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鉴赏中的想象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想象则是构成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写作离不开想象,鉴赏诗歌更离不开想象。笔者认为,利用诗歌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方法要求,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驗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诗歌写作中,常用想象力进行构思,把自然拟人化,将思想情感融入新的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形象。
  
  二、诗歌鉴赏需要想象力
  
  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歌是诗人想象的产品,是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所组成的意境去寄托情思的一种文学艺术。诗歌中如果没有想象,就会很难创设意境,就不会有李贺的《箜篌引》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把音乐比喻成空山上停滞的白云、昆山玉碎、凤凰的叫声等);更不会有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留白”:“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却采用答话包含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让读者用生活经验、形象记忆去获得更透彻的感悟。
  
  三、如何在诗歌鉴赏中培养想象力
  
  要在诗歌中的“空白区域”开掘语意的潜能,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巴尔扎克在小说《幻灭》中有句名言:“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 这表明读者的想象力对保证艺术创作的客观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笔者认为,创造性欣赏过程是由“一星半点”而展开想象,进行引申与发展,领悟出新的内容的。深挖语意潜能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寻求想象支点。想象的支点是作家用力最多、用情最深的地方。读者在初读理清诗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透过语言表层,想象其言外之意。这个过程可融入鉴赏的过程中,表现在对名句的把握上,它是诗歌的情感意境所在。如《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鼓励学生以此为支点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体悟琵琶女欲出还羞的神态,揣摩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是领悟想象区域。表现论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想象是结合艺术品里一切因素的能力,它把各个不同的因素造成一个整体。”可见,在诗歌鉴赏中,如果我们能充分运用想象力,再造诗歌意境,填补诗歌中的“空白点”,就能使领悟的内容多样化、深层化,就能更好地进行引申式思考。如教学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我就在讲课前先播放王祖贤演唱的《声声慢》,通过播放那苍凉哀怨的音乐、讲述富有情感的故事、投影与诗歌意境相似的画面等方式来敲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全情投入,充分发挥想象力,沉浸在诗歌凄婉的意境中:萧瑟的秋风中,黄花满地,一位女子独守窗前……
  想象,就如滋润万物的春雨,有了它,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责任编辑 吕 行)
其他文献
通过对正在进行校本教师发展实践探索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中学进行个案研究,力图在客观描述贫困农村学校的“校本教师发展”问题与困境和取得的成效基础上,探讨贫困农村
历年来高考一直青睐的、经典的考试内容之一“地球运动”,既是高山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的失分点,也是高考中的区分点;是学生的最厌点,也是老师最恨点;丢之可惜,拾之费时。
我省今年开始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已成为教学中的必备手段,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实质就是学生主体本身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它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实际上却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在讨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在英属黑非洲殖民地的公职人员政策有三次调整,分别以扩招、稳定和留任为重点,很好地配合了英国的整体殖民政策。扩招是为了落实殖民地开发计划和地
本文论述了安全生产的具体做法,供参考。
如今在光怪陆离、瞬息万变的信息感知下的学生,视野之宽、感知量之大,难以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神经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挑战,尤其是枯燥乏味的化学课。作为化学教师必须深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喻义,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和“道行”才能征服学生,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教师拥有巧妙的教学艺术就是拥有这一神奇“法宝”,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施爱的艺术  哲学家雅斯贝尔认为“教育过程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