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传统的高峰登攀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i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端时间看到一篇回忆谢稚柳先生的文章,文中原话记不大清了,只记得提到谢稚柳先生曾告诫自己要时刻反省学习传统的标准。意即取法要高。不能渐学渐低,苟且于降低了的标准而使传统那最高的山峰受到蒙蔽以至自身失去初衷失去最初高远的方向。当然他的高标是五代两宋。其实对于传统中经典的东西并非从人云亦云中得来,是需时时体悟与认知的。而传统中的高标恰如一个个山峰迷离变换,时隐时现的被身在此山中的欣赏者领略到,而常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之感。传统卷轴画中五代两宋是一高峰,元又是一高峰,明清也有高峰,乃至晚清金石画派之“新传统”又是一高峰。这并非是一极的。到董其昌那里干脆把他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归为“南宗”。后来对于“正脉”也大抵是这样一个思路。然而谢稚柳先生的画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迷失在山路中而不勇于去攀登最高峰。
  看中明的花鸟画,不必听他多说。便可知他正是努力向着那些高峰去登攀的行者。那登攀的途中有困惑徘徊,也有征服者的喜悦。中明的花鸟画始终是以一研究的态度去创作的,而非时下为创作而创作的画家所为。而这一点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即是不急于捏出个什么个人风格,而只想在跋涉于传统中的高峰间领略山中的美景,再向着心中认定的那最高峰登攀。也许有一日攀上顶峰,回头看走过的路,其中自有所为风格面目的轨迹。
  这样决定了中明的画路较宽。类宋元一路,精工密丽而能清新隽雅;类明清写意一路,则疏谈简括,笔意恣纵。间或以海派法写生,以写生法白描。皆生意盎然各臻其妙。其墨竹长卷最见功力。竹的谱式化与写生的生意诚然是一对矛盾,但谁能驾驭此一矛盾并有所独创,则可卓然成家。历来画竹者墨不于竹外赋予一独特笔墨,于独特笔墨外赋予独特性情。文同之竹与赵子昂不同,吴镇之竹与倪云林大异其趣。八大与石涛,吴昌硕与虚谷皆各有各家竹。而个性不强如顾安、王绂辈画竹当为二流矣。
  登山需从低到高。研究当时的美术史也往往从二三流画家中得其消息。然而学习传统经典如何利用二三流的画家是个可研究的问题。如同学草书需学智勇千字文,学画学芥子园一样。那诚然不是最高峰,但可给后学以规模。而我们则还需记得谢稚柳先生的“时刻反省学习传统的标准”。这期间的陶冶、扬弃、比较、取舍也正是学习传统的乐趣所在。中明的花鸟画能取诸家之长而有新意,实为难能可贵。须知传统之为传统,尤如一十分完备的堡垒,突破一点都十分艰难。潘天寿学八大能易圆为方,学吴昌硕能去其粗野增其高古。实在不知费了多少心血。突破的新意何中求得?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明明白白的道出,真千古不易之言。中明深知此中的艰辛。在他的画作里没有一点浮夸取巧的意思,而他的勤于习字读书恰是在花鸟画外做的许多笨功夫。
  花鸟画七千年前就已出现,独立成熟于魏晋南北朝。而花鸟画的分科至晚在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就已明确被提了出来,《宣和画谱》更在花鸟画之后附加墨竹,蔬果二类。而明徐沁之《明画录》多一墨梅。至近人则将“四君子”单独提出。可见花鸟画分科越来越详尽。题材上的突破还在其次,而在审美趣味上, “徐黄异体”肇始的“工于写”、“文与野”又一直是传统中两大山脉。对花鸟画而言,从题材到样式,从笔墨到情趣,哪怕是其中一点也是可穷其毕生精力去研究探求的了。中明的花鸟画始终朝着传统的高标攀登。走弯路也罢,停停走走也罢,都没有关系。最要紧的是他在行进的途中对传统的认识愈来愈深。渐行渐远之途中,能够向传统的高峰登攀而不辍,同时观照到自己心中的高峰而愈加明细通透。
其他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笔者本文所述的美育服务对象着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即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要群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
期刊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  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内在潜力,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近年来,“开放式”课堂教学逐渐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乐于接受的学习乐园。  所谓“开放式”课堂,是相对于过去“封闭式”教学模式而言,即在课堂中要尽量减少教师的发号施令,学生在教
期刊
释文: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也,全得自阿堵。  ――清·傅山论书句
期刊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要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生活过程,并通过学校学习这种生活过程去影响学生的其他生活,并从中创造他们的新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开心农场”学农基地的创设,就让学生体验简单的生活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并学有所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发布。核心素
期刊
农村小学,所拥有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省外的务工人员子女。美术基础薄弱,起点较低,低段学生更是没有美术作品完整性的概念。时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上交作品,学生欣喜地交出一幅半成品,教师问其:“画完整了吗?”他自信回答:“画好了”,这时教师会觉得他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其实在他的观念里并没有美术作品完整性的概念,但教师若只在学生身上找寻根源,那么教学就会陷入僵局,这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相左。教师应该尝
期刊
在中国画史上,明代有两位善于绘画的孙隆,据史料记载:一位是毗陵人,字廷振,善用“没骨法”画花鸟鱼虫,宣德(1426-1435)年间的宫廷画家。另一位是浙江瑞安人,字从吉,善画梅花,永乐(1403-1423)年间与夏昶齐名。本文所讲述的对象就是那位明代宣德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孙隆。  孙隆,又名龙,字廷振,号都痴,毗陵(现江苏常州)人。开国忠愍(又作“忠敏”)侯孙兴祖之孙。生卒年不详,大概与林良同时。
期刊
肖 欢 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宁波市李关弟中学,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骨干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浙江省美术优质课一等奖。  2016年,论文《“发现-体验-创生”渐进式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在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发表。  2015年,教学论文《色彩超级变变变》宁波市中小学美术论文评比中一等奖。  2013年,教学论文《美术课堂中的“创想游戏”》浙江省中小学美术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2年
期刊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美术课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如何与新课程同行,如何真正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这个问题摆在了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
期刊
李宗瀚 2005年6月出生于大湖名城合肥市,现就读于合肥市莲花小学六(6)班。我是一个单纯、开朗、自信、爱好广泛的阳光男孩。  上二年级的时候,有机会报名学校少年宫学习国画,从此对国画产生较浓的兴趣,随后又报名学习书法。可能是“书画同源”的缘故,书法和国画我都很喜欢,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2015年7月第二十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作品比赛中荣获书法类一等奖;2015年11月国画作品《秋实》刊登在《中
期刊
叶航铭 荷花庄小学602班,现担任校大队长。我是一个活泼开朗、聪明机智的男孩。我爱看书,练书法,也很喜欢打篮球、游泳、拉小提琴。我勤奋学习,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我经常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热衷于学校大队部的工作,积极肯干,真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我是江东区合唱社团,书法社团的学员,学校篮球队的学员,在校艺术节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得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奖项呢。还经常主持学校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