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解放日报》文艺部约我写有关杨度的连载小说。我开始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杨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贯穿了近代史上几个重要时期,他的活动与时代风云息息相关。而他的政治面貌却前后反差很大。
“帝制余孽”的臭名似乎已是盖棺论定
杨度(1847—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早年乡试中举,去日本留学,同杨笃生创办《游学译编》介绍西方政治学说。后回国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中第二名,被指为“康梁余党”,险遭缉捕,再游日本。孙中山邀他参加同盟会,他拒绝了。他办《中国新报》(月刊),既反对孙中山革命主张,也不附和梁启超的保皇主张,倡议开国会决定国是。由于袁世凯的保荐,他做了清廷的四品京堂,在颐和园为王公贵族讲解宪法要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同汪精卫组成《国事共济会》。袁世凯盗窃革命果实,由大总统准备做洪宪皇帝,杨度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做皇帝鸣锣开道。当时举国声讨袁世凯,矛头首先指向杨度,要袁世凯“斩杨度等人之头以谢天下”。袁世凯帝制失败,杨度被列为“祸首”,遭到明令通缉。从此杨度做了臭名远扬的人物。
他晚年又与北洋军阀曹锟、张宗昌周旋,又在上海做了流氓头子杜月笙的挂名秘书。从上述事实看来,他写的是一部很不光彩的历史。
不光彩的历史带来不好的名声,直到解放以后,人们一直认为他是“帝制余孽”,看来他名誉扫地已是盖棺论定了。
晚年为革命奔走前后判若两人
然而,从表面现象看人,以凝固眼光看人,是不可靠的,甚至会制造“冤假错案”。
“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时杨度结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等人,思想开始转变。他接受孙中山的委托,为解救革命危境做了不少事,后为营救李大钊、救济革命家属而毁家纾难,晚年默默地为革命而奔走。
他前后判若两人,反差如此之大,是多么不可思议呵!他走的道路如此曲折,经历如此复杂,要写他,确实不好写,不易写好。
他的史料也很庞杂。由于洪宪帝制失败,他又遭通缉,墙倒众人推,和他同时代的人写的笔记,回忆录,多半是骂他,表示和他“划清界线”。同时也有人说了些好话。悠悠毁誉,各执一词。究竟该相信谁?如何区别真伪,去伪存真?又是一个难题。
不错,人是会变的,有人由革命阵营叛变出去,有人由反动营垒而走向人民,这类事例俯拾即是。只要不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是会承认事物本来就是这样辨证地发展着。问题是,要写杨度的变,必须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找到他变的内在根据,也就是说,要有他的思想、性格、品质、情操的连续性。丑陋的蛹变成美丽的蝴蝶,被母鸡嘲笑的丑小鸭变成冲天而飞的白天鹅,都有变的内在根据。
我经不住这个题材的诱惑,也感到有追求历史真实的责任感,终于应邀写了《杨度外传》。这时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再回顾一下他的生平,发现他蒙受恶名却做过不少好事,只是恶不昭著,好事却晦而不彰,把他一生功过串连起来看,再印证他个人的文章诗词,他的形象终于扫除迷雾在我眼前清晰了起来。
促成孙中山与黄兴合作 为革命史上添一段佳话
人的转变固然有外在因素,但主要是内因在起作用。爱国,爱中华民族,是杨度的思想底色;有美好的理想,也有些空想成分,是他的人生观;他始终保持着书生本色,因而自信、狂傲,这成为他的典型性格。这些,成为贯穿他一生的一根红线。这样就可以解释他前后反差很大的许多谜。他留学日本,看到“日、英两国均以君主立宪而强,可资借镜”。这是他在日本办刊物时坚持的一个观点。回国后一直热心鼓吹君主立宪,虽是站在清廷方面,却在他内心深处闪烁着爱国思想的火花。孙中山要他参加同盟会,他谢绝了。理由是“民主革命富于破坏性,中国有东亚病夫之名,不堪服猛剂以招危亡。”而与此同时他又促成了孙中山、黄兴的合作。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由横滨至东京访问杨度,杨度“寓富士见町,门庭广大,足以容客,于是中山与杨度聚议三日夜不辍,满汉中外,靡不有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卒乃杨曰:‘度服先生高论,然投身宪政久,难骤改, 鞑随公,窃愧未能。度有同里友曰黄兴,当今奇男子也,辅公无疑,请得介见。’中山喜。翌日……克强与吾皆初见先生。”(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杨度与黄兴是挚友,与孙中山的交情也不浅,促成孙黄合作,确是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是他预见到中国可能出现军阀割据的前景,才向袁世凯极力推荐蔡锷,“力言蔡锷是当世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建议由蔡锷主持建军工作。(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事虽未成,却用心良苦。
也是他预见到军阀割据的危险才捧袁世凯做皇帝。这有两千年历史延续下来的糊涂观念,在当时形势下也不是毫无见地。他问道:“没有皇帝,中国会不会四分五裂?”这是杨度主持“筹安会”时一直宣扬的一个观点。当时他目睹中国的黑暗现实,是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林立,因而他认为让袁世凯做皇帝至少可以消弭军阀混战于无形。这说明这时他开的是历史倒车,思想上还是以国事为重。在风云多变的当年,君主立宪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并不容易一眼就看得清。何况,袁倒台后,确实出现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所以在这关键问题上也应谅其心迹,不事苛求。
是他在陈炯明叛变时帮助孙中山渡过难关。1922年孙中山被叛将陈炯明驱逐下台,直系军阀吴佩孚督师衡阳,准备率兵蹑北伐军之后,入粤援助陈炯明。孙中山处境险恶,因派刘成禺找杨度。杨度通过曹锟制止了吴佩孚援陈行动,使孙中山能够从容部署击败陈炯明。孙中山后来说:“杨度可人,能履政治家之诺言。”(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由潘汉年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他于1927年极力营救李大钊烈士。他“卖了房产,交给党作经费”,“毁家纾难”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和抚慰烈士子女。(王冶秋:《难忘的记忆》)
他做杜月笙挂名秘书时,做了大量革命工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中,杨度站在反围剿一边。(陈旭麓:《也谈杨度同志》)在杜月笙门下,他“出入龙潭虎穴,把搜集到的敌情贡献给党”。(同上)“他不止一次地把他亲笔写的国民党内部情况,装在用火漆封印的大信封内,要我转给上级组织。”(夏衍:《杨度同志二三事》)
杨度是这样一个走出旧营垒加入革命行列的人物,所以由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加入了共产党,以后由潘汉年、夏衍等和他单线联系。(夏衍:《纪念潘汉年同志》)
以上列举的只是荦荦大端。根据这些,对杨度就要重新评价了。另外,杨度早年就提出过一些有趣的进步主张也很值得一提。如“全国皆兵,人自为战”,是他早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就提出过。他说:“我中国而不欲强则己,果其欲之,吾知非全国皆兵,人自为战,无能济者。”(杨度:《游学译编·叙》)。又如白话文,他早在“五四”运动以前,于1902年就提倡过,他说:“凡一国之语言文字,歧而为二者,其国家之教育,人民之进化,必不能善遍于全国上下,而学人以为经世著书之具,务求为高雅闳博之词,则文学反以阻国家之进步。”因而他提倡写近于口语的“小说文字”。(同上)又如,他在1906年(光绪卅二年)就抨击封建制度和宗法社会核心的家族制度。他指出:“阻碍国家进步者莫如封建制度,阻碍社会进步者莫如家族制度。”他要求:“人人可为权利义务之主本。”(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国民之责任与能力》,发表于1906年12月创办的《中国新报》),这些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很值得注意的见解。
《杨度外传》出版后两次获奖
我心里有了底,便着手完成了《杨度外传》初稿,报上连载后,《解放日报》社于1984年出版了单订本,销售五万册,同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另出版修订本,销十七万册。该书先后两次获奖。
《文学报》社长储大泓在1985年第3期《学林》上发表了一篇评价《杨度外传》的长文,指出书中“着重描写了杨度爱国的激情,立宪的宏愿,书生的狂傲,为这个复杂人物定下了基调,读来令人齿颊生香。”这个论点准确地指出了人物转变的关键所在,文章中诸多溢美之词这里就不说了。
在一次颁奖会上,《解放日报》副总编编辑居欣如的发言,很引起作者的反思。她说:“《杨度外传》把传奇色彩与写实精神融为一炉,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作者以色彩斑谰的笔墨,栩栩如生地复现了这一戏剧性人物,真是呼之欲出。一方面是,重要情节有根有据,却不见拼凑之迹,而是处处洋溢着一派浑然天成的气氛。一方面是,有所寄托,而这寄托却扎根在历史真实之中。这是作者开辟的一条新路,对文学创作是有启迪的。”这里提的寄托是什么?她只是暗示一笔并未明确指出,我是在“十年洗劫”中看到的冤假错案太多了,在写杨度时不自觉地有所影射,可能这就是“有所寄托”(说白了,是夹杂私货)吧。或者这寄托是指作者对当时极左路线的反感,及作者本人也有被人曾嘲笑为“丑小鸭”吧!
在一片赞美声中,我也听到了不同声音。提意见的是蒋星煜先生。
在颁奖会的大厅里,蒋先生拉着我的臂膀边走边说:“小说写得很成功,微感不足的是,杨度转变的思想基础还是感到说服力不强。”蒋先生的话是对的,杨度只是爱国并不能说明他会走向革命。有教育救国,有实业救国,有洋务运动,有变法图强,杨度一直是君主立宪派,反对暴力革命,怎么会来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我试解了杨度转变的谜,但解得并不彻底。这使我产生了进一步勾沉索隐的念头。
追索杨度弃旧图新参加革命行列的思想发展逻辑
后来我看到了一个新材料,使我猛地有发现宝矿眼睛一亮的感觉。这是杨度在日本求学时,在他办的《大同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原文太长,这里略引几句:
“社会主义与自由竞争两不相容。”
“今日世界尚未文明,经济组织尚未发达,均财共产之制,无由见诸实行。”
“余惟以社会主义之空谈,不是以敌经济战争之灾害。中国若行此义,是速己之愈弱,而助人之愈强,故不主张之。”
“旗人不劳动而坐食,其幸福有过于社会主义者。”
“旗人不竞争而汉人竞争,故(旗人)有今日之败。”
“使汉人急转社会主义,则外国人竞争,而中国人不竞争,其结果非尽为旗人不止。”
这文章发表时,清政府的大厦还没有倒坍,十月革命的炮声还没有打响,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幽灵的影子在东方不过偶尔闪现,但他的文章已接触了这个问题,文章中值得注意的要点有四:
1. 认为社会主义是为民造福;
2. 认为“均财共产”不适宜于中国;
3. 认为社会主义财产平均、待遇平均,不利于竞争走向富强。他似乎已经意识到“吃大锅饭”只会养懒汉;
4. 因此他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是“救亡图强之路”。
他承认社会主义好,不过当时的中国不适宜罢了。这是他早年的认识。当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他又看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并不推行绝对平均主义时,因而看到了光明,毅然弃旧图新参加了革命行列,不是合情合理很符合他思想发展的逻辑吗?“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书生本色的反省思维、最后觉醒,不是很可贵吗?
看到这一材料时曾写一首七绝:
前贤心迹剖明难,褒贬随人意未安。若使当时深挖掘,定教人物更斑斓。
对《杨度外传》一书,如果有必要修订,而我的精力尚能应付的话,我真希望能补写这新的一章。
2007年2月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帝制余孽”的臭名似乎已是盖棺论定
杨度(1847—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早年乡试中举,去日本留学,同杨笃生创办《游学译编》介绍西方政治学说。后回国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中第二名,被指为“康梁余党”,险遭缉捕,再游日本。孙中山邀他参加同盟会,他拒绝了。他办《中国新报》(月刊),既反对孙中山革命主张,也不附和梁启超的保皇主张,倡议开国会决定国是。由于袁世凯的保荐,他做了清廷的四品京堂,在颐和园为王公贵族讲解宪法要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同汪精卫组成《国事共济会》。袁世凯盗窃革命果实,由大总统准备做洪宪皇帝,杨度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做皇帝鸣锣开道。当时举国声讨袁世凯,矛头首先指向杨度,要袁世凯“斩杨度等人之头以谢天下”。袁世凯帝制失败,杨度被列为“祸首”,遭到明令通缉。从此杨度做了臭名远扬的人物。
他晚年又与北洋军阀曹锟、张宗昌周旋,又在上海做了流氓头子杜月笙的挂名秘书。从上述事实看来,他写的是一部很不光彩的历史。
不光彩的历史带来不好的名声,直到解放以后,人们一直认为他是“帝制余孽”,看来他名誉扫地已是盖棺论定了。
晚年为革命奔走前后判若两人
然而,从表面现象看人,以凝固眼光看人,是不可靠的,甚至会制造“冤假错案”。
“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时杨度结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等人,思想开始转变。他接受孙中山的委托,为解救革命危境做了不少事,后为营救李大钊、救济革命家属而毁家纾难,晚年默默地为革命而奔走。
他前后判若两人,反差如此之大,是多么不可思议呵!他走的道路如此曲折,经历如此复杂,要写他,确实不好写,不易写好。
他的史料也很庞杂。由于洪宪帝制失败,他又遭通缉,墙倒众人推,和他同时代的人写的笔记,回忆录,多半是骂他,表示和他“划清界线”。同时也有人说了些好话。悠悠毁誉,各执一词。究竟该相信谁?如何区别真伪,去伪存真?又是一个难题。
不错,人是会变的,有人由革命阵营叛变出去,有人由反动营垒而走向人民,这类事例俯拾即是。只要不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是会承认事物本来就是这样辨证地发展着。问题是,要写杨度的变,必须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找到他变的内在根据,也就是说,要有他的思想、性格、品质、情操的连续性。丑陋的蛹变成美丽的蝴蝶,被母鸡嘲笑的丑小鸭变成冲天而飞的白天鹅,都有变的内在根据。
我经不住这个题材的诱惑,也感到有追求历史真实的责任感,终于应邀写了《杨度外传》。这时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再回顾一下他的生平,发现他蒙受恶名却做过不少好事,只是恶不昭著,好事却晦而不彰,把他一生功过串连起来看,再印证他个人的文章诗词,他的形象终于扫除迷雾在我眼前清晰了起来。
促成孙中山与黄兴合作 为革命史上添一段佳话
人的转变固然有外在因素,但主要是内因在起作用。爱国,爱中华民族,是杨度的思想底色;有美好的理想,也有些空想成分,是他的人生观;他始终保持着书生本色,因而自信、狂傲,这成为他的典型性格。这些,成为贯穿他一生的一根红线。这样就可以解释他前后反差很大的许多谜。他留学日本,看到“日、英两国均以君主立宪而强,可资借镜”。这是他在日本办刊物时坚持的一个观点。回国后一直热心鼓吹君主立宪,虽是站在清廷方面,却在他内心深处闪烁着爱国思想的火花。孙中山要他参加同盟会,他谢绝了。理由是“民主革命富于破坏性,中国有东亚病夫之名,不堪服猛剂以招危亡。”而与此同时他又促成了孙中山、黄兴的合作。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由横滨至东京访问杨度,杨度“寓富士见町,门庭广大,足以容客,于是中山与杨度聚议三日夜不辍,满汉中外,靡不有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卒乃杨曰:‘度服先生高论,然投身宪政久,难骤改, 鞑随公,窃愧未能。度有同里友曰黄兴,当今奇男子也,辅公无疑,请得介见。’中山喜。翌日……克强与吾皆初见先生。”(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杨度与黄兴是挚友,与孙中山的交情也不浅,促成孙黄合作,确是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是他预见到中国可能出现军阀割据的前景,才向袁世凯极力推荐蔡锷,“力言蔡锷是当世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建议由蔡锷主持建军工作。(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事虽未成,却用心良苦。
也是他预见到军阀割据的危险才捧袁世凯做皇帝。这有两千年历史延续下来的糊涂观念,在当时形势下也不是毫无见地。他问道:“没有皇帝,中国会不会四分五裂?”这是杨度主持“筹安会”时一直宣扬的一个观点。当时他目睹中国的黑暗现实,是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林立,因而他认为让袁世凯做皇帝至少可以消弭军阀混战于无形。这说明这时他开的是历史倒车,思想上还是以国事为重。在风云多变的当年,君主立宪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并不容易一眼就看得清。何况,袁倒台后,确实出现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所以在这关键问题上也应谅其心迹,不事苛求。
是他在陈炯明叛变时帮助孙中山渡过难关。1922年孙中山被叛将陈炯明驱逐下台,直系军阀吴佩孚督师衡阳,准备率兵蹑北伐军之后,入粤援助陈炯明。孙中山处境险恶,因派刘成禺找杨度。杨度通过曹锟制止了吴佩孚援陈行动,使孙中山能够从容部署击败陈炯明。孙中山后来说:“杨度可人,能履政治家之诺言。”(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由潘汉年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他于1927年极力营救李大钊烈士。他“卖了房产,交给党作经费”,“毁家纾难”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和抚慰烈士子女。(王冶秋:《难忘的记忆》)
他做杜月笙挂名秘书时,做了大量革命工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中,杨度站在反围剿一边。(陈旭麓:《也谈杨度同志》)在杜月笙门下,他“出入龙潭虎穴,把搜集到的敌情贡献给党”。(同上)“他不止一次地把他亲笔写的国民党内部情况,装在用火漆封印的大信封内,要我转给上级组织。”(夏衍:《杨度同志二三事》)
杨度是这样一个走出旧营垒加入革命行列的人物,所以由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加入了共产党,以后由潘汉年、夏衍等和他单线联系。(夏衍:《纪念潘汉年同志》)
以上列举的只是荦荦大端。根据这些,对杨度就要重新评价了。另外,杨度早年就提出过一些有趣的进步主张也很值得一提。如“全国皆兵,人自为战”,是他早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就提出过。他说:“我中国而不欲强则己,果其欲之,吾知非全国皆兵,人自为战,无能济者。”(杨度:《游学译编·叙》)。又如白话文,他早在“五四”运动以前,于1902年就提倡过,他说:“凡一国之语言文字,歧而为二者,其国家之教育,人民之进化,必不能善遍于全国上下,而学人以为经世著书之具,务求为高雅闳博之词,则文学反以阻国家之进步。”因而他提倡写近于口语的“小说文字”。(同上)又如,他在1906年(光绪卅二年)就抨击封建制度和宗法社会核心的家族制度。他指出:“阻碍国家进步者莫如封建制度,阻碍社会进步者莫如家族制度。”他要求:“人人可为权利义务之主本。”(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国民之责任与能力》,发表于1906年12月创办的《中国新报》),这些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很值得注意的见解。
《杨度外传》出版后两次获奖
我心里有了底,便着手完成了《杨度外传》初稿,报上连载后,《解放日报》社于1984年出版了单订本,销售五万册,同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另出版修订本,销十七万册。该书先后两次获奖。
《文学报》社长储大泓在1985年第3期《学林》上发表了一篇评价《杨度外传》的长文,指出书中“着重描写了杨度爱国的激情,立宪的宏愿,书生的狂傲,为这个复杂人物定下了基调,读来令人齿颊生香。”这个论点准确地指出了人物转变的关键所在,文章中诸多溢美之词这里就不说了。
在一次颁奖会上,《解放日报》副总编编辑居欣如的发言,很引起作者的反思。她说:“《杨度外传》把传奇色彩与写实精神融为一炉,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作者以色彩斑谰的笔墨,栩栩如生地复现了这一戏剧性人物,真是呼之欲出。一方面是,重要情节有根有据,却不见拼凑之迹,而是处处洋溢着一派浑然天成的气氛。一方面是,有所寄托,而这寄托却扎根在历史真实之中。这是作者开辟的一条新路,对文学创作是有启迪的。”这里提的寄托是什么?她只是暗示一笔并未明确指出,我是在“十年洗劫”中看到的冤假错案太多了,在写杨度时不自觉地有所影射,可能这就是“有所寄托”(说白了,是夹杂私货)吧。或者这寄托是指作者对当时极左路线的反感,及作者本人也有被人曾嘲笑为“丑小鸭”吧!
在一片赞美声中,我也听到了不同声音。提意见的是蒋星煜先生。
在颁奖会的大厅里,蒋先生拉着我的臂膀边走边说:“小说写得很成功,微感不足的是,杨度转变的思想基础还是感到说服力不强。”蒋先生的话是对的,杨度只是爱国并不能说明他会走向革命。有教育救国,有实业救国,有洋务运动,有变法图强,杨度一直是君主立宪派,反对暴力革命,怎么会来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我试解了杨度转变的谜,但解得并不彻底。这使我产生了进一步勾沉索隐的念头。
追索杨度弃旧图新参加革命行列的思想发展逻辑
后来我看到了一个新材料,使我猛地有发现宝矿眼睛一亮的感觉。这是杨度在日本求学时,在他办的《大同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原文太长,这里略引几句:
“社会主义与自由竞争两不相容。”
“今日世界尚未文明,经济组织尚未发达,均财共产之制,无由见诸实行。”
“余惟以社会主义之空谈,不是以敌经济战争之灾害。中国若行此义,是速己之愈弱,而助人之愈强,故不主张之。”
“旗人不劳动而坐食,其幸福有过于社会主义者。”
“旗人不竞争而汉人竞争,故(旗人)有今日之败。”
“使汉人急转社会主义,则外国人竞争,而中国人不竞争,其结果非尽为旗人不止。”
这文章发表时,清政府的大厦还没有倒坍,十月革命的炮声还没有打响,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幽灵的影子在东方不过偶尔闪现,但他的文章已接触了这个问题,文章中值得注意的要点有四:
1. 认为社会主义是为民造福;
2. 认为“均财共产”不适宜于中国;
3. 认为社会主义财产平均、待遇平均,不利于竞争走向富强。他似乎已经意识到“吃大锅饭”只会养懒汉;
4. 因此他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是“救亡图强之路”。
他承认社会主义好,不过当时的中国不适宜罢了。这是他早年的认识。当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他又看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并不推行绝对平均主义时,因而看到了光明,毅然弃旧图新参加了革命行列,不是合情合理很符合他思想发展的逻辑吗?“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书生本色的反省思维、最后觉醒,不是很可贵吗?
看到这一材料时曾写一首七绝:
前贤心迹剖明难,褒贬随人意未安。若使当时深挖掘,定教人物更斑斓。
对《杨度外传》一书,如果有必要修订,而我的精力尚能应付的话,我真希望能补写这新的一章。
2007年2月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