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dhfdhs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实施地理课程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地理学家,而是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实现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知识的有机统一,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即达到人文素养提高之目的。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初中课程改革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通过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渗透,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在每天的每一节地理课中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这种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宽容,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促使其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容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例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小型的比赛(如辩论、知识竞赛、拼图游戏等)活动都能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同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意味着对同学的充分尊重,并且取长补短,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
  2.挖掘教材,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领人文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改变空洞教条的宣讲。
  如:七年级地理中,学习“地球表面形态”,学生能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发展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3.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如: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象丰富,这又为地理课堂的美育提供了特有的良好素材。在地理图象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又有示意图、统计图等等,这些图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图象本身已具备了美的特性,色彩的美,利用好地理图象,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而且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气盎然。
  4.充分发掘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及个性、创造力不可能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完全形成,因此,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课程资源,如教材、学具、电影、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等活动,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开发与利用,如让学生看天气预报、参加气温测量,谈天气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等;还需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民生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时事中寻找教学资源,如神七的发射、长江防洪、松花江水污染、三峡工程、四川地震等。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研究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健康情感。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水资源的教学,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工农业及生活中水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有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形成,找准了地理因素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当然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教学资源是丰富的,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并开阔思路,紧扣生活,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了教材以外,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样是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之机,让学生投身大自然,在真实中感受自然美,在高山中感受其博大,在流水中感受灵动,在万物葱郁中感受生机,这些触手可及的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树木鱼鸟等,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验,自可唤醒学生潜藏的审美之心,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样的体验,远比枯燥的“小草也有生命”之类的简单警示有用得多。
  总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师首先树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培养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必将渗透在我的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也必将换来桃李的芬芳,参天的栋梁。
其他文献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自我修养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尚人格的主要途径
内容提要:初中数学的知初识内容中,圆的基本性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这几个方面知识结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函数等知识应用是重点也是难点。下面就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给予总结。初中圆知识的复习基本可以分为四块:1、基本知识、基本图形的熟练掌握和应用。2、答案不唯一性的讨论。3、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量或关系。4、圆在综合题中的应用。以上这四块知识应该分块系统地进行复习,并且在
<正> 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文成县西部的叶胜林场。距文成县城60多公里、飞云湖景区10多公里。它地处海拔800米以上,大暑天仍需日穿单衣,夜盖棉被。据该园工作人员介绍:公
《他们有这样一种精神》是刊登在今年8月《临安木信息》上的一篇报道。读了这篇报道,我感慨万分。
应用程侃声提出的形态指数法,对宜恢1577从稃毛、酚反应、第1-2穗节间的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粒形六个性状进行了鉴别,确定了宜恢1577是偏粳型水稻材料;用4个不育系与6个恢
<正> 目前,见诸于文章的有关诸暨市板栗栽培史都谓之&#39;板栗在诸暨已有五百多年的栽植历史&#39;,这种观点有可商榷之处。其实,诸暨的板栗栽培历史应在1000年。根据现有的历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模式,教学缺乏灵活性,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将实验内容与教学过程按一定的模块结构分基础训练、能力训练、科研训练三个阶段进行,辅之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主要渠道。有效的提问更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提问教学 交流沟通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5-02  提问在教学中本来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把整个课堂串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