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年段学生认知特点展开教学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老师在新教材培训会上建议,科学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学生:一是学习进阶的思想;二是幼小衔接的措施;三是如何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下面以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习惯。
  分解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积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制造矛盾,引导他们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关于创设问题情境,许多老师都认为只有导入新课时需要创设。事实上,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是导入新课时的专利,课堂教学其他环节中也要不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用手来测量》一课的探究重点是测量桌子的高度。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着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长度。当学生发现由于测量方法不同,导致测量的数据差别很大时,脑海里就会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办?学生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怎么样的测量方法才能更准确。于是,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比较、交流和补充,完善他们对测量方法的认识。当学生会用拃测量桌子的长度后,想进一步尝试测桌子的高度时,我放手让学生尝试。他们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桌子的立柱不平整,直接用手测量有困难。这样,学生再次处于似懂非懂的矛盾冲突中,迫切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适时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追问:“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纸条,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动用前一节课用纸条来测量纸蛙跳的距离的经验,想到用纸条来测量桌子的高度。用纸条怎样测量呢?学生在新的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样教学,将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环环相扣地解决问题,激发了探究兴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探究的成就感。
  有的放矢,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课程标准对低年段科学教学的主要要求之一。低年段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他们乐于观察,乐于表达,但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比较随意、零散、无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实际,指导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在执教“拃”的认识这个环节,我这样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出示拃的图片)“拃”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的“拃”,比一比谁发现“拃”的秘密多。
  (学生观察,交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张开的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是一拃。请同学们张开自己的拃,在桌上试一试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学生测自己的一拃。)
  师:和同桌比一比谁的一拃更长。
  (学生认真比较,注意到拇指对着拇指,中指对着中指。)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拃,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看看桌子有多长,估计一下桌子的长有幾拃。
  (学生预测、交流。)
  师:像刚才这样先看一看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看看桌子有多长,估计一下桌子的长有几拃,科学上我们称之为预测。具体有几拃还要进一步测量。在科学课上,我们对许多要解决的问题都会进行预测,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测量数据。
  学生通过看一看、测一测、比一比等有序的观察活动,不仅学会了多种观察方法,而且知道预测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的猜测,为以后的科学观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巧用生成,培养质疑意识
  低年段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学生表达与交流、展示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往往能生成很多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学习习惯的教学资源。用拃测量桌子的长度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用拃测量,再引导他们交流质疑,最后达成共识。
  师:刚才大家都尝试着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长度了,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演示。)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在测一拃以后要做个记号,再接着测下一拃。
  师:你是怎样做记号的,给大家演示一下可以吗?
  (学生演示测完一拃在终点位置用食指做记号,第二拃的起点为食指标记的地方。)
  生:老师,我有意见。
  师:好,你说说。
  生:老师,用手指做记号,那手指占的位置怎么办?
  师:是啊,如果这样测量,每次做记号时,食指占的位置就没有测到,测量结果就不准确了。真是个严谨的孩子,奖你一颗智慧星。那么,用食指做记号,第二拃的起点该定在哪里呢?
  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明确,第一拃的终点就是第二拃的起点,也就是前一拃的终点是后一拃的起点,要一拃连着一拃地测量。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质疑思辨的过程中明白测量要细心,科学学习要严谨。
  看图模仿,培养合作能力
  低年段学生的认知基础非常有限,他们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动作不够协调,不能很好地完成复杂、细致的操作任务,往往需要合作互助来完成一些实验操作。另一个问题是,低年段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较差,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无法合理分配任务,以至于合作低效甚至无效。执教“用纸条测量桌子高度有几拃”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我这样引导学生看图交流,学会分工合作:
  师:(出示教材中学生合作用纸条测量桌子高度有几拃的4幅图片,按顺序标注图1、图2、图3、图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一幅图,想一想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学生看图、交流。)
  师:我们把4幅图连在一起可以看到,他们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明白测量的步骤:先用纸条量出桌子的高,再剪下多余的纸条,接着测量纸条有几拃,最后做好记录。)
  师:(出示图4)看图思考,图中的小朋友一个在干什么,另一个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是怎样做的?如果我们也来做,你们准备怎么分工?同桌商量商量。
  (小组交流并做好分工。)
  这样,学生通过看图模仿,在交流中强化分工与合作的意识,有序而高效地完成了测量活动。
  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过程,只要我们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除了前述各方面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需要老师给予外部的刺激来维持。如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课堂活而有序。教学前,我就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请教了有经验的低年段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他们的点拨,课堂上为了引导学生善于倾听,我用“1、2、3,请坐端”“小耳朵,认真听”等口令,以及争星、比赛等活动,强化课堂纪律的训练。在课堂交流时强调学生做到:他人发言时不插嘴,有不同看法等他人说完再补充;回答问题时,相同的想法不重复。此外,要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评价,促使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
其他文献
豪米波是微波里接近远红外线波长的一个波段,它的波长小,极易被水分吸收。通过1毫米厚的液态水层,波长8毫米的波,功率要衰减100倍,而2毫米波的功率要衰减10000倍!由于人体皮肤含水量(包括自由水分子和联结水分子)超过65%,所以毫米波在经过皮肤以后,功率大大缩小,有效作用深度大大减小,只能直接作用到皮肤表面以下0.2~0.5毫米左右深处的浅表组织。它不会直接作用于更深层次的细胞,安全性非常值得信
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开展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探究活动,而不是走过场,或形似而神非的所谓探究活动?我以为,科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纲举目张,抓住核心概念,设计主活动,明晰课堂教学目标。  “纲举目张”并不是三十六计中的原计,而是根据课堂实际需要新增的一计。这里所说的三十六计,是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设计课堂、规划流程或指导探究、组织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课堂主活动,厘清主活动
小学生对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可为其生成科学概念获取丰富的素材。  在教学四年级《花的结构》一课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我向学生提问:“每朵桃花有几个花瓣?”  学生看完教材的插图,异口同声地回答:“五个花瓣——”  “不对,我们小区的桃花有八个花瓣!”徐庶瑞(化名)站起来笃定地说。  我和其他学生大吃一惊!  “把
全民健身风潮在近几年颇受欢迎,很多人开始热衷于这种清淡简单且营养均衡的食物。但大家可能不知,这种低盐、少油、低糖的饮食方式看似健康,但若是食物未经煮熟就直接食用是很容易伤胃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警惕,不要顾此失彼。而说到伤胃,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外,还有很多的伤胃习惯是要了解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月华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消化
“教什么”是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和本质挖掘,“教什么”定位不同,教学目标就会不同,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就不同。我在教学《拧螺丝》一课时,准确定位“教什么”,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分类活动,认识螺丝  师:在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螺丝,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螺丝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螺丝顶端上都有花纹。  生:我发现螺丝上面都有一圈一圈的纹。  生:螺丝都有一段
《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原文为: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在敌众我寡、缺乏兵备的情况下,而故意示人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在科学课堂上,“空城计”不是为了迷惑学生,而是让学生暂时离开实验器材,脱离材料的诱惑,减少动手的干扰,让思维聚焦到问题上来,聚焦到概念发展的箭头指向上来。  一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实验的过程
科学论证是利用证据建立科学的理由以支持科学观点。从形式上看,科学论证大体包括个体论证和个体间的论证两类,前者是指个体通过科学推理,利用证据建立自己的科学主张,后者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辩论、争论等形式,对相互对立的主张进行辩驳,从而巩固个人主张。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科学论证是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思维与创新”所包含的要素,学生在每个探究环节都要有着眼整体的科学论证过程。在引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常常不够深刻,且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缺乏耐心和持续性,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材料  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与教师准备的材料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让他们更好地开展观察学习活动。  在准备三年级上册《蚂蚁》一课的材料时,为更方便观察蚂蚁,教师可制作能长时间观察蚂蚁的容器——将矿泉水瓶的
《航海家的发现》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由猜想到实地勘察,再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才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貌有了越来越准确的认识。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本课设计了5个活动: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古人认识地球的历程;历史上人们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程:麦哲伦环球航海、做个航海家自由活动;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有哪些;拓展活
“上屋抽梯”属于《三十六计·并战计》中的一计,原文为:“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意思是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在科学课堂上,没有必要让学生的身体“陷之死地”,却有必要让学生的思维“陷之死地”。因为极尽困惑之后,提问对于学生思考的冲击力才最大。本文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阐述如何通过教师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