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阅读构建魅力课堂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支架式”阅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特别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对文本学习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设置一系列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并且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支架”设计;魅力课堂
  “支架式”阅读,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通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或提示(支架),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使阅读课堂更加高效而富有魅力。
  “支架式”阅读激发学习热情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说的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因此,我们在运用“支架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对课文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精心设疑把学习内容化整为零,让学习内容问题化。让这些问题既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要贴近儿童的心理,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构建魅力课堂。
  如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题目是文中人物的一句话,这就给我们的设疑提供了多种可能:课文写了一件关于“鱼”的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必须”放掉鱼?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等。这些问题也正好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地方,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爆发点。在教学时,笔者紧扣题目精心设置问题,通过让学生阅读在课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时追问与质疑。这样,不仅能够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学习,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魅力。
  运用“支架式”阅读,通过问题设置,把学习内容问题化。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让它们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支架式”阅读讲究科学设计
  运用“支架式”阅读,我们要对“支架”进行科学设计,从而把学习内容具体化。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要过难,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要过易,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我们一定要注意支架之间的相互关联,难易搭配,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步步深入,让学生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一定的深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十足。
  如课文《最后的姿势》,文中所描写的是“2008汶川地震”的真人真事。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那“塌陷”后的情况怎样了呢?文中没有交待。但当时肯定还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比如,当时谭老师想了些什么?有没有叮嘱孩子什么?孩子当时又有怎样的表现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学习,让学生对生命的宝贵有了深刻地认识,对谭老师的无私大爱有了深刻感受。
  通过对支架的设计,让学习内容具体化,学习过程层次化,学习效果明显化。课堂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轻松,教学高效,因此课堂充满魅力。
  “支架式”阅读提高学习能力
  在“支架式”阅读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支架”,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对这些“支架”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高度,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文中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游览,碰到了一群群春游的儿童。课文看似是在写自己春游,实际在写像春天一样活力四射的年少儿童。在教学时,笔者放手让学生紧紧抓住题目“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个支架来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思考与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比如,很多学生都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儿童?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习课文的突破口。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少年儿童的喜爱的希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支架式”阅读教学,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充分、深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由“不会学”转变到“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支架式”阅读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觉解决问题和提高自主学習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更有魅力,更加富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海霞.“支架式”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体会[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8).
  [2]周冬霞.“支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6(06).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
其他文献
STEM 是当下教育的流行词。它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项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作为一种混合式学习的新模式,STEM 教育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在创建优质高中转型中奏响改革乐章,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智慧校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行问题化学习,完善各科实验室,开设校本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的抽象认知层面的典型学习策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三类策略,数学监控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表现为对题意的理解、选择解题的方法、调整方法和自我评价环节。数学较其他学科抽象,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非常适合应用元认知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监控能力。本文通过解决问题运用的不同方法详细论述如何应用元认知策略培养数学监控能力。  “假设法”,推理验证  在小学高年级的
如何培养孩子们喜欢蔬菜,养成爱吃蔬菜的良好生活习惯是所有幼儿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面对如何培养孩子这样的良好生活习惯问题上,北京市大兴区第一幼儿园主要通过幼儿自主体
对契合动因进行深入分析,从价值创造角度将契合动因归纳为交易费用、技术资源、用户安装基础和组织学习能力等方面,为研究两者契合关系提供借鉴。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39
在2018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张恒柱的演讲《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引发了家长、学生共鸣。确实,让学生不依赖手机,不沉溺于玩手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21世纪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律,让教育适应时代,让手机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牵绊,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呢?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及德育工作者的经验,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针对性地引导与帮助  一部手机“
课程改革几年来,学校、老师、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在说课程、谈课程、讲课程,可以说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然而,仔细思考一下,背后的东西还值得我们再思考,在这里,本人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对课程的理解  所谓课程,广义地说,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及学生所经历的一切事件都可以称得上是课程。但这仅仅是泛化的课程,一件发生的事情、一个学习项目以及一次学生活动必须经过课程化处理并具备了如课程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这一目标的提出导致部分教师只懂得将全部的精力用在保护幼儿方面,却没有真正让幼儿自己懂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而言运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中班幼儿较大班幼儿来说规则意识却较差,处于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互动反馈技术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学习,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而且每个学生思考之后的不同结果也会及时呈现在老师的面前,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防止学生逐渐积累学习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