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从工作实践入手,阐释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育人”德育机制,以期形成健全的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三育人 德育机制
[作者简介]李新生(1962- ),男,山东东营人,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刘敏(1976- ),女,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74-02
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着零散、不全面、相互间联系不密切等局限性,这样就难免使德育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机制,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长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梳理、升华,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育人”)的德育机制。
一、“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内涵分析
“三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
全员育人是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一个全员参与、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教育群体,形成一个目标明确、要求一致、管理严密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切实使全体师生员工、校外一切教育者都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实施全员育人是对德育工作组织者、管理者角色认识的转换。传统上,人们总是把党团组织、班级、辅导员、班主任认定为德育工作的机构与人员,从德育专门的组织管理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德育工作不是一件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学生的思想成长也不是靠某个机构、人员专门训练而实现的。德育工作的复杂性、思想观念的社会性、学生品德形成的长期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德育工作管理的全员性。只有把党团组织、班级、家庭、社会教育结构联合起来,形成“联合舰队”,把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员工、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自身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教育阵容”,才能把一切有利的影响、积极因素组织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抵制住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袭。
全程育人是指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加强德育工作的阶段性、连贯性、时间性、发展性,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让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有条不紊地生成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总起来看,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且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深刻,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稳固。在这一时期,他们最为迫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生活的重大问题。而就在这一时期,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不系统,不能全程跟踪学生心理、思想的变化与成长,可能会造成学生成长的危机。所以,实施全过程育人,旨在建立与学生思想成长相和谐的同步教育流程,促使大学生思想的不断进步与成熟。
全方位育人是指加强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德育途径的多样性,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德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其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除此之外,德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加强全方位的教育,提供一个全面、和谐的德育环境,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会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选择性,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做到全员育人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实现学校育人。建立一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东营职业学院建设德育组织结构与工作队伍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处、团委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决策,以及德育工作目标和计划的组织实施,并进行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协调,构建了一个上下齐抓共管、人人积极参与的教育网络,确保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另一方面,我们采取了教育、选拔、培训、锻炼等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2.健全家庭教育网络,实现家庭育人。教育实践表明,家庭教育对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影响是重大的、不可忽视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自身不善、家庭残缺不全等因素,都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承受不了家庭的压力,极易产生厌学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此,搞好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东营职业学院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家访、发放家长通知书、电话联系、请家长到校等多种形式,与每位学生的家庭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方式,学校与家长互通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与策略。一方面,学校经常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也诚恳地听取家长对学校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针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制订细致具体的家校联合教育方案是非常有效的。
3.健全社会教育网络,实现社会育人。社会各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必将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奋发进取,而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大众传媒的错误引导以及灰色文化的熏陶,都会使学生误入歧途。应当怎样利用社会积极因素去引导、教育学生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利用社会因素、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东营职业学院一直贯彻和体现着这些政策和要求。例如,我校与司法部门紧密联系,定期请他们给学生上法制课,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校聘请模范人物为校外辅导员,由他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校密切联系文化部门,积极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校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学校、幼儿园,参加调查、见习、实习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实践证明,社会力量参与德育管理,收效非常好。
(二)立足学生的成长发展,做到全程育人
1.把握德育工作的全时段进行育人。实施德育是以一定的时间为依托和条件的,要把德育放在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内进行,这包括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德育工作,学年的德育工作,学期的德育工作,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德育工作。为此,东营职业学院通盘设计整个德育计划,使各时段的德育工作层次清楚、重点分明、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不断深入。例如,在开学时段,我们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精心设计了《新生必读》,该《必读》包括学生规章制度、支持学生成长成才的政策、大学学习生活心理指导、大学生安全常识、大学生健康教育处方等内容。在入学教育中,我们分学院、系、班级三个层次,邀请院领导、各业务部门领导、有关专业老师开展市情、大学生面临的形势、学院发展及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学习方法、校风校纪、学籍管理、大学生活适应与心理健康、新时期人才素质要求等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生毕业之际,我们突出毕业、就业教育。学院从“招生—培养—就业指导”一体化办学思想出发,专门设立了招生就业处,下设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同时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选课,印发了《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指南》《择业与就业手册》,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关于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面向毕业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毕业教育专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学院毕业生思想的稳定和就业心理的成熟,为他们的就业、成才打开了方便之门。
就德育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而言,注意抓好每天的常规管理是一项重点和基础的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专门制定了一日常规管理制度以及教师值周、值日制度,建立了学生自管组织,从早晨上操开始,到晚上就寝结束,对一天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内务整理、卫生清扫、饭厅就餐、上课考勤、自习纪律、胸卡佩带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而细致的管理,确保了学生良好习惯、行为素养的形成。
2.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程进行育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顺利进行,必须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过程跟踪教育。东营职业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入学初就为他们建立素质发展档案,摸清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及表现,向他们提出努力的目标,督促他们努力实现目标。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对他们的缺点提出批评与改进意见。我校要求各方面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成长的脉搏,做好督促、鼓励工作。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到全方位育人
1.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实现活动育人。要以常规教育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专题活动,突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东营职业学院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契机,建立了多处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干休所、城区各单位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我们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朝阳暖夕阳”、捐资助学、心理扶助、雷锋一条街、“校园之窗”网站等活动,形成了有特色的德育专题系列活动,为营造学院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营职业学院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专题活动的同时,还建成了文化长廊、宣传栏,并定期更换内容,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有了休闲阅读的空间,在日常阅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们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里张贴或悬挂文明用语,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文明待人。各班教室内张贴的伟人画像以及名人名言条幅,都使同学们耳濡目染,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在学生群体中开展了“四名”活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诵名诗)。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人生营养,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文化素养。
总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既是全新德育理念的体现,又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我们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推进这种机制,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使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2]李永臣.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3]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
[4]玉芳.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5).
[5]夏书堂.略谈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全面育人全员育人问题[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6]王纯武.新时期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思考[J].理论界,2005(6).
[关键词]三育人 德育机制
[作者简介]李新生(1962- ),男,山东东营人,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刘敏(1976- ),女,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74-02
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着零散、不全面、相互间联系不密切等局限性,这样就难免使德育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机制,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长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梳理、升华,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育人”)的德育机制。
一、“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内涵分析
“三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
全员育人是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一个全员参与、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教育群体,形成一个目标明确、要求一致、管理严密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切实使全体师生员工、校外一切教育者都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实施全员育人是对德育工作组织者、管理者角色认识的转换。传统上,人们总是把党团组织、班级、辅导员、班主任认定为德育工作的机构与人员,从德育专门的组织管理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德育工作不是一件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学生的思想成长也不是靠某个机构、人员专门训练而实现的。德育工作的复杂性、思想观念的社会性、学生品德形成的长期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德育工作管理的全员性。只有把党团组织、班级、家庭、社会教育结构联合起来,形成“联合舰队”,把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员工、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自身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教育阵容”,才能把一切有利的影响、积极因素组织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抵制住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袭。
全程育人是指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加强德育工作的阶段性、连贯性、时间性、发展性,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让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有条不紊地生成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总起来看,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且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深刻,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稳固。在这一时期,他们最为迫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生活的重大问题。而就在这一时期,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不系统,不能全程跟踪学生心理、思想的变化与成长,可能会造成学生成长的危机。所以,实施全过程育人,旨在建立与学生思想成长相和谐的同步教育流程,促使大学生思想的不断进步与成熟。
全方位育人是指加强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德育途径的多样性,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德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其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除此之外,德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加强全方位的教育,提供一个全面、和谐的德育环境,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会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选择性,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三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做到全员育人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实现学校育人。建立一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东营职业学院建设德育组织结构与工作队伍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处、团委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决策,以及德育工作目标和计划的组织实施,并进行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协调,构建了一个上下齐抓共管、人人积极参与的教育网络,确保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另一方面,我们采取了教育、选拔、培训、锻炼等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2.健全家庭教育网络,实现家庭育人。教育实践表明,家庭教育对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影响是重大的、不可忽视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自身不善、家庭残缺不全等因素,都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承受不了家庭的压力,极易产生厌学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此,搞好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东营职业学院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家访、发放家长通知书、电话联系、请家长到校等多种形式,与每位学生的家庭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方式,学校与家长互通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与策略。一方面,学校经常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也诚恳地听取家长对学校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针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制订细致具体的家校联合教育方案是非常有效的。
3.健全社会教育网络,实现社会育人。社会各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必将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奋发进取,而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大众传媒的错误引导以及灰色文化的熏陶,都会使学生误入歧途。应当怎样利用社会积极因素去引导、教育学生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利用社会因素、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东营职业学院一直贯彻和体现着这些政策和要求。例如,我校与司法部门紧密联系,定期请他们给学生上法制课,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校聘请模范人物为校外辅导员,由他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校密切联系文化部门,积极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校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学校、幼儿园,参加调查、见习、实习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实践证明,社会力量参与德育管理,收效非常好。
(二)立足学生的成长发展,做到全程育人
1.把握德育工作的全时段进行育人。实施德育是以一定的时间为依托和条件的,要把德育放在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内进行,这包括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德育工作,学年的德育工作,学期的德育工作,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德育工作。为此,东营职业学院通盘设计整个德育计划,使各时段的德育工作层次清楚、重点分明、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不断深入。例如,在开学时段,我们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精心设计了《新生必读》,该《必读》包括学生规章制度、支持学生成长成才的政策、大学学习生活心理指导、大学生安全常识、大学生健康教育处方等内容。在入学教育中,我们分学院、系、班级三个层次,邀请院领导、各业务部门领导、有关专业老师开展市情、大学生面临的形势、学院发展及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学习方法、校风校纪、学籍管理、大学生活适应与心理健康、新时期人才素质要求等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生毕业之际,我们突出毕业、就业教育。学院从“招生—培养—就业指导”一体化办学思想出发,专门设立了招生就业处,下设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同时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选课,印发了《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指南》《择业与就业手册》,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关于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面向毕业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毕业教育专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学院毕业生思想的稳定和就业心理的成熟,为他们的就业、成才打开了方便之门。
就德育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而言,注意抓好每天的常规管理是一项重点和基础的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专门制定了一日常规管理制度以及教师值周、值日制度,建立了学生自管组织,从早晨上操开始,到晚上就寝结束,对一天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内务整理、卫生清扫、饭厅就餐、上课考勤、自习纪律、胸卡佩带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而细致的管理,确保了学生良好习惯、行为素养的形成。
2.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程进行育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顺利进行,必须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过程跟踪教育。东营职业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入学初就为他们建立素质发展档案,摸清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及表现,向他们提出努力的目标,督促他们努力实现目标。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对他们的缺点提出批评与改进意见。我校要求各方面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成长的脉搏,做好督促、鼓励工作。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到全方位育人
1.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实现活动育人。要以常规教育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专题活动,突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东营职业学院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契机,建立了多处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干休所、城区各单位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我们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朝阳暖夕阳”、捐资助学、心理扶助、雷锋一条街、“校园之窗”网站等活动,形成了有特色的德育专题系列活动,为营造学院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营职业学院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专题活动的同时,还建成了文化长廊、宣传栏,并定期更换内容,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有了休闲阅读的空间,在日常阅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们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里张贴或悬挂文明用语,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文明待人。各班教室内张贴的伟人画像以及名人名言条幅,都使同学们耳濡目染,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在学生群体中开展了“四名”活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诵名诗)。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人生营养,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文化素养。
总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既是全新德育理念的体现,又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我们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推进这种机制,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使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2]李永臣.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3]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
[4]玉芳.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5).
[5]夏书堂.略谈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全面育人全员育人问题[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6]王纯武.新时期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思考[J].理论界,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