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里第三次走进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中心小学),笔者的心中依然会荡起层层涟漪。
和刘建平校长聊起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谈者和听者都兴致盎然,感觉十分投缘。刘校长说: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中心小学基于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进而培育“完整的人”这一哲学思考,每一个五年都确立了一个工作抓手:学校课程再造、教师生态发展、教学方式变革。从课程结构到课程师资再到课程教学,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全人课程”体系。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生命的邀约
带着“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的理想,刘建平来到了松山湖。他很快确定了工作抓手——学校课程再造,以课程建设引领师生幸福发展。他在拟聘教师公共邮箱中发了一封名为“松湖之约”的邮件,号召老师们建言献策,共建学校课程,共享教育人生。
莫春荣老师原来是在深圳一所大型民办学校任职的科学教师,说是科学教师,科学课却没上过几节,整天忙碌于几十人的航模兴趣小组,天天想着争金夺银,被校长誉为“金牌教练”。他自己声称是“三多”老师,即训练航模的时间比较多、钻研航模的时间比较多、参加航模比赛的时间比较多。
2006年,莫老师成为中心小学的一份子,没成想,这次松湖之约开启了他教育人生新的旅程,一个曾经的优秀航模教练,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我一到松山湖,刘建平校长就告诉我,课堂才是我们老师的主阵地,明确要求我首先要当好一名科学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然后才是航模教练。不管是教师还是教练,都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莫老师如是说。
至今,莫老师仍清晰地记得与刘校长之间的一次“航模室夜话”: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航模室的灯还亮着,我正在埋头修理模型飞机,校长走进来,四周看了看,很随意地问:
“你在××学校最辉煌的时候带了多少名航模队员?”
我很骄傲地回答:“八十多人。”
“当中有多少人参加全国比赛获奖?”
我更骄傲地回答:“8人。”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这80人当中,只有8人是成功的,其他的都灰溜溜地退出了航模队,都是失败的?”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很久,我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
“是金牌重要,还是科学课堂重要?是培养几个人争金夺银重要,还是普及科学教育,惠及每个孩子重要?”
刘校长的一席话,促使莫老师对其教育使命和教育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学校的“全人课程”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莫老师慢慢地静下心来,开始把心思放在更为广阔的科学课堂这块阵地上,和蔡敏胜、陈晓敏、李赟等科组老师一起认真研究科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潜心摸索探究式教学,尝试“现象教学”在科学课堂的应用。莫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科学,感受生活中科学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良好的科学品质。
从关注奖杯奖牌,到关注每个孩子、每个生命的成长,莫老师把自己融入学校,在课程的跑道上起飞。如今,无论是科学课还是一手硬笔好字课、一项健身技能课、一门兴趣爱好课,他都能够胜任,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学校招什么样的老师?招来了干嘛?松湖之约的每一个老师,几乎都经历过类似莫春荣老师的深刻变化。智慧的碰撞,思想的对接,心灵的沟通,中心小学的课程再造,使很多教师都顺利地完成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教师的转变。于洪民老师在反思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当生命的价值感与意义被唤醒,当生命与教育融为一体,当教育不仅让学生的生命得以成长,而且让教师的生命也不断拓展时,教师,无疑是幸福的,我正是执着追求这种幸福的草根教师。”
是的,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能走得更远。松湖之约,分明就是一场生命的邀约。
生命的灵动
科学是有生命的,科学的生命在于它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不是科学本身固有的,而是人为赋予的,是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科学的核心品质,科学因这种品质的涵养而别具生气与活力,并焕发出特有的神采和魅力。?
在中心小学的闲慧居里,记者和几位科学老师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起当下的小学科学教育。蔡敏胜老师非常感慨地谈起一件事情:还记得2001年发生狮子座流星雨吗?据报道,在南京紫金山上前来观看流星雨的孩子和家长漫山遍野,时至午夜,孩子们还不愿离去。据说当时南京各地大大小小的天文用具店,望远镜在一周前就销售一空。时至今日,相隔十多年,其间发生的天文景观不在少数,但还有多少孩子去关注?
是啊,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科学教育往往只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使科学在过于窄化的孤立行走中渐趋异化和脆弱。科学教学演化成课本科学、课堂科学,很多学校以完成一张科学试卷来检验学生一学期学习科学的成效并乐此不疲。本该非常有情趣、有意思的科学教育,变得异常单调、枯燥和乏味,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变冷,并慢慢地远离科学。
中心小学的科学教育与科学教学,正是建立在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一认识上,追求一种生活的科学、文化的科学、人文的科学。他们追求这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拨动着生命的琴弦。
为了更加真实地感受中心小学科学课的生命意蕴,记者拿着从教导处拍下来的课程表照片,在近一周的时间里,跟随学生的步伐,不停地在科学室、图书馆、荔香园、运动场等场室穿梭听课。记者发现,中心小学科学老师正在进行着“现象教学”,即科学课堂教学圍绕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者话题展开教学。
在《溶解》一课教学中,陈晓敏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很快喝到这杯果珍?”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老师献计: 生1: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生2:用热水来泡也是很快的。
生3: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
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非常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他们很快认识到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有关。在教学中,科学教师都能有意识地把科学问题生活化,回归于生活,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超越传统学科界线,与语文、数学、思品、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是“现象教学”的又一个研究重点。
教学《养蚕》一课,传统的教法是引导学生养蚕、观察蚕,了解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现象教学”,则是通过跨学科教学,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沟通表达、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提升,避免因学科的分类而割裂各学科认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心小学一位科学教师关于《蚕》的教学设计,以养蚕作为主题和探究的主线索,内容覆盖了科学、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重新设定了跨学科的教学目标:
1.做观察记录,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蚕的一生,培养观察能力和长期记录的习惯;
2.用图表方式呈现蚕从一龄蚕到五龄蚕的体长、体重的变化,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蚕的生长规律,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完成一幅《蚕的一生》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从美术的角度发现蚕的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绘画与设计能力;
4.用蚕丝用一件作品,从做上学(一种探究习惯)的角度来研究蚕丝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应用能力。
5.举行养蚕分享交流会,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养蚕的心得与发现,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于是,基于“现象教学”的养蚕就有了《观察蚕》《蚕的变化》《蚕的一生》《蚕丝的应用》《养蚕收获》等课。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心小学还有很多,如《松山湖园区薇甘菊调查》《醋、糖、盐、酱油的秘密》《如何除去我们水杯里的水垢》《环保技术在未来住宅中的运用》等。课堂也逐渐从教室走向校园、社区、企业。在学校课改第三个五年规划中,特别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项目意识作为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抓手进行研究、推广。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让课堂波动起来,让校园波动起来,让师生的每一天波动起来……”随着科技节上这句响亮的宣言,中心小学校园的创新之火被点燃了!
中心小学开展的科技节活动,立足课程,拓展延伸,把教学研究与科技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出了科技活动课程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经过十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主题性科技实践活动的科技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具有三大亮点:一是科技节围绕一个主题全面展开,并以主题性的科技实践活动贯穿始终;二是参与面广,兼顾不同年级的学生,师生参与率达100%;三是以生活为中心,以体验探究为手段,以生命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第五届科技节主题:让科学流行起来!科技节口号:让科学流行!让好奇出彩!
活动分为学校层面和级部层面:
学校层面:开展“10个1”活动,即一次科学课竞赛、一个科普专栏、一个科普平台、一次科普班会、一次探究体验、一场科普报告、一场科普电影、一场科普秀、一张通关卡、一次科普游园活动。
级部层面:开展“1个1”活动,一年级是儿童科学幻想绘画,二年级是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三年级是七巧板师生对抗赛、四年级是车辆模型竞赛,五年级是亲子牙签搭塔竞赛,六年级是悬浮纸飞机竞赛。
这些科技节活动,不是班级少数学生“精英”的活动,也不仅仅是科技社团活动,是属于所有孩子的活动。活动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以主题贯穿全过程,结合学科教学,分层设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参与体验,让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提高自我。该项目负责人张瑜老师说:“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人都要出彩。”从科学课堂到科技活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心小学的科学教育正在回归科学的本质。
中心小学的科学教育正在做着一种努力:让生活成为科学的生长点,让科学教育融入生命,激荡生命的活力!让科学探索唤醒生命的灵动,彰显人性之美!这已经积淀为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共赴科学旅程的一种思想文化,并在不断地深入践行中。
生命的光彩
刘建平校长强调课程建设“不能高来高去”,一定要有根。他说,这个根就是要以人为本。中心小学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学校“内生的课程”,所建构的“全人课程”,意在点燃学生和教师“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四(5)班的石头同学,在接受采访时的自信、大方的谈吐,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2014年秋季从外地转学来到中心小学。石头说:“在原来的学校,除了语文和数学,其他课很少,没有兴趣班,也没有课外的比赛或活动。来到这所学校,一下子增加了好多学习内容,学过跳绳,还第一次接触到英语、科学、毽球、葫芦丝、诗文诵读、做上学、写字、兴趣班、体验课等课程。可以学这么多东西,我既兴奋又担心,担心自己跟不上大家的步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石头的所有学科都跟上了同学们的脚步,自信心也慢慢增强了。2015年秋季测试中,石头的数学、语文和英语成绩名列前茅,被同学们称为学霸;他的遥控车技术也提高了,参加多个比赛活动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7张雅正卡,被评为雅正之星,还代表班级在升旗仪式上做国旗下的讲话。
石头说他最难忘的是和于典等三位同学参加2015年全国车辆模型公开赛(厦门站),他在日记中写道:
第一轮比赛,我的赛车出了点故障,全油门也提不起速度,但我操控稳定,直走、转弯、超车、避让都十分流畅。第二轮比赛,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我修好后的赛车如离弦之箭飞出,激情迸射的速度终于出来了!我在第二个弯道就从發车第3位升到头位。直道加速、入弯减速、左避右让地遇车超车,行车动作一气呵成而富有节奏。当裁判宣布收车时,大家将目光投向显示屏,排在第一位的我成绩定格在15圈,领先同组第二名整整3圈!经过三轮比赛的激烈角逐,凭着过硬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最终我以29圈夺得冠军,于典以28圈获得亚军,我和于典、汤健熙获得该项目单项团体银牌。 石头的爸爸介绍,小石头小时候胆小腼腆,科学课堂和科学社团培养了他吃苦耐劳、敢于钻研、善于探究的品质。他们从拿到赛车到比赛只有4天时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学校的“全人课程”,让孩子们平时在科学课堂和兴趣爱好课程上得到充分锻炼。有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新的遥控项目只需要将赛车和赛道作适应性训练即可,取得好成绩也就水到渠成了。
十年如一日,砺得梅花香。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在构建“全人课程”的磨砺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专业水平,教学得心应手,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感特别强。每天下班后,教工俱乐部的热闹场景就很能说明问题:周一足球、篮球俱乐部,周二网球俱乐部,周三毽球俱乐部,周四跳绳俱乐部,每次活动两小时,场场爆满。由于毽球俱乐部报名人数太多,还分成上下两场开展活动。俱乐部成员一旦迟到,有时连“玩”的位置都没有了。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每个老师都是那么热情、优雅,活力十足,脸上洋溢着职业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
“近几年教师参加区、市、省赛课获奖的量和质都大幅提高,更加坚定了教师课改的信心,特别是教师在‘全人课程’实践中充分体悟教育真谛,享受到的教育的欢乐,感受到儿童精神生命的神奇,这种不可言状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奖励都不可比拟的。”作为分管基础型学科的王强副校长在聊天时说,“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本质,当科学与生命相遇相融,就找到了科学教育的生命属性。她带给师生触及灵魂和生命内在力量的美妙体验,幸福、热情都是自然生发出来的。”
教育要找“慧根”,在“根”上用力;教育要关注生命,在生命发展上思考。在中心小学,令记者倍感欣喜的不是收藏在校史室里一摞摞证书和奖牌,而是学校、学生、教师生动活泼的成长状态。
采访后记:大千世界之美,有山的巍峨,有水的辽阔,有日月同辉,有草木争荣,但若论人世间之最美,唯人、唯情,唯生命。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科学教育之美,美在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诚如歌德所说:“理论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但科学的进程却充满人的心智和感性色彩,当科学邂逅生命,就演绎出美丽的故事,抒发出美丽的情怀。
在这里,又何止科学教育之美!采访期间,记者碰到来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的刘沁桥老师。他自从2013年到过这所学校之后,三年来,在寒暑假、国庆节甚至周末,往往独自一人,自掏腰包,或高铁或飞机,不远千里,多次来到学校,就是为了能在学校里转一转、看一看,和老师们聊一聊。刘老师说:“在这里,能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之美,每一次都嫌时间太短,每一次都有深深的触动!”
在这里,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卢中南先生曾感慨地留下“教育的生命栖息地”的题词。
在這里,有生活,有生命,有缘分,有情怀,有温度……
因此,我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绍江)
和刘建平校长聊起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谈者和听者都兴致盎然,感觉十分投缘。刘校长说: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中心小学基于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进而培育“完整的人”这一哲学思考,每一个五年都确立了一个工作抓手:学校课程再造、教师生态发展、教学方式变革。从课程结构到课程师资再到课程教学,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全人课程”体系。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生命的邀约
带着“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的理想,刘建平来到了松山湖。他很快确定了工作抓手——学校课程再造,以课程建设引领师生幸福发展。他在拟聘教师公共邮箱中发了一封名为“松湖之约”的邮件,号召老师们建言献策,共建学校课程,共享教育人生。
莫春荣老师原来是在深圳一所大型民办学校任职的科学教师,说是科学教师,科学课却没上过几节,整天忙碌于几十人的航模兴趣小组,天天想着争金夺银,被校长誉为“金牌教练”。他自己声称是“三多”老师,即训练航模的时间比较多、钻研航模的时间比较多、参加航模比赛的时间比较多。
2006年,莫老师成为中心小学的一份子,没成想,这次松湖之约开启了他教育人生新的旅程,一个曾经的优秀航模教练,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我一到松山湖,刘建平校长就告诉我,课堂才是我们老师的主阵地,明确要求我首先要当好一名科学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然后才是航模教练。不管是教师还是教练,都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莫老师如是说。
至今,莫老师仍清晰地记得与刘校长之间的一次“航模室夜话”: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航模室的灯还亮着,我正在埋头修理模型飞机,校长走进来,四周看了看,很随意地问:
“你在××学校最辉煌的时候带了多少名航模队员?”
我很骄傲地回答:“八十多人。”
“当中有多少人参加全国比赛获奖?”
我更骄傲地回答:“8人。”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这80人当中,只有8人是成功的,其他的都灰溜溜地退出了航模队,都是失败的?”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很久,我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
“是金牌重要,还是科学课堂重要?是培养几个人争金夺银重要,还是普及科学教育,惠及每个孩子重要?”
刘校长的一席话,促使莫老师对其教育使命和教育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学校的“全人课程”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莫老师慢慢地静下心来,开始把心思放在更为广阔的科学课堂这块阵地上,和蔡敏胜、陈晓敏、李赟等科组老师一起认真研究科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潜心摸索探究式教学,尝试“现象教学”在科学课堂的应用。莫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科学,感受生活中科学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良好的科学品质。
从关注奖杯奖牌,到关注每个孩子、每个生命的成长,莫老师把自己融入学校,在课程的跑道上起飞。如今,无论是科学课还是一手硬笔好字课、一项健身技能课、一门兴趣爱好课,他都能够胜任,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学校招什么样的老师?招来了干嘛?松湖之约的每一个老师,几乎都经历过类似莫春荣老师的深刻变化。智慧的碰撞,思想的对接,心灵的沟通,中心小学的课程再造,使很多教师都顺利地完成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教师的转变。于洪民老师在反思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当生命的价值感与意义被唤醒,当生命与教育融为一体,当教育不仅让学生的生命得以成长,而且让教师的生命也不断拓展时,教师,无疑是幸福的,我正是执着追求这种幸福的草根教师。”
是的,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能走得更远。松湖之约,分明就是一场生命的邀约。
生命的灵动
科学是有生命的,科学的生命在于它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不是科学本身固有的,而是人为赋予的,是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科学的核心品质,科学因这种品质的涵养而别具生气与活力,并焕发出特有的神采和魅力。?
在中心小学的闲慧居里,记者和几位科学老师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起当下的小学科学教育。蔡敏胜老师非常感慨地谈起一件事情:还记得2001年发生狮子座流星雨吗?据报道,在南京紫金山上前来观看流星雨的孩子和家长漫山遍野,时至午夜,孩子们还不愿离去。据说当时南京各地大大小小的天文用具店,望远镜在一周前就销售一空。时至今日,相隔十多年,其间发生的天文景观不在少数,但还有多少孩子去关注?
是啊,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科学教育往往只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使科学在过于窄化的孤立行走中渐趋异化和脆弱。科学教学演化成课本科学、课堂科学,很多学校以完成一张科学试卷来检验学生一学期学习科学的成效并乐此不疲。本该非常有情趣、有意思的科学教育,变得异常单调、枯燥和乏味,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变冷,并慢慢地远离科学。
中心小学的科学教育与科学教学,正是建立在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一认识上,追求一种生活的科学、文化的科学、人文的科学。他们追求这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拨动着生命的琴弦。
为了更加真实地感受中心小学科学课的生命意蕴,记者拿着从教导处拍下来的课程表照片,在近一周的时间里,跟随学生的步伐,不停地在科学室、图书馆、荔香园、运动场等场室穿梭听课。记者发现,中心小学科学老师正在进行着“现象教学”,即科学课堂教学圍绕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者话题展开教学。
在《溶解》一课教学中,陈晓敏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很快喝到这杯果珍?”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老师献计: 生1: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生2:用热水来泡也是很快的。
生3: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
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非常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他们很快认识到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有关。在教学中,科学教师都能有意识地把科学问题生活化,回归于生活,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超越传统学科界线,与语文、数学、思品、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是“现象教学”的又一个研究重点。
教学《养蚕》一课,传统的教法是引导学生养蚕、观察蚕,了解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现象教学”,则是通过跨学科教学,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沟通表达、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提升,避免因学科的分类而割裂各学科认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心小学一位科学教师关于《蚕》的教学设计,以养蚕作为主题和探究的主线索,内容覆盖了科学、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重新设定了跨学科的教学目标:
1.做观察记录,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蚕的一生,培养观察能力和长期记录的习惯;
2.用图表方式呈现蚕从一龄蚕到五龄蚕的体长、体重的变化,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蚕的生长规律,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完成一幅《蚕的一生》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从美术的角度发现蚕的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绘画与设计能力;
4.用蚕丝用一件作品,从做上学(一种探究习惯)的角度来研究蚕丝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应用能力。
5.举行养蚕分享交流会,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养蚕的心得与发现,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于是,基于“现象教学”的养蚕就有了《观察蚕》《蚕的变化》《蚕的一生》《蚕丝的应用》《养蚕收获》等课。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心小学还有很多,如《松山湖园区薇甘菊调查》《醋、糖、盐、酱油的秘密》《如何除去我们水杯里的水垢》《环保技术在未来住宅中的运用》等。课堂也逐渐从教室走向校园、社区、企业。在学校课改第三个五年规划中,特别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项目意识作为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抓手进行研究、推广。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让课堂波动起来,让校园波动起来,让师生的每一天波动起来……”随着科技节上这句响亮的宣言,中心小学校园的创新之火被点燃了!
中心小学开展的科技节活动,立足课程,拓展延伸,把教学研究与科技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出了科技活动课程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经过十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主题性科技实践活动的科技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具有三大亮点:一是科技节围绕一个主题全面展开,并以主题性的科技实践活动贯穿始终;二是参与面广,兼顾不同年级的学生,师生参与率达100%;三是以生活为中心,以体验探究为手段,以生命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第五届科技节主题:让科学流行起来!科技节口号:让科学流行!让好奇出彩!
活动分为学校层面和级部层面:
学校层面:开展“10个1”活动,即一次科学课竞赛、一个科普专栏、一个科普平台、一次科普班会、一次探究体验、一场科普报告、一场科普电影、一场科普秀、一张通关卡、一次科普游园活动。
级部层面:开展“1个1”活动,一年级是儿童科学幻想绘画,二年级是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三年级是七巧板师生对抗赛、四年级是车辆模型竞赛,五年级是亲子牙签搭塔竞赛,六年级是悬浮纸飞机竞赛。
这些科技节活动,不是班级少数学生“精英”的活动,也不仅仅是科技社团活动,是属于所有孩子的活动。活动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以主题贯穿全过程,结合学科教学,分层设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参与体验,让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提高自我。该项目负责人张瑜老师说:“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人都要出彩。”从科学课堂到科技活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心小学的科学教育正在回归科学的本质。
中心小学的科学教育正在做着一种努力:让生活成为科学的生长点,让科学教育融入生命,激荡生命的活力!让科学探索唤醒生命的灵动,彰显人性之美!这已经积淀为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共赴科学旅程的一种思想文化,并在不断地深入践行中。
生命的光彩
刘建平校长强调课程建设“不能高来高去”,一定要有根。他说,这个根就是要以人为本。中心小学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学校“内生的课程”,所建构的“全人课程”,意在点燃学生和教师“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四(5)班的石头同学,在接受采访时的自信、大方的谈吐,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2014年秋季从外地转学来到中心小学。石头说:“在原来的学校,除了语文和数学,其他课很少,没有兴趣班,也没有课外的比赛或活动。来到这所学校,一下子增加了好多学习内容,学过跳绳,还第一次接触到英语、科学、毽球、葫芦丝、诗文诵读、做上学、写字、兴趣班、体验课等课程。可以学这么多东西,我既兴奋又担心,担心自己跟不上大家的步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石头的所有学科都跟上了同学们的脚步,自信心也慢慢增强了。2015年秋季测试中,石头的数学、语文和英语成绩名列前茅,被同学们称为学霸;他的遥控车技术也提高了,参加多个比赛活动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7张雅正卡,被评为雅正之星,还代表班级在升旗仪式上做国旗下的讲话。
石头说他最难忘的是和于典等三位同学参加2015年全国车辆模型公开赛(厦门站),他在日记中写道:
第一轮比赛,我的赛车出了点故障,全油门也提不起速度,但我操控稳定,直走、转弯、超车、避让都十分流畅。第二轮比赛,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我修好后的赛车如离弦之箭飞出,激情迸射的速度终于出来了!我在第二个弯道就从發车第3位升到头位。直道加速、入弯减速、左避右让地遇车超车,行车动作一气呵成而富有节奏。当裁判宣布收车时,大家将目光投向显示屏,排在第一位的我成绩定格在15圈,领先同组第二名整整3圈!经过三轮比赛的激烈角逐,凭着过硬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最终我以29圈夺得冠军,于典以28圈获得亚军,我和于典、汤健熙获得该项目单项团体银牌。 石头的爸爸介绍,小石头小时候胆小腼腆,科学课堂和科学社团培养了他吃苦耐劳、敢于钻研、善于探究的品质。他们从拿到赛车到比赛只有4天时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学校的“全人课程”,让孩子们平时在科学课堂和兴趣爱好课程上得到充分锻炼。有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新的遥控项目只需要将赛车和赛道作适应性训练即可,取得好成绩也就水到渠成了。
十年如一日,砺得梅花香。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在构建“全人课程”的磨砺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专业水平,教学得心应手,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感特别强。每天下班后,教工俱乐部的热闹场景就很能说明问题:周一足球、篮球俱乐部,周二网球俱乐部,周三毽球俱乐部,周四跳绳俱乐部,每次活动两小时,场场爆满。由于毽球俱乐部报名人数太多,还分成上下两场开展活动。俱乐部成员一旦迟到,有时连“玩”的位置都没有了。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每个老师都是那么热情、优雅,活力十足,脸上洋溢着职业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
“近几年教师参加区、市、省赛课获奖的量和质都大幅提高,更加坚定了教师课改的信心,特别是教师在‘全人课程’实践中充分体悟教育真谛,享受到的教育的欢乐,感受到儿童精神生命的神奇,这种不可言状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奖励都不可比拟的。”作为分管基础型学科的王强副校长在聊天时说,“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本质,当科学与生命相遇相融,就找到了科学教育的生命属性。她带给师生触及灵魂和生命内在力量的美妙体验,幸福、热情都是自然生发出来的。”
教育要找“慧根”,在“根”上用力;教育要关注生命,在生命发展上思考。在中心小学,令记者倍感欣喜的不是收藏在校史室里一摞摞证书和奖牌,而是学校、学生、教师生动活泼的成长状态。
采访后记:大千世界之美,有山的巍峨,有水的辽阔,有日月同辉,有草木争荣,但若论人世间之最美,唯人、唯情,唯生命。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科学教育之美,美在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诚如歌德所说:“理论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但科学的进程却充满人的心智和感性色彩,当科学邂逅生命,就演绎出美丽的故事,抒发出美丽的情怀。
在这里,又何止科学教育之美!采访期间,记者碰到来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的刘沁桥老师。他自从2013年到过这所学校之后,三年来,在寒暑假、国庆节甚至周末,往往独自一人,自掏腰包,或高铁或飞机,不远千里,多次来到学校,就是为了能在学校里转一转、看一看,和老师们聊一聊。刘老师说:“在这里,能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之美,每一次都嫌时间太短,每一次都有深深的触动!”
在这里,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卢中南先生曾感慨地留下“教育的生命栖息地”的题词。
在這里,有生活,有生命,有缘分,有情怀,有温度……
因此,我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