁的选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M4/3系统由于芯片小难以放大到30英寸以上,但是该系统1600万像素的照片已经能充分满足20英寸(半米)输出的需求。请问1000万中国影友(包括使用4000万像素全画幅相机的“老鸟们”),究竟有多少人经常需要把照片放大到A3(17英寸)?可能5%都不到。在满足像质的前提下,M4/3系统的小巧、便携及低成本却是任何APS-C与全画幅望尘莫及的,这恰是多数普通用户(尤其是“摄影小白”与女性用户)所看重的因素。此外各种规格的可更换镜头相机中,只有M4/3系统的镜头接口技术是开放的,可以绕开其他卡口的诸多专利壁垒,充分利用前人的技术积累,降低设计的难度,还可以直接使用奥林巴斯与松下系统50多款现成的镜头,打破新机型配套镜头稀少的瓶颈。因此,小蚁不需要“忽悠”,也无需依靠特殊的“情结”,只要能充分满足“第一次使用相机的年轻人”的需求,自然有自己的市场。相对而言倒是那些极力向“摄影小白”推荐全画幅的“老鸟们”,有替外商“忽悠”的嫌疑。
  YI-M1作为入门级的相机,功能配置如何?能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吗?下面我们用同属M4/3系统入门级的奥林巴斯E-PL8、松下DSC-GF8与小蚁YI-M1对比,看看小蚁的功能设置。
  从上表可见,小蚁作为入门级的相机使用了目前顶级的2000萬像素的影像传感器,实现了4K超高清视频拍摄,在2000元的机身上加载了奥林巴斯与松下万元级高档机的功能,这可能是“红点”奖的又一个加分项目。此外在相机的测光、曝光、对焦、取景四大主系统中,YI-M1都达到了同行的相应水平,再加上独具特色的“大师随行”、通过微型USB口用移动电源充电,对于第一次使用相机的年轻用户,YI-M1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性能评测
  功能到位,性能如何?是徒有其名还是货真价实?我们将通过技术测试用数据说话(注:本文的全部测试若无特殊声明均是在机身固件1.3.4、镜头固件1.0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版面有限,此部分内容进行了大幅缩减,测试详情请参看《中国摄影》官网)。
  既然用数据评价,就要有个标准,我们基本上放弃了中国数码相机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只是个市场准入的及格标准,表明相机是否“能用”。我们希望能用日本同级别的相机做参照,判断Y1-M1是否“好用”。本应使用奥林巴斯的E-PL8或松下的DMC-GF8,但是苦于找不到样机。笔者手下有奥林巴斯的E-M5(机身号为BFH202165),虽然比E-PL8落后一代半,但却是4年前的高档机。YI-M1(机身号为YI-M1XB608300023)作为2016年的入门机,若能达到2013年奥林巴斯顶级机的水平,应当能令我们满意了。
  国产的十余个品牌,80多种镜头中只有永诺与小蚁两个品牌的6种镜头使用电子光圈并可以自动对焦,它们代表了国产镜头的最高技术等级。小蚁的这款变焦镜头更是迄今唯一的一款基本功能齐备的国产数码变焦镜头。据小蚁介绍:12-40mm f/3.5-5.6镜头采用9组11片的光学结构,使用了1片ED玻璃、1片非球面ED玻璃、3片非球面玻璃。42.5mm f/1.8定焦镜头采用6组6片的光学结构,也用了两片高精度非球面镜片,而且使用步进马达对焦。其成像质量如何,当然分外令人瞩目。我们通过测试来得出答案;同时还测试了同一级别奥林巴斯的14-42mm f/3.5-5.6 ⅡR MSC 镜头,以便读者比较。
  相机测试表明:小蚁由于采用了较强的降噪处理,克服了高分辨率可能导致的噪点增加、动态范围下降等问题,达到甚至超过同类低分辨率机型所达到的水平。白平衡与色彩还原精度较高。测光范围大于同类相机的水平(暗光下有更强的工作能力),评价测光的算法与稳定性令人满意。由于处理器档次较低,导致连拍速度与对焦速度较慢,但是仍在低档相机的平均水平以上,而且有通过固件升级进一步提高的余地。
  镜头测试表明:小蚁的12-40mm f/3.5-5.6套机变焦镜头,在短焦段畸变略大,14-18mm焦距段边缘分辨率略低,其他各主要成像指标上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奥林巴斯同级别镜头的水平。由于小蚁这款变焦镜头短焦端更短,适用性比奥林巴斯的挂机镜头更强。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小蚁42.5mm f/1.8的定焦镜头,作为一款大孔径的人像与微距二合一中焦镜头,各项指标不仅相当优异而且十分均衡,加上适当的微距功能,再配上不到1000元的售价(是竞品售价的1/2-1/3),成为目前市场上性价比最高(注意是“最高”而不是“之一”)的中焦定焦镜头。它不仅成为小蚁用户人像摄影的首选,还具备了与奥林巴斯、松下相应镜头竞争的能力,这在国产镜头中并不多见。
  以上测试表明:小蚁相机无论机身还是镜头的硬件能力都已经能够充分满足“第一次使用相机的年轻人”的需求,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四、固件的水平与档次
  现在有人因为小蚁相机使用了进口的传感器与处理器,使用了现成的快门、对焦组件,对小蚁国产的身份或国产化的水平表示怀疑。
  数码相机是一个能照相的计算机,因此相机厂设计相机与计算机厂设计计算机类似,都是利用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在国际范围采购适用的元器件及组件,按照预定的客户群体,制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并根据本厂的工艺水平进行产品设计,以达到预期的技术水平并控制生产成本。20年前国产相机厂就是因为一切都要自己生产,一旦数码化,自己没有机电一体化与数字电路的产业能力与技术储备,于是一溃千里、全军覆没。 与计算机厂商相比,数码相机的软件设计难度高得多:计算机厂商仅需编制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软件(BIOS)即可,主要的操作系统软件是由微软或苹果编制的,而数码相机的全部软件都需要由厂商自己编制,而且处理的信号除了二进制的编码之外,还有大量模拟量与数字量的转换、数字影像的计算与处理及机电硬件的驱动。知名的厂商(如尼康、佳能),处理器是专为自己的相机设计的。像小蚁这样的厂商,受到技术与资金的限制只能选择通用处理器。用通用处理器解决数码相机机的特殊问题,还要使相机独具特色,其技术难度比相机的结构设计高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佳能、尼康的编程更难。几乎所有数码相机厂,在它们某个系列的第一代产品上,都会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然后通过固件升级或产品换代逐步完善。   小蚁作为国产的第一代微单相机,它的固件水平与档次又如何? 经过数轮固件升级,小蚁各系统已经能够协调稳定地运行,没有明显的缺陷与问题。
  小蚁用触摸屏代替各种按钮、四方向键和确认键;用23个屏幕图标代替其他相机近百条菜单;在“大师随行”模式中用图框指导用户摆姿势及合理构图;用Wi-Fi加蓝牙可以实现密码传输、遥控拍摄时指令设置的传输等;用USB口(从而可用移动电源)为相机充电。这些别开生面的创举,充分体现了小蚁的固件编写的原则:让“第一次使用相机的年轻人用使用手机的习惯”拍摄。 同样,有色温调整却没有自定义白平衡、有HDR却不能预设涵盖的亮度范围,舍弃相機的各种后期处理功能转而通过APP在手机上处理。小蚁并不想取悦所有的摄影人,而是尽量保留“摄影小白”所需的、舍弃他们不会用的或不感兴趣的功能。我们希望小蚁这种量身定制的原则能真正吸引想用相机取代手机的年轻人—这恰恰是初级影友中举足轻重的客户群。
  小蚁独特的硬件配置、操控方案、功能设置与固件编写表明,它既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更不是盲目仿制的山寨产物,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独具特色的国产相机。
  当然,我们也承认:在入门级的可更换镜头相机中,小蚁相机固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情景模式、风格、艺术滤镜效果滤镜等,都与竞品相机有较大的差距,而这些恰恰是为入门级影友而准备的。此外,提高连拍速度与对焦能力应该还有潜力。
  五、对小蚁的期望
  作为小蚁品牌的第一代相机,YI-M1的硬件已经到位,软件仍需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小蚁的研发团队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投产半年以来,小蚁YI-M1成为市场上固件升级最频繁的数码相机。就在2017年4月初,小蚁不负众望公布了新的固件2.0:在屏幕上设置了可以快速触控6项常用参数的控制面板、实现了42.5mm f/1.8镜头的手动微调电子放大对焦、增加了大师随行中拍摄合影的模板、提高了像质与对焦能力……明显提高了相机的易用性。希望小蚁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国产器材大家庭中这个新生儿的成熟度。
  小蚁相机频繁升级固件也进一步表明,这台YI-M1是自行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机。它体现出小蚁在激烈竞争的相机市场上的生命力,这正是小蚁相机的希望所在。在硬件上,笔者希望小蚁能够研发出内置闪光灯及具有TTL功能的热靴,开发可翻转的液晶屏。最后,如果可能的话,在机身或镜头中加入最初级的防抖功能。这三项中实现任意两项,小蚁相机就可以更新换代了。
  小蚁YI-M1微单相机的面世,成功地谱写了国产相机的新篇章,我们大声地为它叫好。我们更期待着YI-M2早日问世。
  (除特殊声明之外,本文的全部测试数据均基于YI-M1固件版本1.3.4的机身与固件版本1.0的镜头。测试的过程中得到正印科技有限公司软件与硬件方面的大力帮助与支持,特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其他文献
马琼珠的作品“绘画干预”是一个以静态影像作为创作基底,以绘画作为创作手段的一个长期创作项目。这里的静态影像包括电影截图、重新拍摄的照片或收集的历史照片、互联网上的新闻照片等。这一作品下有许多分支,有系列作品也有单件作品,都运用同一种创作方法:将影像喷墨打印出来,在上面“作画”,通过画笔、橡皮擦、水泥和金箔等工具和材料,对影像以删减、添加、涂抹、遮挡、加色等方式处理。  “静观”系列(2010-20
期刊
“85后”摄影师张天航在攻读摄影硕士期间有段特殊经历。时光回溯到2011年的英国诺丁汉,一个疯狂喜爱动物摄影的求学者将灵光乍现的主意变成了现实,宠物摄影从此成为了他的职业。现在的他,已经为超过4000只宠物拍摄写真。  你是如何与宠物摄影结缘的?  张天航:这要从我在英国留学时讲起,当时是在攻读摄影硕士,起初我并没有明确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拍摄题材游移不定,又想搞纪实摄影又想搞建筑摄影。后来研究生
期刊
借着从大众媒介及文献中收集旧有图像,黄志恒与梁志和一丝不苟地尝试战胜时间,企图从过去的影像中使一些无名无姓的男女复活。这些被他们认为遗失于茫茫历史大海中没有身份的人,透过重新创造的生命及处境被再次带回现在的时空并得到关注。然后,两位艺术家借用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死者复归”的表述─每一张照片都不停地重现不可能重复发生的过去─藉由再度拍摄这些人物,重建了他们的身份,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描摹出一条想象与假
期刊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香港摄影艺坛往事时,无意中疏忽了香港摄影发展的历史定位,原因在于香港曾经长期受到英国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在摄影发明史上,英国人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发明的卡罗法摄影术几乎与法国人达盖尔的发明同时问世。摄影起源于英国。19世纪后50年,英国的“画意摄影”几乎一统天下,曾经是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帝国”的骄傲。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
期刊
2017年5月18日,索尼推出新款全画幅广角变焦G大师镜头FE 16-35mm f/2.8 GM与超广角变焦G镜头FE 12-24mm f/4 G。发布会后,索尼公司数码影像镜头事业部高级总监长田康行、索尼公司数码影像镜头事业部设计研发工程师黑田大介、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监李暾、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高级经理佐仓德彦,回答了与会媒体记者关于这两款新品的提问。  SE
期刊
8月20日,由冯克力、黄丽平联袂策展的为期3个月的“时代的印迹—《老照片》二十周年纪念展”,在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MoHI)开幕,汪家明、丁东、邵建、谭金土、高小龙等各界名家受邀参加同日举行的“《老照片》读者见面会”。“我们都是中国历史影像的拾遗者”,策展团队开幕前一个月里就在微信上启动了面向公众线上活动“搞事”—以“尊重普通人”和实现“影像观看的自由表达”,开幕后还根据不同受众开展不同主题的公众
期刊
如果说凯伦·克诺尔(Karen Knorr)是成长于上世纪70-80年代英国摄影艺术家中最为活跃的一位,或许很少有人能提出异议。作为著名摄影理论学家维克多·布尔金(Victor Burgin)在伦敦中心理工学院 (现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早期学生,克诺尔自选择摄影为媒介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创作的步伐。有关她参加画廊个展、摄影节、摄影展会和相关讲座的信息每隔两周都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同行、藏家和朋友们的
期刊
宾得KP  影像质量评价  色彩。宾得KP的自动白平衡系统表现很好。所有灰度图案都近乎完美地处于测试结果图的中心。平均饱和度很高,达到111.3%,但这个结果是由于暗蓝色被极度增强并偏向于品红区域所造成的,而绝大多数其他颜色与其给定值之间的偏移均为正常平均水平。对明亮肤色的再现几近完美,而较暗的肤色在测试结果图中则偏向暗橙色区域。  锐度。在我们的分辨率测试中,宾得KP的一些表现有点令人失望。尽管
期刊
肩扛“大炮”在赛场边飞奔,动辄与体育明星零距离接触,即便需要付出格外的辛苦,体育摄影总是充满着无限魅力。然而,如何将体育摄影的职业性、纪实性、艺术性以及商业性等元素充分运用并加以施展,这其中的学问可真不少。对此,来自中新社的体育摄影师盛佳鹏有着特别的感悟。  在奔赴一场重要的体育赛事前,你通常会为摄影报道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盛佳鹏:在赛事开始前两个月左右我就会开始进行准备。主要包括关注重要奖项的
期刊
主编:王烁、高初  摄影: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  口述: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  出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月  【评委评语】  自2011年至2015年的4年间,青年影像学者王烁和高初整理了伊莎白·柯鲁克和大卫·柯鲁克的底片、印相、书信、日记、田野笔记等档案,和96岁的伊莎白相伴完成100多次口述史访谈;并在时隔60多年后对十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