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术后大剂量抗癌药物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hyzh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介入影像的不断发展,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及栓塞术治疗肺癌,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3]。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肺癌治疗多数采用外科治疗,既然手术切除病灶,但术后肺内复发和转移较多。主要根源是肿瘤体积过大,同时有分叶改变,肿瘤包膜不完整。目前尚无防范术后复发和转移治疗措施。本文报告84例肺癌手术切除术后,早期预防多次给予大剂量抗癌药物介入治疗。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旨在进一步探讨减少肺癌术后再次复发和转移机会,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4例,男性60例,女性24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8.2岁。主要临床症状,发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全组病例术前均经胸片、断层、CT检查,并经支气管镜或/和痰脱落细胞学、病理学证实。中央型26例,纵隔旁型2例,周边型60例,其中磷癌38例(占45.2%),腺癌26例(占30.5%),未分化癌20例(占23%)。本组属于Ⅱ期69例,Ⅳ期15例。肿瘤直径最大9.0×7.9cm,最小直径3.0×4.2cm,绝大多数肿块呈分叶表现。肺癌手术根治的标准是,无肉眼残留癌及无远处转移,术前痰落细胞学阳性,而术后查痰脱落细胞学均为阴性。肺癌术后介入治疗的适应征为,身体状况较好,血像基本正常,心肺肾功能正常,伤口愈合,出凝时间正常。所有患者在肺癌手术后2~3周后大剂量抗癌药物介入治疗是最佳时间。
  1.2 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经皮股动脉插管法,在电视透视下操作导管,寻找患侧支气管动脉开口,当导管插入支气管动脉时,固定好导管,然后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根据表现,再选择插管或病灶供血动脉,若未见明显血管改变及残留病灶可行单纯大剂量灌注抗癌药物,应用表阿霉素60mg,丝裂霉素50mg,环磷酰胺100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60ml。注射时速度要缓慢15~30分钟。
  2 结果
  2.1 肺癌术后生存时间及生存率:本组84例原发性肺癌手术后,全部采用支气管动脉大剂量灌注抗癌药物治疗的中位生存率26.76±3.54月最长存活时间61个月,至今存活46例,死亡38例,死亡主要原因有呼吸功能衰竭28例,大咯血4例,多脏器衰竭9例,骨转移3例,脑转移4例,其他原因2例。该组资料的一年生存率为80.5%(68例),二年生存率63%(53例),三年生存率74%(62例)。其中8例肿瘤包膜完整的至今存活,病理高分化者34例,至今存活21例。术前痰脱落细胞学检查25例阴性,至今存活16例。本资料研究发现其生存时间亦与大剂量灌注治疗有密切关系,可以提高预防和延缓肿瘤转移机会,同时还可以达到肿瘤术后不复发和转移目的。
  2.2 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主要是肺内局部扩散12例,肝3例,脑2例,骨髓1例,其他1例,肺癌术后复发时间,6个月内1例(1.19%),12个月内3例(3.57%),1年内复发10例(11.9%),2年内复发30例(35.7%),3年内复发52例(61.9%)。
  2.3 常见并发症:有胸骨后灼热感、肋间痛、背痛、发热、腹部疼痛等。本组大部分病例都有不同症状出现,经对症处理一周内症状消失。还有较重的并发症发生,如异位栓塞,栓塞剂返流肠系膜动脉,引起小肠坏死,返流到肋间动脉,造成肋间皮肤坏死。脊髓动脉损伤,应给予扩张及减轻水肿药物,大多数经过对症处理在1~2周内都可自行缓解。
  3 讨论
  肺癌手术切除后,大剂量抗癌药物介入治疗,是目前最有效预防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最佳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见到肺癌仍为中晚期,早期肺内转移和多个病灶,这都是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根源。肺癌手术切除进行介入治疗,可进一步延长中晚期肺癌的生存期,减少肺内复发和肺以外转移。
  3.1 肺癌术后介入治疗预防复发和转移是关键:肺癌发病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以往常规采用外科切除病灶及相应的肺段和肺叶三大类,无论应用何种治疗方法,即使扩大手术范围,加之周围有潜在转移存在,并不能彻底的根治病灶。另外,术中切除肿瘤被人为挤压和破裂,都可以造成术中转移和扩散。另一点就是手术切除后对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造成低下,也可以导致肺内早期扩散、复发和转移。基于上述原因,在肿瘤术后,相对发生转移高危期,进行预防性动脉介入是完全必要的。支气管动脉大剂量灌注化疗可直接对残留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正常肺组织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双重供血系统,其中20~30%来自支气管动脉,70~80%来自支气管静脉,而肺内恶性肿瘤的主要血供来自支气管动脉,一般认为在95%以上[5]。因此,经导管支气管动脉直接灌注大剂量抗癌药物,增加了药物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文献报道,动脉内给药较静脉全身给药,肺内药物浓度增加2~8倍,疗效提高4~10倍。肿瘤内药物浓度与杀伤肿瘤细胞数成正比。这就是动脉灌注化疗优于全身静脉化疗的主要原因[6]。本组患者行切除术后2~3周以后进行介入治疗,并给予r-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一ⅡLAK细胞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最佳疗效。作者认为:手术切除后要有系统性介入治疗,同时给予免疫药物及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3.2 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早发现,早治疗:本组6例行肺癌切除术后6个月,支气管动脉造影,提示血管有异常改变,考虑肺内复发和转移。经CT薄层扫描检查证实为肿瘤复发和转移。对6例病人行支气管动脉大剂量抗癌药物介入治疗,多数患者肿瘤缩小,3例肿瘤完全消失。间隔时间20~50天,重复3次以后有42例(50%),3年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转移。这就充分说明了肺癌手术切除后采用支气管动脉介入及配合免疫治疗有较好的控制和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6例中除2例死于呼吸衰竭以外,其余都存活,即说明早期发现肺内复发,及早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同时对复发的患者即能达到根治目的,又能提高生存期。
  3.3 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本组生存率较文献报告单纯手术加化疗及免疫治疗者要高,而复发率要低[7]。要想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应改进预防性治疗方法,必须采用动脉及静脉双向介入治疗,才能达到彻底杀灭残留在静脉系统癌细胞,同时又能预防静脉癌细胞转移。另外一点要改进灌注化疗药物方案,减少残存癌细胞耐药性。本组多应用三种抗癌化疗方案,且几种化疗方案应交替使用,以使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就能够完全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Katlicm,Carter D. Prognosticimplicationsofhistology,sizeand locationofprimarytumors. ProgCancerTher,1979;11:143
  [2] 老年中心型肺癌化疗栓塞48例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5):448-449
  [3] 黄福贵。老年人肺癌介入灌注栓塞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3(2):65-67
  [4] 谷铣之.现代肿瘤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68
  [5] 黄福贵.肺癌的介入性栓塞化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2:6
  [6] 李麟苏.临床介入治疗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
  [7] 穆魁津,何冰主编,今日内科,呼吸病分册。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8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肝素锂与肝素钠对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程度。方法:随机采集患者静脉血分装于EDTA-K2,(作标准对照组),肝素锂,肝素钠三种真空采血管中,进行WBC,PLT计数。结果:肝素锂抗凝剂在60分钟内计数WBC,PLT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肝素钠抗凝剂在同等条件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5 讨论  通过对肝素钠、肝素锂、EDTA-K23种抗凝剂反复对比试验,试验数据表明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镜检法与干化学法检测尿液RBC的差异性。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收集200份尿液标本,同时用显微镜法和干化学法进行RBC检测。结果: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差别较大,而阴性符合率两种方法比较接近。结论:干化学法可以提高RBC检测的灵敏度,对尿液RBC被破坏的样本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而镜检可以鉴别RBC的形态,对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壶腹周围癌患者的病理性胆肠内瘘的诊断。方法:对9例老年因壶腹周围癌所引发的病理性胆肠内瘘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4例胰头癌患者,4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及1例胆总管下段癌。患者均具有以下特点:①上述病例均为高龄,入院前均有长期反复的右上腹隐痛为主要特点。②上述病例入院时主要有进行性消瘦、营养不良及有长期反复的胆囊炎病史,一过性黄疸病史。③影像学诊断提示:肝内外胆管扩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出血型异位妊娠术中配合自体血回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位出血型异位妊娠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及效果评估;结果:63位出血型异位妊娠患者出血量分别为600ml~3700ml不等,回输血量为400ml~2800ml不等,无输血反应发生且痊愈出院;结论:自体血回输是出血型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输血治疗的有效手段,具有安全、可靠、快捷等优点。  【关键词】
期刊
【关键词】解毒化瘀汤;胆系感染;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21-01    近几年来,我们在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研究中,选择符合中医温病辩证,西医诊断急性胆系感染之发热患者88例,分析采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化瘀通腑中药进行治疗,重点观察了体温、皮温、温差,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期刊
中风病即脑血管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的阴闭证虽较少见,但致死率、致残率更高,且临床主要采用西医疗法,疗效不确切。为此,我们根据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及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对中风病阴闭证辩证应用救急稀涎散加涤痰还魂合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及《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周口市腹泻病中志贺氏菌菌群分布、发病规律及耐药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采集2009年医院报告为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分离培养,对不同职业人群志贺菌患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共采集粪便标本894份,阳性率3.58%。农民和商业人员检出率最高,B群为优势菌株,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啶、四环素、链霉素、奈啶酸药耐药率达88.6%以上,福氏
期刊
【关键词】东莨菪碱;有机磷中毒;阿托品;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35-01    自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在有机磷农药中毒传统治疗基础上,应用东莨菪碱,共抢救30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16~55岁。中毒后就诊时间10分钟至3小时。中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观察助力主动正骨法治疗旋转式错位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旋转式错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助力主动正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牵引术治疗.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助力主动正骨法治疗旋转式错位颈椎病优于传统的颈椎牵引术,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助力主动正骨法;颈椎牵引术旋转式错位颈椎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流感流行病学、病态趋势与治疗。方法:2009年10月15日至2009年11月25日通过诊治456例新型流感,进行局限性分析。结果:发病与年龄组有很大关系,病情轻重与机体状态,治疗合理性和入侵病毒的毒力,有无伴发病和病发症有关。  【关键词】新型流感;流行病学;病势与结绝  【中图分类号】R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35-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