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圈中圈”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ail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圈中圈”,是寻求老板价值观、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更有效的链接。
  
  21世纪的中国开启了尊重个人权利与个人感受的时代,多元的价值观念正在为社会普遍接受和大力推崇,这是社会的重大进步。
  但是任何事物都会呈现其正反两方面的形态。当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多元化后,自然导致由个人所构成的各种组织在价值观念上的不统一或难于统一。可缺少了共同或相似理念的指引与激励,组织的生存又会遭遇极大的挑战。因此,“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博弈,就成为了许多企业当家人绕不过去的“头号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内核“圈子”:性格
  
  可以肯定地说,“企业的价值观首先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里。但这种观点通常只是止步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圈子”,而没有再深入探索下去。其实,有一个原始的“生理圈子”很少有人研究到,那就是企业家们的“基因承袭”状态。而这一状态,才绝对是基础之中的基础!
  我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什么决定性格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性格与先天的基因有着极大的关联。如:“乐观、自信、快乐”的性格表现,受基因影响的程度达54%,“好斗、爱实施暴力或报复”的基因影响度是48%,“忧郁、灰心、脆弱、敏感”的基因影响度是55%,“外向、喜欢引人注目”的基因影响度竟高达61%!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崇尚“狼”的精神,有的企业却推崇“羊”的哲学;有的企业目标是震撼人心、响彻世界的,有的又是润物无声、愿做“隐形冠军”。一个终极原因,那就是在“企业家精神”的原始坯子中,基因承袭中先天性的东西在起作用。
  这一现象在确定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时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企业家在决定自己的行业选择时,最好能够有明确的自我性格意识,听从“心的召唤”。同时,行业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需要不同的管理风格与经营方式。史玉柱能够大难不死、屡创佳绩,与他选择的几个行业本身的规律契合自己的基因特点是有很大关联的。
  二是企业家要有从“小我”到“大我”的自我进化意识。虽然有基因承袭的不可选择性,但要有“基因变异”方面的“自我革命意识”,而革命的方向就是摒弃“小我”性格中与企业“大我”发展相冲突的障碍因子,使其更符合“大我”发展的要求。比如:吉利汽车的李书福,五年前与今天可谓判若两人。那时的他是“汽车狂人”,五年后他沉稳内敛。吉利在五年间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狂野与中国汽车行业的特殊国情是有较大冲突的,由此他进行了“自我革命”,完成了自己的“基因变异”,最终给这个企业带来了更有价值的精神指引。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企业价值观形成的内核“圈子”,首先是企业家的“基因承袭”与“基因变异”,它决定了企业价值观的基本格调与原始形态。
  
  中间“圈子”:社交
  
  一般认为,企业家的交际范围都非常广泛,因而他们会有更多更广的见识,由此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价值理念。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企业家的应酬多、见识广是事实,但不代表他们时时都在用心进行交流。不少企业家或企业创始人的“小圈子”意识浓厚,反倒阻碍了他们在更广阔的视野内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上升为企业的共同价值。
  虽然很多企业家或创始人的精力与时间确实是用在企业身上,但那仅仅代表是在工作,工作以外他们归属的却是一个人数不多的小“圈子”。进入这个圈子是有相关条件限制的,如:企业资产规模、职务头衔、汽车洋房或海外背景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很难介入,也就无法窥视圈子内部的规则与状况。这种“圈子”对外、尤其是对下,是高度封闭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群体”组织。也许有一些“圈子”外表看起来像正式组织的称谓,如“协会”、“俱乐部”等,但其实质还是非正式群体的交友性质。
  从企业价值观形成的角度来观察,企业家或创业者内部“小圈子”的存在是弊多利少的(从其他角度分析可能有不同结论)。原因是圈子内的人他们的利益状况、心智状态是高度相似的,因而很容易有共同语言,也很容易相互影响。但问题是圈内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仅仅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一家或数家企业的所有员工。因此圈内一个人的不良观点如果影响到其他人,就不是影响一个对象,而是这些人后面的千百个对象,其后果就不容小视。像江浙一带的老板们,他们的这种“圈子”往往强大与封闭,如果一批制鞋或制衣的老板中有一个人提出了对付员工的新“杀手锏”,就极有可能殃及到所有老板背后的所有员工。
  由此我们也应当知道,企业价值观形成的中间“圈子”,即企业家的交际圈子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由此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解决这一“圈子”不良影响的“妙方”,还是要依靠企业家自身的“认识到位”与“实践到位”。认识到位是要正确定位交际圈子的性质与功能,把用心交际的圈子刻意放大到更大的社会范围和更多的公司下属,在这一过程中去感受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博爱情怀;而实践到位就是要在把握好社会“大脉”的同时,诊断好公司的“细脉”,两者结合起来,前瞻性地提炼出公司的共同价值观念。
  
  外围“圈子”:选聘
  
  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到所有员工的日常行为当中,因而员工是否认同与接受这些价值观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终极考验。
  每一个员工都是活生生的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禀赋、心智、背景与追求;他们又都同时生活于社会这一最大的“圈子”当中。怎样让企业中众多员工的价值追求基本一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绝非毫无办法。作为个体企业来说,虽然无法去改变社会,但完全可以对社会进入企业的人员作预先“过滤”与“强化”,对来应聘的社会人员实行“去异存同”的处理,从而达到价值趋同的目的。
  此项工作要求企业把共同价值的追求首先落实在招聘这第一步,也就是实施“价值观过滤”的人力资源政策。如今企业在招聘时,都有严格的专业能力考试与考察,也有少部分进行了心理性格测试,但在企业现有价值观与应聘者价值观的相互匹配方面,还鲜有完整综合的测试。其实这应该成为企业的“第一层过滤”网,其优先度应当高于专业能力的过滤。
  当员工进入企业的初期,还应该有价值观的“第二层过滤”,即让那些充分明白企业价值观与自身不符的员工有再次主动退出的机会,这就好像当年马云在刚刚创建阿里巴巴时对初期招来的员工宣布的那样:阿里巴巴要做八十年的企业,因而不会发其它IT类企业的高薪水,如果你不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我们劝你还是早点离开。
  当然,“价值观强化”的工作更应始终体现在我们日常企业管理中,如:培训、绩效评估、仪式活动、树立榜样等,这些都是凸显企业共同价值观引导作用的方法。
  (本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 缨
其他文献
编者注:当我们遥望大洋彼岸争论是隔岸观火,还是赤膊相救时,殊不知这场灾难的根源也有我们的份儿。我们更应该思考:该如何自我完善,成为一个强大而平衡的经济体。    2008美国金融危机势将进一步向全球扩散,并将进一步深化为冲击到实体经济的全球经济危机。  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观察。一个是微观角度,即它发源于美国房屋市场的泡沫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几乎无规范之下的无限操作,酿成了金融风暴,重挫了股市,瘫痪
期刊
严峻的牛年,该做什么?    和每年一样,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的午餐,照例是杨辉坐东请部门全体成员吃一顿。  往年的这顿饭,通常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大家七嘴八舌地讲述过年回家乡或去外地度假的见闻,现学现卖刚听到的好笑段子,还不忘记经意不经意地嘲笑一下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在轻松中蕴涵着新一年大干一番,撸胳膊挽袖子的豪迈。  不得不承认,今年稍有不同。  杨辉早在春节期间就盘算过好多次,目前的原则是以现
期刊
“快”泥潭    国内,“毒奶事件”推倒了乳业的多米诺骨牌。一时间,滔天的谩骂中混杂着企业微弱的忏悔,一场针对乳业全行业的信任危机迅速蔓延开来……  大洋彼岸,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在如火如荼上演,崩溃面正逐渐扩大……  殊不知,乳业危机的元凶并非三聚氰胺。是快速扩张引起的管理失控、疏于监管的地方保护主义,乃至两极分化的奶源模式,最终让中国民族乳业濒临悬崖。  “毒奶事件”也不是孤立的,机会导
期刊
民企的CFO确实难做。  仅牢狱之灾就足够吓退所有的CFO——老板出事了,CFO跟着进去的屡见不鲜。  那么作为CFO,该如何在民企做事呢?    不要抱怨民企太乱    民企发展从注册公司,到一天天长大,有其艰辛复杂的过程。老板从最初的一人,逐步发展到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数万人的规模,营收也从千元、万元、亿元逐步发展起来,不可能像外企、国企那样一开始就有明细规范的账目。  民企一定是从记流水
期刊
奥运,我们成功了;太空,我们征服了,  “中国造”却为何在“三聚氰胺”这个小阴沟里翻了船?如何走好未来路?    中国制造 = 江湖制造?    《中外管理》:您是质量管理的专家,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这次“三聚氰胺事件”,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杨 钢: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在随着CCTV和相关报纸对“三聚氰胺事件”真相披露及其处理的报道而波动。不管是在飞机上、酒店里,抑或是在餐厅里和家里。有一段
期刊
拿什么支撑下一个30年?    改革开放30年,成为盘点中国经济的最佳时点。  30年成就辉煌,被冠以“中国维新”美誉,更创造出令世人称奇的“中国速度”——截至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GDP已经达到1978年的13.45倍,现在一年净增的GDP数字,已经接近1978年前全年的GDP总数。  而在企业界,中国制造席卷全球,更是打造了中国企业“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核心优势。  但是,站在30年的时点上
期刊
在处于无法掌控的外部危机时,该如何把握内在的能力,寻求机遇?    翀翀广东东莞大岭山镇,素有“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之称。但2008年,这里的大多数家具出口企业却都举步维艰。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导致的成本增长,以及外贸出口环境的萎缩,对这些一直以来过度依赖低成本、没有核心技术和自我品牌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面对如此困境,何以自救?何以发展?   为此,《中外管理》专访了
期刊
“毒奶事件”,让中国乳业快速“增肥”的十年  所潜藏的深层忧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人们曾这样形容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  从1999年创立至今,蒙牛确实跑出了火箭速度。  1999年初创时,蒙牛一文不名,名列中国乳业第1116位,但在成立的最初1000天里,蒙牛平均一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  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0.37亿元,同业排名第119
期刊
领导人错误的沟通技巧,可能把自己送上职业生涯的绝境。传统方法真的行之有效吗?    当领导人试图通过解释来改变不同意见者的想法时,他得到的结果可能比毫无效果更糟糕。一个调查显示:这种做法只能让领导者把自己孤立起来,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  2003年,Howell Raines从《纽约时报》总编的位置上被解雇。Howell Raines非常有管理才能,曾经备受赏识。他对重振这份报纸有清晰的策略,
期刊
编者按:  在上期中,我们介绍了“公开的秘密”这种现象对公司的治理和领导力的培养造成的危害,那么HR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当高层管理者不注重与下属员工沟通时,也可以引发出这种“公开的秘密”。  罗勃克洛尔,资深人力资源咨询顾问,回想起这样一件事:在从前他工作过的一家公司里,有一段时间,所有的雇员都在议论公司要被收购的消息,但管理层却保持沉默,对此事缄口不提。这使得许多雇员开始担心他们的工作,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