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德育与智育如何更好地融合、渗透十分关注,诸多学科课程中也尝试着添加了德育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对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一些建议,供广大同仁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重智育轻德育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尚未完全摆脱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升学的压力下,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只为了读书而读书,缺乏民族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直面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十分欠缺,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最终也无法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我不能不认为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在德育硬环境的投入、研究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软件的开发等方面,都远不如像智育那么重视。
  (二)德育与智育脱离
  1.学科内容上的脱离。各学科智育和德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载体”也就不同。如果学科智育和学科德育的内在联系不能得到充分揭示,就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即使是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德育与智育之间纵向的有机联系。因为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不同教师队伍之间,学科德育与智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尤其是毕业班,学科德育的渗透是相对比较弱的,必须根据教学特点进行学科的合理设置,否则智育和德育的内在联系就难以体现。
  2.教育形式上的脱离。前面我们也谈到,德育与智育的教育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这也是很多时候智育和德育被误以为毫无关联而割裂开来的原因之一。在智育的教育过程中,很多缺乏经验的做法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则往往陷入了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的误区。如,在宣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德育工作中,大多数学校都搞老一套的仪式,比如以升旗仪式、旗前讲话等活动来完成这项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无变幻,毫无新鲜感可言。德育与智育在教育形式上的不完全一致性并不能否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将会导致两者都难以发挥出好的效果,甚至往坏的方面发展。
  3.教育管理上的脱离。目前的中小学校基本都设有教学处和德育处,分别负责学生智育和德育的管理。教学处下设各个学科教研组,是一些显性的德育学科教研组(如思想品德等学科)。由于师资有限,很多班主任都兼任学科教师,因此本应承担大量德育任务的班主任常常因智育工作所累而减少了德育工作的投入。长此以往,“学校德育处—班主任—学生”这一德育工作模式将成为走形式。德育处的职能实际上已被架空,沦为只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类似于保卫处的角色。这种职能的设置,给学校智育与德育分离创造了条件。学校德育处在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时,时常会碰到各种障碍,德育工作分配到各班主任后,大多是走个形式应付了事(主要也是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影响),教育活动难以取得实效。
  (三)德育与智育相互渗透的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学校德育与智育在一定程度上割裂,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和招生的机制上,尤其是学科德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由于德育工作成效需要远期逐步地实现,所以目前应用于学科知识的评价手段很难直接用于评价学科德育的状况。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都比较习惯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仅关注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而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与学科德育教和学之间,呈现着的是松散无序的联系;学生毕业、升学、就业依据的是学科知识考试的分数。显然,这种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对中小学德育与智育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德育与智育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也许在不同阶段,不同侧面,两者体现出对立的关系,但从本质上看,两者却是统一的。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现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从中华民族成败兴衰的高度上进一步认清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人,我国开展社会主义事业迫切需要人才,但需要的是品学兼优、有健全的人格、能转化成生产力的人才。反观当今社会,高分低能、书呆子式的学生不断涌现,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沉痛的教训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开展德育工作,必须要转变观念,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树立“教书育人,德育先行”的理念,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上升至中华民族成败兴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不但要进一步理顺德育与智育、体育等教育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部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而且还要深入了解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内容、途径以及评价,围绕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守法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荣誉感、自豪感,以饱满的精神力量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加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渗透
  1.学科内容上的渗透。要根据各学科特点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学科内容上德育与智育不同程度的自然、有机地渗透。比如思想品德学科,具有显性的德育特征,可以在该学科的内容上直接渗透德育的内容,全面、系统地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而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与德育的内容衔接紧密,既有显性也有隐性的德育特征,在这些学科的内容上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渗透,以知识为载体强化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没有显性的德育特征,比较适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这样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吸纳。当然,还要充分挖掘各学科之间横向的有机联系,避免在处理德育与智育融合渗透的问题上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
  2.教育形式上的渗透。在教育形式上德育与智育是不完全一致的,但也应该成为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强调的是,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二者的拼合,而是有机的整合。抓教学的别整天为着分数和名次不敢搞活动,胆子要放大一些。加强德育工作可能会占用了智育教学的时间,但这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真正的成绩,还得依靠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风主要来自正确的、系统的德育教育。因此课堂上不能只有讲课、做题、搞授课老师一言堂,而应多让学生参与其中,谈体会,谈学习心得,融知识与思想为一体,通过思想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样,抓德育的别老是站在讲台上,坐在广播室里,不深入班级,不接触学生,应该创造条件,让德育走进课堂,并尽可能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德育工作应像智育工作一样可持续发展,有创新,有发展,有检查,有评价。总的来说,智育要放大胆子,德育要放下架子,只有在各自的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强化支持与配合,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3.教育管理上的渗透。加强德育与智育的渗透,还要处理好教育管理上的协调与配合的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校管理机构都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促使德育与智育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以及教育形式和手段上更好地融合和渗透。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因此,每一位任课教师都不能只是个授课的机器,而每一名班主任,在带好班的同时也要重视德育。另外,学校的教育管理机构也要加强配合,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确保德育工作始终按照智育教学的进度深入开展并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德育处与教学处在学科内容、课时安排以及师资管理调配上要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同时,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合理搭配上也要达成一致,形成良性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
  如何解决德育工作中的评价问题,建立科学、可行的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重大事项。当前国家正在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终于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还需有德育运行评价机制和升学考试改革的相应配合,否则新的课程教材改革也会被纳入升学应试教育的轨道,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评价模式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体制改革将有名无实。德育作为一个系统,既从属于社会学系统,又从属于心理学系统,受两方面规律的双重影响,所以不能把德育建成像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那样的精确评估模式,也不能把它建成像哲学、文学、伦理学那样的模糊评估模式。对德育的评价需要模糊与精确相结合,当然,德育的模糊评价并不是完全反对数学测试与数学统计,同样德育的精确评价也不能完全有悖于哲学的总体模糊识别,而应根据德育本身具有的鲜明的综合性,采取类似于模糊教学中的“集合”运算的相对精确的“描述”方法。总的来讲,对德育的评价,就是要借助于传统的统计数学进行测试,又要采取综合总体模糊识别方法,建立起一套操作上易行,能客观描述德育状况的评价机制,这还需要广大教育者深入尝试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地理教学》杂志社联合组织2013年地理研究性学习项目申报活动。截至5月31日,共收到来自全国9个省市区的23项申报,经过组委会初审,确定以
本文论述了安全生产的具体做法,供参考。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
如今在光怪陆离、瞬息万变的信息感知下的学生,视野之宽、感知量之大,难以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神经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挑战,尤其是枯燥乏味的化学课。作为化学教师必须深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喻义,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和“道行”才能征服学生,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教师拥有巧妙的教学艺术就是拥有这一神奇“法宝”,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施爱的艺术  哲学家雅斯贝尔认为“教育过程首先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想象则是构成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写作离不开想象,鉴赏诗歌更离不开想象。笔者认为,利用诗歌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方法要求,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
坚持教育创新,坚持育人为本,这是一所高校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师资队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函数是数集间的特殊映射,它反映了事物内部的数量特征和制约关系,由于函数思想的高瞻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使它成为中学数学的主旋律,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理想载体。
随着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建,扩建项目与日俱增,各种罐体制作、安装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为了简化储罐制作繁琐的放样工程,把AUTO CADT程软件用于储罐制作施工
简要阐述了变频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控制中应用的理论,从一个关注节约电能的问题提升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极其紧迫需要解决的课题。同时也解释了
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恰当的问题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把握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景.怎样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导入是关键.因此,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及语言来描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