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声音高低等,从而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教师要做好范读,起到榜样的作用,利用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朗读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要侧重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长期坚持,从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这一学科。
  关键词:朗读;引导;快乐;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5-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5.019
  语文课的本质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寻找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方法,學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认为朗读就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喜欢带着学生遨游在语文的世界里,和他们一起沐浴着文字所编织的阳光,一起感受这些独有阳光的柔美。我鼓励学生把这些有声的文字用最美的声音读出来。读者声情并茂,听者心潮涌动,这就是我眼中的快乐朗读。
  一、朗读要突出引导
  朗读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在我的课堂上,我总会关注那些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开始上课时,学生兴致不是很高,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课文,我请学生朗读课文,可是没有几个敢举手,甚至有的人把头埋得很低,眼睛都不敢注视我。见到此情此景,我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我来请一位不敢举手的同学读课文,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在朗读之前,请你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标出陶罐和铁罐所说的话。给自己一个机会,出声音大声朗读铁罐说的话,在心里默读陶罐说的话,用心感受一下,两个角色在性格上有哪些不同,自己感悟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最合适,我相信大家都会读得很棒,加油吧!同学们!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做准备。”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纷纷行动起来。我看了看平时最胆小的两个学生,他们心里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手似举非举,既想试试又很胆怯。我知道这就到了关键的时刻,所以表现出来很坚定的样子,我大声地说:“小旭你来读陶罐说的话,小哲你来读铁罐说的话。请同学们做个见证,看看他们两个是不是能读好。”小旭战战兢兢地读第一遍的时候,把“蔑”字读错了,小哲漏读了三个字。我继续鼓励他们说:“不要害怕,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张。不读错字,也不能漏读一字。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要符合人物的特点,要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去想。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才会生动形象。如读陶罐说的话,语气要平和一些,语调要稍微低一些,表现出陶罐的谦虚有礼。读铁罐说的话声音要大一些,语速要快一些,语调要高一些,语气要强硬一些,把最好的自己展示给同学们。”读第二遍的时候,他们两个果然读得很好。我带头为他们的精彩表现而鼓掌,微笑和自信都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二、朗读要注重范读
  模仿是小学生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几乎每堂课上都会范读,有的课上甚至会多次范读。我经常对学生说:“读书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读出来就行了,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享受的事情。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的。要把文章读得感人,语气要读好,如小声、生气、高兴、忧愁等等。不同的文章要把握住情感。用心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然后模仿老师把人物说的话读好。”在我范读的引领之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天都会有一些小小的进步。因此,语文老师要擅长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范读是很好的方法,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真、抓得着。长时间的范读,对学生学习语文会有很大的帮助。范读达到了一定的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定的量,让朗读变成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朗读要加强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要求,也是朗读教学的难点,读出感情,“情”从哪来呢?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时,鼓励学生用心去读,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走进文章所营造的世界,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要想读出感情,首先,读文章的时候就是作者,当看到母亲为了子女辛苦工作,满身疲惫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请深深感悟。其次,回忆一下,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如何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家的,请深深感悟。再次,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深沉而细腻的母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的母亲”先后出现三次,层层递进,感情升华。段尾的省略号用得更是恰到好处,意味深长,像在读者的心海投下颗颗石子,谁用心读了这篇文章都会在心底泛起涟漪。伟大的母爱就这样,被体现了出来。学生带着对母亲的感恩,感受着母爱的滋润,心中有爱在燃烧,课文就这样被有感情地朗读了出来,文章的味道也就读出来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心理,细腻的情感就流淌在字里行间。有了这样的理解和感悟,有感情的朗读自然就水到渠成。
  四、朗读贵在坚持
  哲学家卡莱里在书中写道:“首先要做的事不是要去看远方模糊的目标,而是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提高,教师要把目标具体化:每节课前十分钟练习朗读,每天就练习读好一个句子。每天晨读课都要诵读经典诗文。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去图书室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用喜欢的方式读。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跟父母聊一聊今天读了什么书,有哪些进步。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以写促读。每月举行一次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每学年至少读三本书,海量阅读拓宽知识面。
  总之,我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朗读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朗读方法。我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取名为:“美每朗读”,寓意同学们读书要读得开心,开心地朗读,每天坚持,做一个健康快乐、有文化素养的小学生。以上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希望与老师们分享。
  参考文献:
  [1] 袁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5):248.
  [2] 程长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J].素质教育论坛,2008(9):96.
  [ 责任编辑 张景贤 ]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是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的基础。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背诵经典,奠定坚实的语文功底,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0-0136-02  DOI:10.16657/j.c
慢性肾衰竭(CRF)的药物治疗是治疗进程中必不成少的过程,慢性肾衰竭采用一般保守治疗效果差,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费用昂贵,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语文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是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农村地区初中生阅读现状的客观分析,面对目前农村地区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面,开拓思维,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因而在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课外阅读占用重要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到众多客观条件的
现在很多学生爱听故事,不爱听课,但课堂不可能全用来讲故事,所以语文课没法上得那么趣味盎然。只要是学校里开设的课程不管朝哪个方向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考试。语文课作为一门“主课”,每当学生将它和考试联系起来时,无不对其敬而远之。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吸引学生跟男生谈恋爱时吸引女孩子是一样的。  一、“第一印象”很关键  谈恋爱时,给女孩子的“第一印象”好不好很关键,不同性格的人期待
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为什么学习成绩会有那么大的差距?是他们天资上有差别还是后天人为造成的?如果天资上有差别,那么在中考的时候已经进行了筛选,同一所学校的高中生应该都是同一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门三学士、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散文方面的大家。我之所以将苏洵的散文作为教学论文探究的案例,除了因为它是高中语文课文中经年不衰的名篇,还因为它在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情感价值目标都是今天的高中生应该学习和重视的。下面,我将本着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一、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  今天的高中语文有一种困惑,这种困惑不是个人的困惑,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瘙痒、黄疸为主要症状,伴有肝功能及生化指标异常。该病易引起早产、胎儿窘迫、羊水粪染、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并发症,使剖宫产机会增加,产妇也可能因凝血功能障碍而导致产后出血。笔者对我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92例IC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ICP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防治ICP提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0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心绞痛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银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课堂教学成功、有效。怎样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我
《全唐诗》卷六三六收聂夷中《闻人说海北事有感》一诗,全诗云:“故乡归路隔高雷,见说年来事可哀。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园雨后长蒿莱。海隅久已无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荆棘满山行不得,不知当日是谁栽。”众多文学史教材和聂夷中相关研究皆引此诗来论聂夷中诗歌的现实主题,甚至有以此诗来考辨聂夷中籍贯者,当前唐诗考证著作亦未对此诗作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