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的“黑话”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导人错误的沟通技巧,可能把自己送上职业生涯的绝境。传统方法真的行之有效吗?
  
  当领导人试图通过解释来改变不同意见者的想法时,他得到的结果可能比毫无效果更糟糕。一个调查显示:这种做法只能让领导者把自己孤立起来,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
  2003年,Howell Raines从《纽约时报》总编的位置上被解雇。Howell Raines非常有管理才能,曾经备受赏识。他对重振这份报纸有清晰的策略,对于关键职位有任免权。在他的任期内,《纽约时报》获得了空前数量的普利策奖。但是他只在位19个月就被解雇了。原因是,一个年轻记者被发现有剽窃和虚假报道的罪行。但真正让他下台的原因是:他已经“失去了编辑部”。他没能像一个领袖一样,赢得编辑部同事的心和实现他宏伟战略的愿望。
  2007年,家得宝的CEO,Bob Nardelli被赶下台。他曾被委以重任去拯救这个命悬一线的公司。6年来,他取得了销售翻番、利润成倍增长的成绩。他被赶走的原因是他不愿意降低他的高额工资。特别是当股票下跌了7个百分点之后,他的工资高得更不能让人接受。但是他离职的真正原因是:他没能鼓舞激发投资者、股东、生意伙伴等等相关者,让他们保持对他的热情。
  
  当解释不再奏效
  
  很多CEO跟Raines 和Nardelli遇到的问题一样。如果他们不能有效地鼓舞士气,将难逃被解雇的命运。Raines 和Nardelli都有继续任职的充分理由,但是这些理由都没能奏效,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对某事确信无疑的时候,对任何与之相反信息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信息是错的。Raines和Nardel脱离了群众,大家对他们的理由只会充耳不闻。这种现象就是“证实性偏见”。
  早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1979年,斯坦福大学的Charles Lord和他的同事对两个各24个人的小组进行了试验。两组人一组反对死刑,一组支持死刑。Charles Lord在他们面前宣读关于死刑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结论中,有的支持死刑,有的则反对。Charles Lord希望能通过试验解释为什么那些与已有观点相左的研究不被采纳或重视。结果表明:两组的观点在试验结束后更加极端。这个试验揭示的现象,在很多不同的情景下都会出现。
  传统的领导力理论认为对持有怀疑和反对态度的人,应该试图说服他们改变看法。其实这并不是个好办法。如果一个领导人跟一个持对立态度的人进行沟通,一开始就解释、说服,只会激起听众的“证实性偏见”,而那些用来说服对方的理由,也被对方看成保持观点的证据。
  因此,那些认为用讨论、分析和争辩能改变对方看法的领导人,应该反思:充斥着抽象的解释,力图改变对方的看法的谈话,只能迅速激起对方的反感。
  传统的沟通方式如下:
  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
  如果你是这么做的,那并不稀奇,你做了一个组织中“通常”大家做的事情。这是“常识”,是“理性”的沟通方式。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什么样的语言能改变对方而又不打击对方呢?我对此进行了10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效果的沟通来自于领导者对语言细节的关注,建立他们自己的沟通模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模式。
  成功的领导人在沟通时运用了与传统方式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们首先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刺激对方改变想法的愿望,最后补充一些解释。
  引起注意>>激起改变想法的愿望>>辅以解释
  当领导人的沟通是以这个次序展开的,它就能很好地起到鼓舞的作用。另外,成功的领导人不会止于一次沟通,这样会让他的追随者认为,他们在共同创造未来。
  当然,用什么样的字眼不是最关键的。领导人的言词会在一些情景下最有效。比如:直白的哲理去启发对方,恰当的身体语言,对对方的身世有所了解。如果同时使用这些技巧,并且按照正确的顺序展开谈话,那么领导力会事半功倍。
  
  有效沟通的关键步骤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三个关键步骤的细节。
  第一步,引起听众的注意
  如果领导人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那谈话还进行得有意义吗?如果人们不听,谈话人不是白费口舌吗?“走神”太简单了,想想要回复的E-MAIL,计划一下下次会议要说什么,回忆昨天晚上聚会上的笑料等等。人们可以把谈话人的话当成背景音,而兀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何引起听众的注意呢?几年前,作家Tom Davenport和John Beck做了一个为期一周的试验。通过观察60名测试者,他们得出了哪些要素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结论。报告指出:“最能引起对方注意的信息是:个人信息,它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能引起情感反应的和含有私人信息的谈话内容在引起人们注意的作用,要双倍于没有这些信息的内容。”
  社会学者还发现,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能引起听众的注意。能最有效引起听众注意的内容包括:
  ——关于听者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关于听者问题的进展(“这些问题更糟糕了……”)
  ——谈话者的麻烦(跟要讨论的话题相关)——特别是对从未谋面的新听众。
  ——一个关于听者可能感兴趣领域的问题或质疑。
  第二步,激发改变想法的愿望
  不能区别“引起注意”和“引发愿望”,将让领导人付出惨重代价。
  因为,人们的注意力不等于付诸行动的愿望。负面的信息,问题或者质疑能激发人们开始思考、讨论,当然也会带来质疑、不安。但这些信息不能激发人们的热情。
  传统方法少有激发愿望的功能,即便有,也太慢了。对于传统的谈话者来说,当他得出结论的时候,听者已经在脑子里形成答案了——带有很强感情色彩的答案。但如果要激发他们改变想法的愿望,领导人的话不仅要触及听者的脑子,也要触及他的心。有效的做法是:领导人要跟听者建立情感上的联系,要激发他们寻找一个不同的未来的激情。激发愿望是关键,因为一旦有了愿望,就会立刻下决心。
  一个不同的未来,这不是让领导人对听众大谈自己的希望,也不是让领导人对听众描绘他的预见,而是让听众发现迄今没有遇到的一种可能。这话的意思是:让听众自己可以用一种新的、更真实的方法看这个世界以及他们与别人的关系。
  领导人需要具备讲故事的本领,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什么样的故事能有效激发愿望,却跟多数人想像的不一样。那些最有效的故事,不是大起大落、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那些能抓住人心的,往往是有声有色跟真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有理不在声高,好故事也一样。
  并非像领导人一贯认为的那样,最有效的故事往往是那些最小的、最朴实的故事。那么如何从故事中引出改变想法的愿望呢?管理者可以讲一个已经发生了的真实故事,或者一个类似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能神奇地让听者在自己心里讲一个“新故事”。这个新故事会让听者在情感上跟领导建立联系,并付诸行动。在新故事中,听者开始想像新的未来。
  同时,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因为它让人觉得领导人理解他们,平易近人。听者的脑子里开始产生新的故事,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他们自己创造故事,所以他们愿意接受。领导人所讲的故事不过是个引子,是一个开启听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第三步,辅以解释
  只建立情感联系是不够的。让听众改变想法的个中原因仍然很重要。改变想法的愿望也可能因为没有有力的理由而变弱。这个时候,原因就变得很重要。
  当我们遇到新的观点时,受“证实性偏见”的影响,我们会保护自己现有的观点。我们会固执地反对、怀疑或者重新解释这个观点,以符合我们已有的认知。与之相反的是,当我们下决心改变证实性偏见的时候,我们也会想方设法来坚定自己的决定。
  因此,领导人如果在情感关系建立之前,就先来一通让人改变想法的理由,那往往是对牛弹琴。更糟糕的是,还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让听众在内心提出各种反对的理由。
  所以,说服工作应该在人们已经融入谈话之后才开始。不是在一开始,也不是在中间,而是在最后。
  这就是关键的三步:第一,引起注意;第二,激发改变想法的愿望;第三,用解释个中原因来巩固这种愿望。在这三步中,第二步最关键,没有这种愿望就没有动力和激情;实际上没有这种愿望,听众的注意力也很难维系;而没有这种愿望也就谈不上巩固它。因此如果处境危险的领导人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激发人们改变想法的愿望。
  这三步让任何一种领导人的谈话变得有意义。当人们的反对情绪很高时,“引起注意”可能要比人们已经对谈话内容感兴趣要花更多的时间;相反,在“电梯演讲”(时间非常短的演说)中,领导人只要把第二部分发挥好就行;而如果时间充裕,领导人又有让对方改变观点的充分理由,那就敞开了说。这个模式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并非一定之规。
  
  持续的交谈
  
  用这种方式谈话的领导,跟以往的权威发言人——经理、老师、父母或者政客都截然不同。事实上,这些人中有相当多的人具有煽动性。但是他们的谈话大同小异:带着组织严密、家长作风、武断、专横、我是头儿所以我就是对的,这些人们已经习惯了千年的风格。
  相反,领导人真挚的语言让人觉得新鲜而有感染力,具有挑战性但是令人愉快,生动而有趣,平易近人。这样的谈话产生笑声和激情。那不是在笑话他人,而是与他人一起讲笑话。
  同时,这样的谈话一旦开始,就必须持续下去。谈话不是做一次演讲,而是一系列对话的开始。
  责任编辑:化 石
其他文献
研究王永庆和台塑集团已5年有余,不久前我还曾见到王永庆董事长,当时他的身体还很硬朗。甫然听到噩耗,一时真是无法接受……尽管事过多日,但心中悲恸仍无法抹去。他在凌晨睡梦中去世,亦可谓仙逝;又因为他以92岁高龄,长途跋涉飞往美国,考察金融危机将给世界石化工业带来的影响……所以最终留给后人一个圆满的总结:生死两勤劳!    制度!  在王永庆眼里,他的台塑王国根本就是一组制度。  他一向要求他的管理层务
期刊
两大危机的相同点何在?  当今,不管是在饭桌上,还是朋友集会,甚至街头巷尾,无不谈论“金融海啸”与“奶粉危机”。这两件事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中心的中心议题,也许“奶粉危机”与“金融海啸”在规模与影响上是不能相比的,但这两大事件爆发之后,人们都不得不思考:这两件事的底蕴惊人地相似。  如果我们对它们背后的动因认识不清,就无法杜绝以后祸害重演。  首先我们要理清二者相似之处:  第一,它们的出现如同泰坦尼
期刊
编者注:当我们遥望大洋彼岸争论是隔岸观火,还是赤膊相救时,殊不知这场灾难的根源也有我们的份儿。我们更应该思考:该如何自我完善,成为一个强大而平衡的经济体。    2008美国金融危机势将进一步向全球扩散,并将进一步深化为冲击到实体经济的全球经济危机。  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观察。一个是微观角度,即它发源于美国房屋市场的泡沫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几乎无规范之下的无限操作,酿成了金融风暴,重挫了股市,瘫痪
期刊
严峻的牛年,该做什么?    和每年一样,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的午餐,照例是杨辉坐东请部门全体成员吃一顿。  往年的这顿饭,通常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大家七嘴八舌地讲述过年回家乡或去外地度假的见闻,现学现卖刚听到的好笑段子,还不忘记经意不经意地嘲笑一下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在轻松中蕴涵着新一年大干一番,撸胳膊挽袖子的豪迈。  不得不承认,今年稍有不同。  杨辉早在春节期间就盘算过好多次,目前的原则是以现
期刊
“快”泥潭    国内,“毒奶事件”推倒了乳业的多米诺骨牌。一时间,滔天的谩骂中混杂着企业微弱的忏悔,一场针对乳业全行业的信任危机迅速蔓延开来……  大洋彼岸,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在如火如荼上演,崩溃面正逐渐扩大……  殊不知,乳业危机的元凶并非三聚氰胺。是快速扩张引起的管理失控、疏于监管的地方保护主义,乃至两极分化的奶源模式,最终让中国民族乳业濒临悬崖。  “毒奶事件”也不是孤立的,机会导
期刊
民企的CFO确实难做。  仅牢狱之灾就足够吓退所有的CFO——老板出事了,CFO跟着进去的屡见不鲜。  那么作为CFO,该如何在民企做事呢?    不要抱怨民企太乱    民企发展从注册公司,到一天天长大,有其艰辛复杂的过程。老板从最初的一人,逐步发展到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数万人的规模,营收也从千元、万元、亿元逐步发展起来,不可能像外企、国企那样一开始就有明细规范的账目。  民企一定是从记流水
期刊
奥运,我们成功了;太空,我们征服了,  “中国造”却为何在“三聚氰胺”这个小阴沟里翻了船?如何走好未来路?    中国制造 = 江湖制造?    《中外管理》:您是质量管理的专家,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这次“三聚氰胺事件”,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杨 钢: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在随着CCTV和相关报纸对“三聚氰胺事件”真相披露及其处理的报道而波动。不管是在飞机上、酒店里,抑或是在餐厅里和家里。有一段
期刊
拿什么支撑下一个30年?    改革开放30年,成为盘点中国经济的最佳时点。  30年成就辉煌,被冠以“中国维新”美誉,更创造出令世人称奇的“中国速度”——截至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GDP已经达到1978年的13.45倍,现在一年净增的GDP数字,已经接近1978年前全年的GDP总数。  而在企业界,中国制造席卷全球,更是打造了中国企业“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核心优势。  但是,站在30年的时点上
期刊
在处于无法掌控的外部危机时,该如何把握内在的能力,寻求机遇?    翀翀广东东莞大岭山镇,素有“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之称。但2008年,这里的大多数家具出口企业却都举步维艰。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导致的成本增长,以及外贸出口环境的萎缩,对这些一直以来过度依赖低成本、没有核心技术和自我品牌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面对如此困境,何以自救?何以发展?   为此,《中外管理》专访了
期刊
“毒奶事件”,让中国乳业快速“增肥”的十年  所潜藏的深层忧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人们曾这样形容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  从1999年创立至今,蒙牛确实跑出了火箭速度。  1999年初创时,蒙牛一文不名,名列中国乳业第1116位,但在成立的最初1000天里,蒙牛平均一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  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0.37亿元,同业排名第1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