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真谛:真、善、美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g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的真谛就是真、善、美,它蕴藏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是教育活动应当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及标准。本文通过论述教育的真谛“真、善、美”,以期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真谛 真 善 美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1-0121-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24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是能动参与者之变”,这句话是前人针对“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的探讨论述,不论是“文化的自我创生”还是“能动参与者之变”都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是这两种观点要么过分的外求,要么过分的内求。本文主张教育的真谛既不能偏内也不能偏外,而应介于两者之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的真谛应当源于这个本质,即应该围绕着培养人这个出发点和归宿去展开。同时教育的真谛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教育存在一天,教育的真谛就有它的价值。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公认的才能称之为教育的真谛,如果按照这种要求去寻找,笔者最终找到三个字来论述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真、善、美。从教育产生的那一天,这三个字就一直承载着人们对教育的期待,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追求,是评价教育好坏的根本标准。凡是颇有远见或哪怕稍微懂得教育常识的人都会认同真、善、美是教育的真谛。下面就针对教育的真谛“真、善、美”展开详细论述。
  一、教育的真谛之一: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这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庸》关于教的诠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教是一种按照天下事物运行的规律去实践,是一种求真的表现。此外,儒家《大学》八条目的出发点就是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志,国志而后天下平”[2]。这句话体现出一种“泛着说”,在格物、知至、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格物是出发点。格物是通过切身体察周围的事物,找出其中的知识道理从而达到知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人非常讲究求真。把从事物中体察求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这不仅表现在书本上,更表现在行动上,例如“耻其言过其行、言行合一”,用自己亲身的行动去影响学生,身教胜于言教,这是教育鼻祖孔子一贯的主张。一言以贯之,以儒家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就是一种真教育。一种从事物中体察真理,先用于自己、然后到自己家、再到社会,这是一种层层推理递进的过程,这也是儒家教育本来的真义,即要求人从自然事物中体察,把格物作为出发点。再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这是宋代关中学派创始人张载的教育理念,这反映出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蕴含着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么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格尽”物中的天理,求真务实。但有些人没有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儒家教育的真谛:真,而是一味的“死读书”,结果坏了儒家的名声,为此遭到近代(例如鲁迅)激进知识分子强烈性甚至毁灭性的批判。对此,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不要一味地批评儒家教育,这不是一种科学理性对待我国古代教育的态度。此外,不仅仅是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真谛是求真,“道圣”老子《道德经》中也有提到,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这是对人、地、天、道、自然等这五者关系最好的论述,从中也体现道家所要时刻遵循的道的来源。道来源于自然,是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所蕴藏哲理的体会,是一种求真、率真,真是道家最终的追求。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一种不言之教,道家为何要提倡这种不言之教,是因为大自然是通过一种让人不能感觉的方式达到万物自化的,如老子通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探寻出“不争”谦卑的真理。因为水始终不在第一位,但是能够成就万物,保全自己,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如老子通过观察发现,满屋金子守不住,富贵之后变的骄横跋涉,过分欺压人,必然给自己带来不好下场的客观存在,提出了“功成、名邃、身退、天之道”的真理即过分的贪婪就会导致自己的毁灭。历史上许多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后没有好下场,原因就是不懂得道家功成、身退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教育思想就是通过追求万事万物的真理去了解大道,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我国古代有一批教育家例如王充、颜之推、韩愈、王安石、胡媛、张载、冯从吾、王夫子、顾炎武、颜元等都是坚持提倡经世致用,求真务实之学。明代陕西武功的康海主张捍卫儒家教育与道家教育一致的真谛。近代龚自珍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求真教育思想的表现,而康梁为变法兴学则是一种实践。再例如陶行知先生,一辈子扎根中国教育实践,为民族寻找曙光。他的一生践行了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按照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他提出了符合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实行 “小先生制”,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和育才学校,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真谛,为中国教育操劳一生,不愧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另外陈鹤琴、黄炎培等也是当时奉行教育求真的代表人物。
  “教育真谛是真”不仅是我国教育界历来奉行并被许多有志之士提倡的,而在国外也是如此。例如“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即一切知识都是通过研究事物得到的,是对真理追求的结果。另外苏格拉底就是因为坚持真理而被处死的。西方近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继承古希腊这种探求真理、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主张学习一切实际有用的知识,从而使人们平等,其名言就是“教育就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他编著了世界上第一本有插图的教材《世界图解》,用生动、真实、直观的图进行教学,由此成为近代西方教育求真的典型代表。此外,卢梭、斯宾赛、裴斯凯洛齐、杜威等都是主张教育求实、求真的代表人物。卢梭主张把孩子当作孩子看,教育孩子要贴近自然,要求真,而不是培养只会做事的工具。斯宾塞主张教育的内容是有用的科学知识,而不是虚假无用的宗教知识。裴斯凯洛齐主张教育要从现实中存在的、可以见到的、最基本的真实事物开始,例如爱国教育要从培养孩子对母亲的爱开始,再逐步发展到爱周围人,爱自己村的人,最后爱自己的国家。杜威很反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这种教育与生活和社会脱节,他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必须是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他的缺陷,但是他主张教育考虑学生,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这确实反映了教育的真谛即求真。由此可见,古今中外都证明“教育真谛思想是真”,这必须无条件的坚持下去。   二、教育的真谛之二:善
  “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5]。这是《说文解字》中关于“教育”二字所做的解释,也就是说教育就是“把做善的本领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由此可以看出,“善”是我国古代教育的追求。“教”就是为了达到所谓的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就是典型的体现。儒家教育非常重视“教人做善”的教育,例如孔子教育有四个方面即“文、行、忠、信”,其中三个方面都是要求做人要做一个向善的人。孔子认为做好人才能进行文化教育,他说一个在家里一向对自己的父母孝顺的人,在朝做官也是一个好官,可见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人行善的教育。而作为儒家“亚圣”的孟子是孔子的嫡传弟子,他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把“善”作为人性的出发点,认为教育就是扩充发扬人的善端,为此他提出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心而以已”的主张。荀子是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虽然他反对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但是他认同教育可以把人性的“恶”去除,使人向“善”。此后发扬“善端”或“除恶向善”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治学教育的不同途径。例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一种性恶论的代表,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借助教育去发掘保持天理,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通过教育改变恶而达到善的典型例子。又如明代的王阳明继承发扬了孟子的“性善致良知”的思想,通过磨难最后达到人本来就有的良知,用自己的心即良知、良能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从而保持心中的善。明代陕西关学的代表人物冯从吾,领会并继承了关学创始人张载的敦礼重视教化乡民,化民成俗的优良传统,认识到教育就是教人做善人、做好人,创办关中书院,继承发扬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学宗旨,提出“千教万教教人学做好人”。也是对儒家教育使人向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些努力,关学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关中学人鼓励后进教人向善,是把往圣绝学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去,是真正继承了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古代,不仅儒家提倡教育向善,道家更是如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6]。这是《道德经》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善字,居住、心、交际、言语、行政、从事、行动都要做到善,把善作为一种教育标准和方向去追求,其实道家的教育思想及行事主张就是要达到贴近自然,按照道的规律行事。到了近代,康有为绘制了一个儒家大同教育梦,就是说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善,从娘胎里就开始接受善。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开启民智的手段,让民达到善,提出教育培养“新民”的目的。蔡元培的“五育”中有公民道德教育,提倡培养我国国民的公民意识,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他把公民道德教育作为他教育目的的核心,可见他对教育的真谛“善”非常重视。蔡元培改造北京大学时,对学生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砥砺德行”,蔡元培一生就是在追求教育的真谛善。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思想,把“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力图通过教育改变国人的陋习,让国人做一个心智健康,有建设能力的国民。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小孩子开始抓起,针对幼儿教育,他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一生都在实践教好学生的教育。
  教育的真谛是向善,这是我国古代及近现代教育中有志之士所坚持的教育思想,当然把教育的真谛归结为真,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国外也是如此。“知识即道德”这是苏格拉底的教育观点,他认为人之所以会做错事,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只要知道了就不会犯错误。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思想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他认为教育使人向善发展的主张是没有错的。苏格拉底最有成就的弟子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教育使人向善的观点,提出了“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他认为人的一切知识包括美德在娘胎中就有了,只是人在出生的那一刻把这些都遗忘了,教育就是要转变这种遗忘,回到人内心灵魂所本来应该所具有的东西,“教育是灵魂的转向”其实也是一种善。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育中蕴藏着“知识、道德、虔诚”的种子,后两种就是向善。康德说:“教育使人成之为人”,教育是成人之学,成一个高尚的人之说。“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把教育目的分为现实目的和最高目的,教育最高目的就是道德,就是要求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善良的人。整个西方国家关于教育的思想就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毫不夸张的说,教育向善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家的共识,并被一些有识之士在教育实践中所提倡,教育的真谛善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
  三、教育的真谛之三:美
  人猿之所以相揖别,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假若没有上一代把自己的生存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后代,后代就不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教育从一开始就承担着向美好方向发展的神圣职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这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它点明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就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教育向美的方向发展,这是古代大学教育的最高要求,也是符合教育的神圣职责。儒家孔子提出的培养道德高尚、言行一致、心胸开阔的“君子儒”;道家提出要培养能够体察出大道,做到返璞归真的圣人;墨家主张培养利于天下的“兼爱之士”。尽管各家学派主张不同,但都是要求教育要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认为最美好的标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非常注重仁、义、礼、智、信教育,儒家教育的本义是培养孝顺、对国进忠、品德高尚完美的人。尽管追求美好、培养完人是古代教育的宗旨,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当时,真正的因材施教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按照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育,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其实就是教育求美的一种做法。近代教育家康有为的大同教育,即人人都可以接受符合自己的教育,这是一种典型的追求美的教育。中国近代的兴学圣人武训,觉得接受学校教育是很美好的事情,可以明白世界上的道理,使人不被欺骗。为了实现让所有和自己一样的不能接受教育的穷孩子有学上。他乞讨三十多年,通过各种方式积攒钱创办了三所义学,让穷苦人家的子弟接受教育,他这种为了穷苦人家子弟教育牺牲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值得称赞的,那种追求教育真谛即美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就凭这点无愧“东方的裴斯凯洛齐”的称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继承了武训给穷苦家孩子办教育的遗志,让穷苦家的孩子生活变得更美好,回国后毅然放弃做大学教授的机会,深入基层给人民办教育,为了基层人民的美好生活,先生尽心尽力劳累一生。今天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8]的中国教育梦,这是对古代教育真谛即求美的总结。
  把美作为教育的真谛不仅是我国教育的追求,也是西方国家教育的追求。西方教育的鼻祖苏格拉底提出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美德,也就是他所认同的正义、公平。裴斯凯洛奇感到西方的教育就像金子塔,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接受美好的教育,而底层绝大多数人家的子女根本接受不到什么教育,他为了把美好的教育推广开,一辈子从事平民教育。卢梭认为西方的教育把人当成工具来对待,教育培养的不是真正的人而是工具,教育脱离了美好的自然,因此他提出教育要培养具有基本美好品质的自然人。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家都是把美作为教育的真谛,教育向美的方向发展,去解放人,让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这是共识。
  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及其实践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真谛就是真、善、美,这是东西方教育的共识。真、善、美三者不是独立的,他们有着内在的联系,教育只有做到真,才能做到善,进而才能做到美。虚假不真的东西不能够算善,不善的东西怎能够算美。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时刻坚持真、善、美的标准,让教育真谛真正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林论丁若镛对朱熹《中庸章句》心性说的批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27-33
  [2] 王兴华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渐进性——以《大学》八条目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36):59
  [3] 肖发荣张载哲学精神的近代回响——以马一浮对“横渠四句教”的阐发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16-122
  [4] [6] 王弼,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5] 王静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J]教育研究,1995(3):48,52,57
  [7] 丁为祥《大学》今古本辨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7-91
  [8] 石中英深化教育改革,成就中国教育梦想[J]教育研究,2013(4):6-8
其他文献
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效。
描述了一个具有性能监测功能的VoIP系统原型的实现.该原型通过对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报文的功能改进来实现了对VoIP通话时延和时延抖动2个性能参数的测量.
高校通识教育重点在"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具有普及性、综合型的知识与价值。通过对中德两所综合型大学生物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中德两国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
2,6-二氟甲苯经NBS溴代得2,6-二氟溴苄后,与叠氮化钠反应得2,6-二氟苄基叠氮化物,再与丙炔酸甲酯环合得1-[(2,6-二氟苯基)甲基]-1H-1,2,3-三唑-4-甲酸甲酯,最后氨解得抗癫痫药
一节优化的集体教学活动,既能满足幼儿的发展,又能体现教师深厚的专业背景。因此,寻找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优化设计的有效途径很有必要。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以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优势为基点,从“课证融合、学做互动、技能提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
ABT-263是由雅培制药(Abbott Laboratories)研发的一种可诱导细胞凋亡的小分子Bcl-2抑制剂,口服安全,对小细胞肺癌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效,可作为研究Bcl-2抑制剂的阳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