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于天地和日月星辰之间关系的看法从传统的地心说发展到相对科学的日心说,是一大进步,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西方教会的压力和迫害下,那些追求真理的人们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本期,就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古老的东方,来看一下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天地以及日月星辰有怎样的看法呢!
首先,我来讲一个神话故事: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位水神名叫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之间爆发了一场重大的战争。水与火本身就是不相容的两种事物,于是这场战争也打得异常猛烈,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了凡间。最终火神祝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自己没有颜面活在世间了,便生气地一头撞向西方的不周山。“轰——”的一声,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撞塌了,连大地的一角也损坏了。再一看,嚯!西边的整个天空都坍塌了,天上露出了一个大窟窿,原来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柱子。与此同时,地上也变得坑坑洼洼,大地全裂开了,山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也从地底喷涌而出,这样的状况,使得人类根本无法生存。
人类是由女神女娲创造的,这位女神看到人间这样的惨状,不忍心由她创造的孩子们受到这样的灾祸,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去修补天上的窟窿。补天这项工作十分艰难和辛苦,但是女娲为了自己孩子们的幸福,独自承担起了补天的这份重担。
她从河里挑选出五色的石子,将它们烧熔成胶糊状,小心翼翼地将天上的窟窿填补上。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跟之前的天空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女娲又将芦草烧成灰,用来塞住涌出的洪水。但是她还是很担心补好的天再次坍塌,怎么办呢?之前撑天的柱子已经被撞毁了,女娲想到了办法——她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代替撑天的柱子,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就这样,天空像帐篷一样被撑了起来,并且再也没有坍塌过。破了一个洞的天虽然被女娲修好了,但毕竟还是跟之前有点儿不一样,传说西方的天空因撑天柱的损毁,现在还有点儿倾斜,所以,太阳、月亮和星星都会朝着西方落下去。
这个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女娲补天”。但细心的你是否已经注意到了在这个神话故事中,古人对于天地的想象呢?没错,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人们认为天如果没有柱子支撑就会坍塌,而有柱子支撑的天空就像是一个帐篷罩在大地之上。日月星辰之所以东升西落是因为西方的不周山被撞坏了,天因此而向西边微微地倾斜,才使得每天日月星辰都向着那个方向而去。在“女娲补天”和其他神话故事中,我们大概得出了我国古代对于天地最早的认识。
说起来,我国古代对于宇宙的认识,最为主要的其实有三种学说,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也称“论天三家”。它们是古人对于宇宙结构的三种猜想。
最早的是盖天说,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天圆地方”,也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有关宇宙的学说之一。“女娲补天”说的就是这样的认识。盖天说的说法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得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脚踏实地站在大地之上,感受到的是天空仿佛将自己包围了起来,而在大地的尽头,是天地相接的位置,整个天空犹如巨大的半圆形将大地包裹在其中。半球形的天在上,四四方方如棋盘一样的地在下。北极就在天空这个巨大的半圆形的正中间,所以距离地面的位置最远。在这样“天圆地方”的情况下,日月星辰又是如何运行的呢?持盖天说的人们是这样解释天体的东升西落的——日月星辰这些天体就是附在天盖上的,天盖每天都在向着西方旋转,连带着日月星辰运转不息。有时候天盖转得慢,天体也就跟着运行得慢,反之天盖转得快的时候,天体自然也会跟着转得快。
盖天说听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天地就像人们眼中所看到的那样“天圆地方”。然而,在春秋时期,有位叫曾参的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真的是‘天圆地方,,那圆形的天空如何与方形的地面连接起来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令人们陷入了思考当中,根据这个问题,人们在盖天说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了一个新的盖天说理论。人们认为,天还是半圆的拱形,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地也应该是拱形的,这样天在上,地在下,天与地就能很好地连接在一起了。这天地之间相隔八万里,日月星辰还是跟随着天盖旋转不息,只不过,当它们隔得远的时候人们就看不见,只有在它们距离我们近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这些天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季节看到的星星都不一样。
到了汉代的时候,开始兴起了另一种学说——浑天说。这是人们在只能通过肉眼观察天体变化的基础上,想象宇宙构造的一种学说。在浑天说中,天和地不再是半圆形,而是像鸡蛋一样的整个圆形,地球就像是被天空这个巨大的圆包围着的鸡蛋黄。在天空这样巨大的“鸡蛋”里充满着水,地球就是漂浮在这些水上,日月星辰则是镶嵌在“天球”上运行。这里的“天球”概念已经与现在天文学中“天球”的概念十分接近了。并且在浑天说中,提出了宇宙之无限,浑天说的支持者们认为“天球”并不是宇宙的界限。由此可以看出,浑天说的提出比之前的盖天说更进一步。
宣夜说则是在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学说。宣夜说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气体构成,而我们看到的天其实也是无边的气体,而天体则是在这些气体中飘游。再到后来,人们认为天体都只是会发光的气体而已,三国时期有位叫杨泉的人还认为银河也是气体,恒星就是从银河里诞生的。在宣夜说里,天是不会坍塌的,日月星辰也是不会掉落下来的,这个学说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天體走得快,有些天体走得慢,因为它们都是各自飘浮的气体。在宣夜说中,人们对于宇宙的构造有了新的认识,相对于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的这些想法是十分先进的,它认同宇宙的无限,也认识到了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同时还承认天是没有实质的,这些想法即使在今天都是能够被认可的。只是,这种想法太过于先进,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古人来说还是不能接受,因此,宣夜说在漫长的时间里,鲜少被人提及,人们也渐渐淡忘了宣夜说中提出的观念。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天地三说,还是西方的地心说、日心说,都是人们不断对于真理和科学的探索,从而得出的宝贵意见和经验。这些学说的提出,都促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和无限的宇宙,体现了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首先,我来讲一个神话故事: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位水神名叫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之间爆发了一场重大的战争。水与火本身就是不相容的两种事物,于是这场战争也打得异常猛烈,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了凡间。最终火神祝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自己没有颜面活在世间了,便生气地一头撞向西方的不周山。“轰——”的一声,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撞塌了,连大地的一角也损坏了。再一看,嚯!西边的整个天空都坍塌了,天上露出了一个大窟窿,原来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柱子。与此同时,地上也变得坑坑洼洼,大地全裂开了,山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也从地底喷涌而出,这样的状况,使得人类根本无法生存。
人类是由女神女娲创造的,这位女神看到人间这样的惨状,不忍心由她创造的孩子们受到这样的灾祸,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去修补天上的窟窿。补天这项工作十分艰难和辛苦,但是女娲为了自己孩子们的幸福,独自承担起了补天的这份重担。
她从河里挑选出五色的石子,将它们烧熔成胶糊状,小心翼翼地将天上的窟窿填补上。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跟之前的天空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女娲又将芦草烧成灰,用来塞住涌出的洪水。但是她还是很担心补好的天再次坍塌,怎么办呢?之前撑天的柱子已经被撞毁了,女娲想到了办法——她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代替撑天的柱子,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就这样,天空像帐篷一样被撑了起来,并且再也没有坍塌过。破了一个洞的天虽然被女娲修好了,但毕竟还是跟之前有点儿不一样,传说西方的天空因撑天柱的损毁,现在还有点儿倾斜,所以,太阳、月亮和星星都会朝着西方落下去。
这个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女娲补天”。但细心的你是否已经注意到了在这个神话故事中,古人对于天地的想象呢?没错,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人们认为天如果没有柱子支撑就会坍塌,而有柱子支撑的天空就像是一个帐篷罩在大地之上。日月星辰之所以东升西落是因为西方的不周山被撞坏了,天因此而向西边微微地倾斜,才使得每天日月星辰都向着那个方向而去。在“女娲补天”和其他神话故事中,我们大概得出了我国古代对于天地最早的认识。
说起来,我国古代对于宇宙的认识,最为主要的其实有三种学说,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也称“论天三家”。它们是古人对于宇宙结构的三种猜想。
最早的是盖天说,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天圆地方”,也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有关宇宙的学说之一。“女娲补天”说的就是这样的认识。盖天说的说法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得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脚踏实地站在大地之上,感受到的是天空仿佛将自己包围了起来,而在大地的尽头,是天地相接的位置,整个天空犹如巨大的半圆形将大地包裹在其中。半球形的天在上,四四方方如棋盘一样的地在下。北极就在天空这个巨大的半圆形的正中间,所以距离地面的位置最远。在这样“天圆地方”的情况下,日月星辰又是如何运行的呢?持盖天说的人们是这样解释天体的东升西落的——日月星辰这些天体就是附在天盖上的,天盖每天都在向着西方旋转,连带着日月星辰运转不息。有时候天盖转得慢,天体也就跟着运行得慢,反之天盖转得快的时候,天体自然也会跟着转得快。
盖天说听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天地就像人们眼中所看到的那样“天圆地方”。然而,在春秋时期,有位叫曾参的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真的是‘天圆地方,,那圆形的天空如何与方形的地面连接起来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令人们陷入了思考当中,根据这个问题,人们在盖天说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了一个新的盖天说理论。人们认为,天还是半圆的拱形,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地也应该是拱形的,这样天在上,地在下,天与地就能很好地连接在一起了。这天地之间相隔八万里,日月星辰还是跟随着天盖旋转不息,只不过,当它们隔得远的时候人们就看不见,只有在它们距离我们近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这些天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季节看到的星星都不一样。
到了汉代的时候,开始兴起了另一种学说——浑天说。这是人们在只能通过肉眼观察天体变化的基础上,想象宇宙构造的一种学说。在浑天说中,天和地不再是半圆形,而是像鸡蛋一样的整个圆形,地球就像是被天空这个巨大的圆包围着的鸡蛋黄。在天空这样巨大的“鸡蛋”里充满着水,地球就是漂浮在这些水上,日月星辰则是镶嵌在“天球”上运行。这里的“天球”概念已经与现在天文学中“天球”的概念十分接近了。并且在浑天说中,提出了宇宙之无限,浑天说的支持者们认为“天球”并不是宇宙的界限。由此可以看出,浑天说的提出比之前的盖天说更进一步。
宣夜说则是在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学说。宣夜说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气体构成,而我们看到的天其实也是无边的气体,而天体则是在这些气体中飘游。再到后来,人们认为天体都只是会发光的气体而已,三国时期有位叫杨泉的人还认为银河也是气体,恒星就是从银河里诞生的。在宣夜说里,天是不会坍塌的,日月星辰也是不会掉落下来的,这个学说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天體走得快,有些天体走得慢,因为它们都是各自飘浮的气体。在宣夜说中,人们对于宇宙的构造有了新的认识,相对于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的这些想法是十分先进的,它认同宇宙的无限,也认识到了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同时还承认天是没有实质的,这些想法即使在今天都是能够被认可的。只是,这种想法太过于先进,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古人来说还是不能接受,因此,宣夜说在漫长的时间里,鲜少被人提及,人们也渐渐淡忘了宣夜说中提出的观念。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天地三说,还是西方的地心说、日心说,都是人们不断对于真理和科学的探索,从而得出的宝贵意见和经验。这些学说的提出,都促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和无限的宇宙,体现了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