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在生成中收获精彩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li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堂里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的综合生成过程,让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探究中不断享受,在生成中收获精彩。
  关键词:数学课堂;活用;反思;机智
  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生成,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老师如果能机智地把握住“生成”,师生就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创造性,课堂就会锦上添花,更显精彩。
  在教学《统计》一单元时,我因为把握住了生成,而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精彩。那節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94-95页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感知和体验初步学会统计和认识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我计划通过调查本班学生喜欢2008年奥运会哪个吉祥物入手,接下来出示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五个福娃的图片,并把它贴在黑板上。通过统计得出全班同学最喜欢五个福娃的情况,使他们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体验统计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按照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样的设计学生兴趣浓,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可是在统计学生喜欢五个福娃的人数时,却出现了生成:统计出的总人数与班里实际的总数不相等。
  在讨论统计方法时,学生得出可以用举手、起立的办法,最后确定用举手的方法来统计比较好。采用“举手”的方法统计后,出现了问题。本班43人,结果统计出的总人数却变成了46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人重复多次举手了。
  面对这个并不少见的生成,一向“较真儿”的我犹豫了:怎么办,简单地问问刚才谁举了多次手,然后修改一下数据,还是重复举一次手呢?这两种做法我都不满意。此时,同学们也都在小声地纷纷议论,猜测到底是谁多举手了,还有的在互相检举,真是好不“热闹”!如此一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能顺利完成吗?此时,我心里也有点着急了,但还是不想把这个生成简单地放过去,于是,我给同学们安排了任务:“分小组讨论一下,排队这个办法怎么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同学们经过讨论,放弃了排队统计的方法,原因是教室没有多余的地方;到外面排,既浪费时间又会影响别的班上课。此时,我举起那张让我兴奋的长方形纸,问:“我们能不能利用一下这张纸呢?”同学们都在思考,“可以把喜欢的福娃的名字写在纸上,再数有多少人。”一个同学高兴地说。“统计的是多少人,我们最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喜欢同一个福娃的名字放在一起,数有多少人。”又一个响亮的声音传到了大家的耳朵里。“好,就让我们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贴到黑板统计图中对应的每一个福娃的上面。”同学们很快地把写有自己名字的长方形纸用小磁铁贴到了喜欢的福娃的上面。这样,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条形统计图。然而,又一个让课堂精彩的、我意料之中的“生成”又出现了:黑板不够受的大了。怎么办呢?同学们经过讨论,喜欢同一个福娃的人自由结组,改用一张长方形纸写上两个人的名字,再贴到黑板上,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一个人用半格来表示。这节课在“生成的收获”中结束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不得不承认,因为生成,它给我们带来了何等的收益啊!这样生成的课堂如此精彩,但老师又怎么样才能机智地把握住生成呢?我也在深深地思考着:
  一、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感知材料。教师要恰当地重组教材,不能唯书而教,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实现知识的链接?活用教材还可以适当增减一些内容,体现生活化。教材总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的,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教师要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正确解读教材,与教材深入对话,才能算得上是教材优秀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才能活用教材,才能把握住课堂的生成,成就课堂的精彩。
  二、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虽然它是隐性的,但却是无价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教学反思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只有认真地反思教学,才能驾驭课堂,才能把握住课堂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才能有生成的收获。生成的收获,往往源于对课堂生成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阴错阳差的“所答非所问”,教师如何引领;面对学生无精打采而“走神”,教师如何处理;面对学生无所用心的“沉默”,教师如何对待。生成的收获,往往源自对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所有这些生成的收获,都是和教师及时反思教学分不开的,只有第一次对生成的反思,才能有下一次出现生成时的把握,才会收获生成的精彩。
  三、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
  有的时候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胸有成竹地处理一些生成,就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预设。而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具体体现。但毋庸置疑,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锤炼,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让一次次的“生成”成为点亮课堂的神奇火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堂里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的综合生成过程,让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探究中不断享受,在生成中收获精彩。
其他文献
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学生是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是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探究意识,把探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教学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一 、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
目的 全面探究核磁共振及超声检查在瘢痕子宫胎盘植入患者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月 ~2020年1月所收治60例瘢痕子宫胎盘植入患者基本资料,将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组织保障。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为了适应教学人才从业素质要求的广泛背景,教育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多维知识结构。须主动改进教学管理思路,把全面配合和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树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一)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  当前社会正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这是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注重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应率先垂范;爱生如子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为目标而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每
班主任怎样才能完成自己肩负的教育重任呢?“要让学生们急切地期待明天的日子,要让明天能预示给他们带来欢乐,……要做到让每个学生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给集体生活贡献一点自己的创造。”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很好地完成班主任的教书育人任务。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如何操作呢?  一、建立民主平等、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  我们做教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与自己的学生进行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
在幼儿园里较小的组织是班级,孩子的群体生活一般是在班级中度过的。那么作为一名带班教师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则是我们天天在面对,又须妥善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认为不仅能组织好孩子的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会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那么怎样才能胜任好班级管理工作呢?我认为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各种活动的保证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经过一段日子的相处,对幼儿园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同样有所体现。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加强思想教育,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业内人士的共识。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当前中职学校思想教育这一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职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它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当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音乐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高效性有多少?其具有音乐本体的实质内涵有多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情感究竟有多少?这些问题不能不引发我诸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