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重境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qads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必修课的范畴而进入我们的视域。十多年来,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特殊走向常态,多方位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多角度提高了教师的素养,多元化构建了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课程文化。诚如华师大张华教授所言,“新课程一进入学校必然经历一个再脉络化的过程,被重新界定或调整,在不同的学校建构不同的实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我校付诸实践的十年,是一个基于我校实际的“再脉络化”过程,此间我们建构了如下的实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性认识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取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过程中活化知识而成为能力的过程。二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与传统课程实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自觉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领一场学习文化的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改变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引领师生走入课程改革的深处,真正达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再次,研究性学习以自我发展为旨归。张华教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发展的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关系。”可见,建立在学生心理经验基础之上的自我发展,才是研究性学习的最高境界、最大价值。因此,无论是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还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以自身为主体,主动地与社会、自然相碰撞。在碰撞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促进精神的成长。这一种精神的成长,将促进学生终身的发展,要比课题的研究成果、要比学习方式的习得更有价值。
  综上,研究性学习应有三重境界: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是其第一重境界,我们只有让研究性学习走入第二重境界——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那么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才有生命的活力,研究性学习也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改革。而事实上,研究性学习的最高境界应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因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和学习方式性的研究性学习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操作
  1.三个层次,推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展,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是意味着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沿着这样的思路,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自高一至高三,分三个层次推进。
  高一,独立开放的课程形态。选题方式是自选,课题内容是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形态是课程形态,课程目的是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操作程序:(1)组织新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2)每人发一张选题表,让每一位学生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个课题,交教科处;(3)教科处对学生选送的课题审定立项;(4)把审定了的课题返回学生,让学生自愿组合成课题组;(5)课题组展开活动。而课题组的活动就是课题的研究工作,所以这是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通过这样的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
  高二,拓展学科的课程形态。尽管研究的形态还是课程形态,但选题方式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内容设计课题,课程目的是把课程研究中所培养的探究品质转化到学科学习中来。前期操作程序:(1)教科处要求每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紧扣教材内容,拟出若干课题。这些课题应是学科内容的延伸或深化,如第三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古典诗词,语文老师拟出了《古典诗词意象研究》、《我国诗歌发展历史研究》、《“国风”研究》、《中国古典咏“秋”诗词研究》、《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研究》、《李贺诗歌研究》、《陆游诗歌研究》、《古诗词中的“渔父”意象研究》、《苏辛诗词比较研究》、《田园诗的文化内蕴研究》等一系列的课题;(2)教科处汇总、张贴,供学生选题;(3)学生自愿选题、组合,聘请指导老师。可见,这样的研究,从形式上说属于课题研究,从内容上说是用课题研究的方式研究学科内容。
  高三,融入日常的方法形态。不再以课程形态出现,而是以学习方式的形式展开。例如,以语文知识点的复习为例,一个专题复习就是一次研究活动。复习“正确使用熟语”时,不是老师讲解一个个的熟语,而是让学生分组研究:常见的熟语有哪些,常见的熟语使用错误类型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些常错的熟语。然后由各组课堂交流补充。
  应该说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是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形式;由教师拟题、学生选题的形式,也有学校采用。孤立地看这两种研究形式,我校并无独特之处。我校的特点是有机地组合:让学生从高一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走向高二的课程形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活动,到高三的完全以学习方式出现的研究性学习,形成系统,步步引导,有效地完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在不断地绽放。
  2.三大阶段,展开研究性学习
  (1)准备开题阶段:了解、选题、开题。在这一阶段中,最主要的工作是以培训的方式,让学生从认知角度认识清楚三个问题:a.在怎样的背景下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课程放在整个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来解释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中关注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个性的展开。b.研究性学习分为准备、选题、开题、实施、结题、评价、交流、反思八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每一个阶段应该做好哪些工作。c.我校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2)落实措施阶段:展开、搜集、整理。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放飞学生的过程,对此,我们抓好三个“防止”:a.防止低层次地理解。防止师生仅仅把研究性学习看成是一门新的课程。如果是这样,研究性学习对于学校来说是累赘,因为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又加了一门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如果是这样,在课程实施中也就不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和个性的展开。b.防止简单化地研究。防止学生把研究的过程处理得很简单,仅开展一、两次活动,或仅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资料拼在一起就结题了。所以我们在《评分细则》中就强调:“1.要有分析材料;2.能紧扣课题展开分析;3.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对于那些未能分析问题,只是大量下载了相关内容的结题报告,不管如何插图添花,也不能通过。”c.防止放任性地放飞。放飞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放飞学生需要教师更尽心地指导学生。因为在放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学生的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那么,就不是研究性学习促成了学生的成长,而是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不知所措。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或是社会之不理解,或是研究之艰难,而出现这样或那样消极情绪的学生又何止一个、两个?所以,研究性学习必须放飞学生,但绝不能放任学生,而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成长中的指导。
  (3)结题交流阶段:结题、评定、交流。结题形式多种多样,课题型的交结题报告,设计型的交设计方案,制作型的交制作作品。由学校研究性学习中心组根据《江苏省震泽中学研究性学习一级考评制度》评定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再由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江苏省震泽中学研究性学习二级考评制度》,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评定每一位成员的成绩。所有成果都可以参加班内交流,优秀成果以现场展示、网页展示、结集出版的形式交流。
  3.三项制度,保障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为了保障这一必修课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要求45周岁以下的任课教师,每人每学年必须主动承担一至三个课题的指导工作,并按要求认真完成。教科处根据对课题的考评等级,考评教师的指导工作。二是《学生成绩两级考评制度》包括一级考评制度和二级考评制度。一级考评以“开题工作”、“中期评估”、“研究记录”、“研究成果”、“研究感悟”、“教师点评”、“家长评价”为考评内容,对课题进行考评;二级考评以课题研究所得的等第为依据,以课题组集体讨论为形式,根据每位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所发挥的能动性,考评每一位学生的成绩。成绩记入学籍卡和成绩册。三是《课题评审细则》确定了评审的内容、各项内容的量分依据和数据。整套制度的制定,使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姚敬华,江苏省震泽中学,215233)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和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
稿纸上 那一行行鲜红的字  每当看到案头边那一叠厚厚的书籍:《杏坛撷思》《与书有约》《生命在歌唱》《鸿爪雪泥》《花开的声音》……心头就会漾起一股浓浓的暖意。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仿佛就在昨日。  2010年初,江阴市教育局提出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活动,并决定于今年五月在我校召开全市首次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活动的序幕就此拉开。  《书香校园建设
《同样是学习》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内容。这一课将学生的学习由学校里的学习、书本知识的学习拓展到生活中的学习。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是广阔的,学习内容是广泛的,学习方式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道德生长。  一、经验型活动:激发新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
相隔十年,重上同一篇课文,继而进行分析比较,这种研究方式颇有新意,又因其跨越的是课改十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使得这一种对比式的个案研究更有必要,更具价值。因为在回顾、剖析与反思中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体悟,而这些发现和体悟则有利于我们今后更理性,更充分,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实践活动。  对比陆红兵老师相隔十年所上的《田忌赛马》一课,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相同的是两节课上教者都很重
教材是专家们经过科学的论证后编写出来的,是比较规范、比较科学的教学资源。不过,同一套教材对不同地区学生的适应性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它与每个学校的现实资源情况多少会有点距离,这种距离,影响了课程的适切性。不过在使用过程中,好多老师明明看到了教材与现实不太适应的现象,但就是不敢处理教材,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个观念——教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应该怎样理解教材呢?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在
《认识11~20各数》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因为它是学生认数的一次飞跃,是建立十进制概念的开始。本课通过读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初步发展数感。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有效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动手操作能力是
2012年初,《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正式颁布并将在本年度秋季正式执行。“新版课标”的制订和出台是基于对新课改十年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老版课标”)的完善与补充。因此,笔者认为解读“新版课标”,不能只读“新版课标”,而应将新老版课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解读,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去探寻品社教学发展新方向
内容摘要:诗歌是情的产物,诗歌鉴赏应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应从煽情、移情、动情、品情、悟情等五个层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诗歌,品析古诗之韵,领悟古诗之美。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情感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新课标对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是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依据《纲要》精神,2010—2020年,发展义务教育的总体思路,一是要遵循《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二是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重点,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四是把解决或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热点难点问题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作为在教育变革中处于变革主体的学校而言,学校领导力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的自我意识的
摘要:人类精神在根本上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典籍中,教育就是对典籍的体认。我们的教育只有回到典籍,才是自己的路,才有说话的资格。  关键词:典籍;经典;人文精神;教育叙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03-05    人文精神、经典与说话的资格    我近知天命之年,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有年,读了那么多的书,也走了那么多路,越来越觉得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