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莲花之性 传君子之道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q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铺垫“先行知识”,理解花之隐喻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花?(出示菊花图)
  生:(齐)菊花。
  师:喜欢菊花的同学请举一下手!
  (生自由举手)
  师:说到菊花,必须得说到一个人,谁?(出示陶渊明画像)
  生:(齐)陶渊明。
  师: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爱菊爱到了骨子里。不信?有诗为证。请看,在《九日闲居》其二中,他这样写道——(出示。指名朗读。)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晋]陶渊明《九日闲居》其二
  饮酒,能驱除各种烦恼;食菊,能延缓生命衰老。
  师:在陶渊明看来,饮酒,能驱除各种烦恼;食菊,能延缓生命衰老。饮酒,是不是真的就能驱除各种烦恼,很难说。李白不是写过这样的诗吗?抽刀断水——
  生:水更流。
  师:举杯消愁——
  生:愁更愁。
  (品读:“酒”在陶诗中出现得非常多,世人想起陶渊明,只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却忽略了他曾日日饮酒消愁。事实上,在归园田居的日子里,他也有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无奈与不甘。)
  师:但是,食菊能延缓生命衰老,倒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当然,陶渊明爱菊,还有更深的原因。我们继续看,在《和郭主簿诗》其二中,他这样写道——(出示。指名朗读。)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其二
  凛冽的秋霜,令百花凋零,但是——山林中,盛开的菊花傲然夺目。
  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但是——山岩上,苍翠的青松巍然挺立。
  师:是啊!你们看,凛冽的秋霜,令百花凋零,但是——
  生:(齐)山林中,盛开的菊花傲然
  夺目。
  师: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但是——
  生:(齐)山岩上,苍翠的青松巍然
  挺立。
  师:看得出,陶渊明爱菊,更爱的是菊不怕风霜、不惧严寒的品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诗句)
  (品读:菊有“傲霜”之意。)
  师:其实,陶渊明爱菊,还有更独特的原因。我们继续看,在《饮酒》其五中,他这样写道——(出示。指名朗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
  其五
  东篱下,采撷我的菊花;悠然间,南山在我眼前。
  师:有点悠然的味道了,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师:他把自己放进去了,悠然之意,溢于言表。一起来——
  (生齐读)
  师:陶渊明在干吗呢?你们看,东篱下——
  生:(齐)采撷我的菊花。
  师:悠然间——
  生:(齐)南山在我眼前。
  师:这是多么自在、多么逍遥的生活啊!但是你们要知道,这是在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官职后的生活。当那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陶渊明呢,却过着这样的生活——(指名朗读诗句)
  师:当那么多人为了荣华富贵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陶渊明呢,却依然过着这样的生活——(指名朗读诗句)
  (品读:这首诗的题目是《饮酒》,微醺的诗人在东篱下采撷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人悠然闲逸,山静穆高远。这种人与自然相望相契的感覺正是“以物观物”“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诗人在这样的情境里获得静穆淡远的暂时安顿,此中真意,欲辨忘言。)
  师:是啊,离开官场,离开名利场,离开尔虞我诈,离开勾心斗角,回归自然,回归田园,这才是陶渊明想要的生活。于是,从陶渊明之后,菊花就不仅仅只是菊花,菊花有了一种象征——(出示:菊花—隐逸)
  生:(齐)隐逸。
  师:把“隐逸”这个词记下来。
  (生做笔记)
  师:隐居田园,自由安逸,就像东篱下的菊花一样。
  (品读:学习陶渊明写菊花的三句诗。诗中“菊花”的意义由浅入深,从现实食用之物到坚韧品性的代表,再到物我合一的隐逸文化特指。)
  师:(出示牡丹图)这是什么花?
  生:(齐)牡丹。
  师:喜欢牡丹的请举手。
  (约三分之一举手)
  师:要是生活在唐朝,你们对牡丹就不是这个态度了。不信,我们一起看——(出示)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师:这是大诗人刘禹锡为牡丹写下的诗,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
  师:这个“动”是什么“动”?
  生:惊动。
  生:轰动。
  生:震动。
  师:来,把这份感情读出来——
  (生齐读)
  (品读:为关键的字组词不失为帮助理解的好办法。毕竟文言词汇以单音节居多,联系前后语义组词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师:难怪,诗人白居易在《牡丹芳》一诗中会这样写道——(出示。指名朗读。)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白居易《牡丹芳》
  师:我想,你们的眼睛都会聚焦到一个字眼儿上,哪个字?
  生:狂。
  师:男女老少,为谁而狂?
  生:(齐)牡丹。
  师:大街小巷,为谁而狂?
  生:(齐)牡丹。
  师:花开花落,为谁而狂?
  生:(齐)牡丹。
  师: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所以,诗人徐凝在《牡丹》一诗中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指名朗读。)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唐]徐凝《牡丹》
  师:谁不爱牡丹?谁不爱牡丹?谁不爱牡丹?好像不爱牡丹,你就是个另类,你就会跟全唐朝人格格不入。正因为有那么多人为牡丹痴,为牡丹疯,为牡丹狂,于是,就有人——(出示。指名朗读。)
  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唐]李肇《唐国史补》
  种牡丹,挣大钱。一株牡丹,价格竟然高达数万钱。
  师:请你告诉大家,一株牡丹,价格多少?
  生:价格是数万钱。
  师:你们看,牡丹不光是国色天香,牡丹还成了摇钱树,成了聚宝盆啊!(出示:牡丹—富贵)所以,从唐朝开始,牡丹也有了某种象征,象征什么?
  生:(齐)富贵。
  师:请把“富贵”这个词记下来。
  (生做笔记)
  (品读:牡丹属于盛唐。那种繁花锦簇、雍容华贵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在这个环节中,执教者用四句诗带领学生理解了牡丹之于富贵的隐喻。)
  师:(出示莲花图)这是什么花?
  生:(齐)莲花。
  师:莲花就是荷花。喜欢莲花的请举一下手。
  (生自由举手表态)
  师: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但是,也有人却独爱莲花,谁——(出示周敦颐像)
  生:(齐)周敦颐。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周敦颐的简介。(出示)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师: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周敦颐是哪里人?
  生:湖南人。
  师:第二,周敦颐开创了什么学派?
  生:宋明理学。
  师:你们可能没听说过“宋明理学”吧?不要紧。你们应该听说过这两个人,孔子,知道吧?
  生:(齐)知道。
  师:孟子,知道吧?
  生:(齐)知道。
  师:2000多年前,孔子和孟子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学派——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看重仁义道德,看重君子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是,儒家学派后来慢慢衰落了,看重仁义道德、看重君子美德的人越来越少了。到了北宋的时候,出了一个人,谁——
  生:(齐)周敦颐。
  师:是的,周敦颐。周敦颐开创了宋明理学,复兴了儒家文化。慢慢地,仁义道德、君子美德,又一次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核心、最持久的价值观。你们说,周敦颐厉不厉害?
  生:厉害。
  师:好,我们来看第三个重要信息。周敦颐做过官,老百姓是怎么评价的?
  生: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师:千万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八个字,可以说,字字千金啊!我们一起说——
  生:(齐)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师: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样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为什么要写《爱莲说》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爱莲说》。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爱莲说》原文,生自由朗读。)
  (品读:课至此时,方出现作者介绍,引出《爱莲说》。
  回顾开课之初的教学内容,執教者用大力气带学生拓展学习了关于菊花和牡丹的诗句并了解花之隐喻,这自然不是“闲话”或者“随笔”,而是为后文精心准备的“先行知识”或“背景知识”,了解这些之后,再进入课文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加涅在谈到教学设计时认为“教学包含一套外在于学生的、设计用于支持学习内部过程的事件”。在王老师的这一课里,此处的铺垫拓展当然属于精心设计的“教学事件”,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若从教学艺术上看,它类似写作中的“伏笔”。)
  二、找出主要信息:领悟“烘云托月”之妙
  师:读完课文的同学,请你用单横线画出所有写菊花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所有写牡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所有写莲花的句子。
  (生默读,画出相关句子。)
  师:好!通读全文后我们知道,《爱莲说》其实写了三种花。第一种花是——(出示菊花图)
  生:菊花。
  师:请把所有写菊花的句子找出来——(指名朗读写菊花的句子,相机出示。)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第一句,我们能理解。第二句,读了陶渊明写的那些诗,应该也没有问题。第三句,讲什么?
  生: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师:哪个字的意思是“很少”的意思?
  生:“鲜”字。
  师:“鲜”的读音是第三声。陶渊明之后,爱菊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没有怎么听说了。
  (品读:“鲜”是学习难点,这里的读音与意义学生都不常见,需要特别强调。)
  师:好像不是。不信,我们现场做一个调查,台下听课的老师,喜爱菊花的请举一下手!
  (很多老师举手)
  师:你们看,菊之爱,陶后大有人在啊!所以,这话写得好像不符合事实啊!你们怎么看?
  (品读:借用“鲜有闻”与现场仍有许多老师爱菊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笔下菊之所指。)
  生:像陶渊明这么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师:你强调了喜爱的程度,有点道理。
  生:陶渊明爱菊,爱的是菊花的品格。   师:你的意思是,一般人爱菊,爱的是菊的外形。
  生:像陶渊明那样爱菊爱到骨子里的人,很少很少。
  师:那么,怎么才算是爱到骨子里呢?还记得菊花的象征吗?
  生:隐逸。
  师:隐居田园,自由安逸,就像东篱下的菊花一样。这才算是爱到了骨子里。所以,这里的“菊之爱”,其实就是什么之爱?
  生:隐逸之爱。
  师:(出示:隐逸之爱,陶后鲜有闻。生齐读。)是的,陶渊明淡泊名利,隐逸田园,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陶渊明之后,真正的隐士就很少听说了。作者真正感叹的,不是菊之爱,而是“隐逸之爱”。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品读:简短的三句话凝练了“何人爱菊”“菊象征什么”“世人对菊的态度”三层意思。因为上一板块已经对陶渊明与菊花做了足够的铺垫,此时的学习变得水到渠成。)
  师:好!文章还写了第二种花,什么花?
  生:牡丹。
  师:谁来读一读写牡丹的句子?(指名朗读写牡丹的所有句子,相机出示。)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生齐读)
  师:理解了“菊之爱”,我想,理解“牡丹之爱”也应该没有问题了。“牡丹之爱”,其实就是什么之爱?
  生:富貴之爱。
  师:(出示:富贵之爱,宜乎众矣。生齐读。)是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都是为了——
  生:富贵。
  师:当然,爱富贵没有什么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关键是要爱得有道。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品读:与“菊花”的学习模式完全相同。)
  师:好!我们来看文章写的第三种花,什么花?
  生:莲花。
  师:请把所有写莲花的句子找出来——(指名朗读所有写莲花的句子)写莲花的句子特别多,我们筛选一下,也就是三句话——(出示)
  予独爱莲。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理解了“菊之爱”,理解了“牡丹之爱”,我想,“莲之爱”的理解也应该没有问题了。“莲之爱”就是什么之爱?
  生:君子之爱。
  师:我们一起读——(出示:君子之爱,同予者何人?生齐读。)
  (品读:对莲花的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执教者并没有迅速把教学重心放在细节上,而是同样筛选出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设计看,此处三种花的教学形成一组“排比”,这种教学修辞的使用不是出自教学艺术化的纯粹追求,而是促进学生认知的需要。当学生默会了一种学习模式,在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就会很快领会分析问题的关键,并运用之前的认知储备去处理它。)
  师:我们知道,《爱莲说》真正要写的只有一种花——
  生:莲花。
  师:所以,莲花写得最详细,也最传神。既然真正要写的只是莲花,那为什么还要写菊花?还要写牡丹呢?
  生:这是在对比。
  生:为了更加衬托莲花。
  生:我觉得这是反衬,反衬周敦颐爱莲花。
  师:是的,这是对比,这是衬托,这是反衬,也可以叫作“烘云托月”。(板书:烘云托月)请把这个词记下来。
  (生做笔记)
  (品读:《爱莲说》全文仅有116个字,但章法分明,笔意超越。文章通篇使用的“衬托”手法向来为人称道。有学者认为,文中的“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把菊花之隐逸、牡丹之富贵与莲花之高洁相对比,更能突出“爱莲”之
  主题。
  在这一板块,王老师带领学生分别找出描写三种花的句子,然后将它们分析比较,使学生对全文结构形成整体把握,理解“烘云托月”写法之妙。)
  三、理解莲与君子的联系,体会“借物喻人”之意
  师:写菊花,写牡丹,费了这么大的劲儿,只是为了烘托谁?
  生:莲花。
  师:那么,周敦颐笔下的莲花,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怎样的品性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周敦颐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他笔下的莲花又有哪些品性?想清楚了,就请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板书:莲花品性)
  (生默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一。)
  师:通过思考和练习,我想,我们一定已经明白,周敦颐是从七个方面来写莲花品性的。我请一位同学来分享自己的思考。(出示课堂练习一)
   莲的颜色
其他文献
摘要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很难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网络课程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等特点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契机。以学生个体差异为依据,探讨高校“信息技术基础”公共课网络课程平台的设置。  关键词 网络课程平台;信息技术基础;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153-02    1 前言    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从创始到现在培养
语文课又怎么啦!  毋庸讳言,课改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不少。学生的知识面宽了,思想更活跃了,言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也有所增强。但是,花样多了,基础弱了,冠以各种名目的考试多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了。有的课,教师过度解读文本,一会儿发现某段某个词语和另一段某个词语遥相呼应,一会儿又找出某段某一句话和另一段某句话有什么内在联系。于是,在黑板上左圈右画,箭头所指,上下勾连,真好像课文中隐藏着好多不为
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幸”:出生时有个好母亲,上学时有个好老师,工作时有个好领导。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骆志菊老师,是我最大的幸运。她对语文的热爱、对教育科研的求实,她的热忱,她的敬业,她的严谨,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我,她的“亲力而为、踏实而为、率先而为、共同而为”的“四为”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是她,以母亲的胸怀,以导师的严格,引领我走上了语文教学的专业之路。  指引方向 展翅欲飞  “我是一
摘 要 对基于SOA思想的Web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以“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为设计案例,设计一个基于SOA的应用软件系统,讨论Web服务模型中的概念层、逻辑层和物理层的具体内容,分析Web服务架构的优点以及还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并运用JSP的Web服务技术在系统原型上实现这种架构,为正在建设中的校园网管理系统的集成提供一个可参考方案。  关键词 SOA;Web服务;管理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34
摘要 通过与传统的Web应用程序的比较,深入地阐述Adobe AIR的优点,并详细介绍实现Adobe AIR应用的Flex Builder 3在改善、增强用户体验方面的技术支持及程序开发步骤与部署过程。  关键词 Adobe AIR;富互联网应用程序;Web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0-0106-02    目前,Web程序后台开发技
教学内容:  1.《家是什么》(滬教版三下)  2.周国平散文《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警察、富翁和热拉尔对“家”的理解,能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中,“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设置语境,导入新课  (出示四张图片,分别是妈妈怀抱婴儿、大人牵着孩子的手、雪地中亮灯的小
课前导入  师:荆州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同学们,你们好!看一看电子屏幕上我的信息,想一想我刚才的问好方式,有谁能学着我的方式来跟我打个招呼吗?  生: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焦老师,您好!  师:你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学  生!聪明的学生会倾听!  师:你们的语文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尹老师,是不是?  生:(齐)是!  师:尹老师的学生一定是爱学的学生,因为尹老师的名字就叫尹爱学。到底爱不爱学,还要看你们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已经经历了几次改革。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插图也紧跟读图时代的需要,进行着调整和变动。2016年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又一次革新,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插图内容都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存在着很大差异。  低年级学生,从学前的绘本故事阅读过渡到小学的文字阅读,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课文插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媒介。一年级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要优于对抽象事物的认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的语文探索之路  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我从教20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流派,到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开发,从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到蒋军晶的“群文阅读”,各种教学流派、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使我们在盲目模仿中迷失了自我。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是叶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教学经验,如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下,我就谈谈自
一、基于阅读的童话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运用拟人化等手法,以故事的形式向儿童传递真诚、温暖、关爱、感恩等美好的情感。童话,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而深邃的影响,对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统编本教材十分重视童话的阅读,在不同的学段都有童话课文的编排,特别是中低年级,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