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新时代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学生这一群体,作为校企合作过程的直接受益者,作为“产、学、研”最直观的感受者,其反映的校企合作问题更应受到重视。本文从学生视角出发,呈现成都市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具体剖析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引言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在现实中,校企合作情况具体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小组成员在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配额非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成都市及周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采用个别访谈法深入分析,后期利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调查涉及20所职业院校120多位学生,有效问卷113份。其中,国家级职业院校占19.47%,省级占43.36%,一般职业院校占37.17%,符合成都市职业院校的分布情况。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10%,女生占46.90%。因此,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问卷结果分析
1.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以实习实训为主,企业参与度低
据调查,国内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绝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以学校为重心的合作方式,即采取“教学+实验+实习”的方式。校内建立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把学校尽量打造为“教学工厂”,进行工作岗位的理论学习、模拟实验或实训。校外联系企业建立众多实习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学习多限于短暂的实习实训。另外,有些职业院校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教学和开展讲座,或者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2.实习实训合作形式受益面不高,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
据调查,实习前72.57%的学生会进行由学校、企业组织的或由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的企业岗位培训,但仍有47.79%的学生没办法独立顶岗实习,而是以师傅操作示范、自己在旁观察学习为主。不管是因为学生操作能力较差、实习效率低、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还是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工作任务量大、技术操作较复杂、不适合学生单独操作,都说明校企合作交流较少,教学与实践脱节。单纯依靠一方的努力只能使合作形式浮于表面,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达到企业要求,企业更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效果不佳这种局面。
3.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效果比较好,但两类专业学生评价不一
调查显示,学生对到企业实习评价比较好。84.07%的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对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理工农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类专业学生对到企业实习效果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理工农类专业学生的评价要好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二者中依次有86.54%和81.97%的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对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有很大帮助。据被调查的学生反映,理工农类专业的实践性强,实习时间较长,对实践要求较大,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后,能加深对专业技能的认识。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相对实习时间较短,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比较复杂的工作,致使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对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帮助不大。
4.学生普遍认为到企业实习3-6个月最为合理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在3-6个月比较合适,但实际上,只有48.94%的学生实习时间是3-6个月。41.49%的学生实习时间在2个月以内,其中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时间较短导致对实习岗位了解不够,难以全面认识和适应工作要求。而9.57%的学生实习时间在7个月以上,认为实习帮助很大。但从学校角度来看,实习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实习疲惫感。再加上实习工资普遍较低,长时间的实习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导致学生实习的惰性,影响对实习效果的评价。
5.学校提供实习的备选机会较少,实习资源分配不均
实习作为学生了解对口工作的途径之一,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在调查中,有17.70%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主要因为学校安排的实习机会较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进一步分析情况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级别的院校在提供实习机会上存在显著差异。级别越高的学校所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多,学校能提供的实习选择机会相对好于其他类院校。由表1可知,国家级重点院校能提供多种选择的占26.09%,大于没有多种选择的比率。而对于省级重点院校和一般职业院校而言,更多的是没有多种选择,依次为47.73%和43.18%。
表1 不同级别职业院校实习备选机会列联表 单位:%
院校级别 有多种选择 没有多种选择
国家级重点 26.09 9.09
省级重点 40.58 47.73
一般职业院校 33.33 43.18
合计 100.00 100.00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1.学校应因地制宜,结合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应该积极学习国内外各种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综合素质共同创新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例如,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理工农类专业更注重校企合作的深度,加强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则要联合企业,共同改革,探寻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应主动邀请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和实验大纲的编写、课本选取、实际教学等方面,加大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举办讲座和讲学的力度,或派教师参与企业的岗位培训工作、生产工作、技术水平升级工作等,增强双方的合作力度,促使企业将校企合作作为其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
2.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普遍存在学校合作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阻碍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扶持和引导政策。比如,统筹规划院校级别,对学校给予财政补贴;对企业实施减免部分税收;还可以利用舆论进行宣传,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典型企业授予“贡献企业”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认同感,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3.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参与校企合作是一种公益行为,是影响力宣传,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一种重要渠道。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利用学校资源进行“产学合作”,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保障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未真正发展起来,要培养真正的社会迫切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需要学校、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三管齐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寻求适合学生、学校和企业需求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的质量,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校企合作中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通讯作者:丛日玉)
参考文献:
[1]朱新华,宿金勇.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
[2]孙边勇,王炜波.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引言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在现实中,校企合作情况具体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小组成员在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配额非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成都市及周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采用个别访谈法深入分析,后期利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调查涉及20所职业院校120多位学生,有效问卷113份。其中,国家级职业院校占19.47%,省级占43.36%,一般职业院校占37.17%,符合成都市职业院校的分布情况。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10%,女生占46.90%。因此,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问卷结果分析
1.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以实习实训为主,企业参与度低
据调查,国内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绝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以学校为重心的合作方式,即采取“教学+实验+实习”的方式。校内建立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把学校尽量打造为“教学工厂”,进行工作岗位的理论学习、模拟实验或实训。校外联系企业建立众多实习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学习多限于短暂的实习实训。另外,有些职业院校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教学和开展讲座,或者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2.实习实训合作形式受益面不高,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
据调查,实习前72.57%的学生会进行由学校、企业组织的或由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的企业岗位培训,但仍有47.79%的学生没办法独立顶岗实习,而是以师傅操作示范、自己在旁观察学习为主。不管是因为学生操作能力较差、实习效率低、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还是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工作任务量大、技术操作较复杂、不适合学生单独操作,都说明校企合作交流较少,教学与实践脱节。单纯依靠一方的努力只能使合作形式浮于表面,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达到企业要求,企业更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效果不佳这种局面。
3.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效果比较好,但两类专业学生评价不一
调查显示,学生对到企业实习评价比较好。84.07%的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对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理工农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类专业学生对到企业实习效果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理工农类专业学生的评价要好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二者中依次有86.54%和81.97%的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对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有很大帮助。据被调查的学生反映,理工农类专业的实践性强,实习时间较长,对实践要求较大,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后,能加深对专业技能的认识。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相对实习时间较短,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比较复杂的工作,致使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对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帮助不大。
4.学生普遍认为到企业实习3-6个月最为合理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在3-6个月比较合适,但实际上,只有48.94%的学生实习时间是3-6个月。41.49%的学生实习时间在2个月以内,其中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时间较短导致对实习岗位了解不够,难以全面认识和适应工作要求。而9.57%的学生实习时间在7个月以上,认为实习帮助很大。但从学校角度来看,实习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实习疲惫感。再加上实习工资普遍较低,长时间的实习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导致学生实习的惰性,影响对实习效果的评价。
5.学校提供实习的备选机会较少,实习资源分配不均
实习作为学生了解对口工作的途径之一,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在调查中,有17.70%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主要因为学校安排的实习机会较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进一步分析情况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级别的院校在提供实习机会上存在显著差异。级别越高的学校所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多,学校能提供的实习选择机会相对好于其他类院校。由表1可知,国家级重点院校能提供多种选择的占26.09%,大于没有多种选择的比率。而对于省级重点院校和一般职业院校而言,更多的是没有多种选择,依次为47.73%和43.18%。
表1 不同级别职业院校实习备选机会列联表 单位:%
院校级别 有多种选择 没有多种选择
国家级重点 26.09 9.09
省级重点 40.58 47.73
一般职业院校 33.33 43.18
合计 100.00 100.00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1.学校应因地制宜,结合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应该积极学习国内外各种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综合素质共同创新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例如,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理工农类专业更注重校企合作的深度,加强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则要联合企业,共同改革,探寻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应主动邀请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和实验大纲的编写、课本选取、实际教学等方面,加大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举办讲座和讲学的力度,或派教师参与企业的岗位培训工作、生产工作、技术水平升级工作等,增强双方的合作力度,促使企业将校企合作作为其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
2.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普遍存在学校合作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阻碍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扶持和引导政策。比如,统筹规划院校级别,对学校给予财政补贴;对企业实施减免部分税收;还可以利用舆论进行宣传,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典型企业授予“贡献企业”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认同感,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3.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参与校企合作是一种公益行为,是影响力宣传,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一种重要渠道。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利用学校资源进行“产学合作”,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保障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未真正发展起来,要培养真正的社会迫切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需要学校、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三管齐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寻求适合学生、学校和企业需求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的质量,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校企合作中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通讯作者:丛日玉)
参考文献:
[1]朱新华,宿金勇.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
[2]孙边勇,王炜波.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