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春教育,让每一个儿童生命自由舒展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江中心小学以“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为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如春教育”文化,追求发展儿童个性的多元化教育,围绕“植根的环境文化、滋养的管理文化、生机的课程文化、生长的教学文化、多彩的评价文化”开展研究,精心打造“如春教育”,让儿童的生命自由舒展。
  关键词:如春教育;学校文化;多元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16-04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学校内涵发展,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学校文化建构的最终目的是积淀学校文化,促进学生发展。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以最适宜的“气候”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学校文化必须与教育有机融合,必须以教育的本真——人的发展为本。春江中心小学成立于2009年8月,是一所刚满三周岁的新生儿,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春江小学。作为一所新校,如何用文化引领学校未来?学校倡导“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的办学理念,“天天向上”的校训,崇尚“我在,春在,阳光在”的教育哲学,积极构建“如春教育”文化。下面主要谈我们对如春教育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一、“如春教育”的构建缘起
  古语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不制造草木,而草木到春自生。春,尊重草木自然生长的规律,只提供必需的地温、气温、水分和阳光,促进草木以自己的方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春教育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基于学校发展。一般来说,学校文化是随着学校建立和发展逐步积淀并形成的、全体师生认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学校精神和物质形态,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好的学校文化会使师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点恰是新建学校所急需的。春江中心小学是新北区政府、春江镇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新建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学校寄予了厚望,我校已挂牌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春江小学。那么春江小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而解决这一课题的前提是确立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确立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只有做好这个顶层设计,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才会清晰。春江小学该确立怎样的办学理念呢?要确立自己的教育哲学,首先应考虑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多次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反复论证。整合多方观点,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像春天,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
  2.基于地域文化。春江小学,这个名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理想的教育画面。如何解读春的内涵?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解读:春,是个美好的字眼,有着丰富而积极的意义。“春”象征着生命、活力、温暖、希望、阳光……长江这条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春江,富有诗意、内涵丰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象征着我们教育的一种追求;“春江花月夜“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春是一种品质,一种包容,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唤醒万物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风拂面,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不正是一种教育艺术吗?这不正是我们春小人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吗?“如春教育,让儿童的生命自由舒展!”自然贴切。
  3.基于教育的本质追求。现代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的价值取向。我校学生淳朴可爱,能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但由于地处农村,拆迁安置的农民子女较多,学习氛围、家长的教育意识等较为薄弱。有一部分孩子在原校就读时,得到的锻炼机会比较少,文明礼仪、自我发展、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历史等缺乏足够的认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发展潜力大,有追求主动发展、吃苦耐劳的精神。但由于教师来自不同学校,原有的教学理念、学校文化不同,面对全新的学校,需通过有效的研究变革来促进新的群体、新的理念、新的方式的有机融通,让他们对现有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经过细致的调查和思考,我校决定以“如春教育文化”建设为切入口,展开我们的教育研究,追寻我们的教育理想。
  二、“如春教育”的内涵解读
  提到学校文化建设,大家总认为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管理制度、校园环境、校风学风等,新建学校有何校园文化?其实不然,新建学校的文化建设恰恰是学校快速发展成长的突破口。学校文化不是被动简单的自然生成,而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建设中有意识地主动创生的。什么是“如春教育”?“如春教育”有哪些特质?
  1.如春教育予人温暖,追求主体性教育。人们常说,教育是“以爱育爱”的事业。把教育的爱与春天联系起来,赋予教育之爱形象而具体的诠释:春天,大爱无私,给万物以恩惠。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阳光般的温暖,雨水般的滋润,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是学生的内在觉醒。如春教育是无私的教育,教师的爱如阳光般普照万物,无所苛求,只盼学生生命力的勃发和成长。春天,大爱无疆。春光普照大地,春于草木一视同仁,这就决定着如春教育应该是追求公平的教育。追求教育公平是我们办好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春天,大爱无痕。春雨润物无声,如春教育应该是润泽的教育,是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宽容学生成长过程中不足的教育。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如春教育充满生机,追求个性教育。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生长过程,只需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教育不是工业,而应是农业,我们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春天是美的,在于百花斗艳,多姿多彩。如春教育是多彩的教育,是鼓励个性发展的教育。“如春教育”让青草长成青草,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进而成为实际意义的栋梁。如春教育,应提供多样性课程供学生选择,应建立多种社团满足学生的个性爱好,应尽可能开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应该在课堂中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如春教育孕育生机,追求发展性教育。春天孕育万物,孕育生命,如春教育应该具有孕育的特征。教育的孕育主要是对精神生命而言的,是指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孕育梦想和希望,让梦想牵引孩子的发展,让梦想为孩子的人生导航。学校应该是少年儿童放飞梦想,自由翱翔的蔚蓝天空。自然教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按照爱默生的观点,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物用,自然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教育应该积极承担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重任。绿色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力的象征,如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怀。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象征。如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并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孩子的一生扎根。
  三、“如春教育”的实践追求
  1.植根的环境文化建设。儿童内在有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环境建设要着力体现人文特征,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开始,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的现代意识,用无声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灵魂,促使他们成为纯洁高尚的人。我们春小有着丰富的区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随着拆迁将逐步消失。如何为孩子的一生扎根?家乡是孩子生命成长萌芽的土壤,结合“如春教育”理念,我校确立了“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学校环境文化设计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为主,设计了一园、一馆、一廊、一墙、一室、一吧、一村。校门口的中国地图和校标相呼应,寓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中华美德园的地砖上以图文并茂的成语故事激励孩子勤奋学习,精忠报国……以春江非遗为线索,设计以“春江风貌、人文春江、儿时玩趣、春江人家、人生礼俗、传统艺术、长江风情、春江故事”等为主题的非遗馆,以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呈现“女子双龙”、“唱春”、“蛋雕”等非遗项目。传承“非遗文化”,让孩子们对春江的过去、现在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引导孩子们畅想春江美好的未来。“地球村”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孩子为目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植下地球人的责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奠基,同时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让每一个孩子破译自己的基因密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做有根的中国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墙面文化,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丰厚的土壤,真正做到如春教育润物无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春小走出去的孩子都将烙上具有春江特质的印痕。
  2.滋养的管理文化建设。如春教育是一种滋养“根”的教育,根深才能叶茂。新学校一旦确立起纯正的、超凡脱俗的高品质管理文化,必定给学校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管理制度将不再成为师生的精神束缚,而将变成激励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学校文化。新建学校没有老学校的一些老规矩的羁绊,更容易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出全新的蓝图。当然,这需要学校领导层能高屋建瓴,具有开阔的眼界,能理性定位,敢创新超越。我校开办之初,有35名教职工,分别来自6所不同的中小学,新分配教师的平均年龄29岁,每位教职工身上都烙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烙印,可以说在学校成立之初开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新学校的发展,必须尽快形成新的文化认同,使学校文化成为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习惯的强大教育力量,最终形成学校的凝聚力,促进学校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如春管理是一种道德的管理,文化的管理。我们倡导“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价值认同。作为新校,我们首推“值周校长制”,下移管理重心,让每一位师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参与学校管理,让每一个人感到自己很重要。针对行政少的现状,实施“岗位体验制”,鼓励骨干教师申请岗位体验,为脱颖而出的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和空间,让有追求、有理想的教师寻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施展才华,体现教育价值。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创新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量身定制三年发展规划,并组织骨干进行论证,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实施符合教师需求的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每月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活动,每月月底评选“月度人物”,对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广为宣传,对具有辐射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奖励,并以“优秀教师工作法”命名授奖,让每一个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3.生机的课程文化建设。课程是承载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课程建设可以说是春江小学办学的一大文化特色。“如春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多元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围绕办学理念,我们首先从课程设置、结构、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思考和安排。各学科从课程实施、教材编写、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研究、课程文化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如我们的语文教学创造性地将经典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四大名著”、儿童文学经典为内容,科学制定各年段阅读书目,开辟课外阅读课,使课外阅读课程化、系列化、主题化。其次,我校自主开发了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为核心思想的校本课程,从经典阅读、民族艺术、春江非遗、阳光体育、学科创新五大领域开发特色课程,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课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课程内容,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春江非遗以“学习常州方言、欢庆传统节日、传承春江民情风俗、弘扬春江民间文艺”四条线索展开。三年级学打连响,四年级学“唱春”,五年级学捏泥人、舞龙舞狮,六年级学“唱凤凰”、荡湖船等,非遗项目得以有效传承;三是设立“植根文化节”,将“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与“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有机融合,长线规划,形成系列。还借助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开设“葫芦丝”、“书法”、“绘画”、“刻纸”、“篮球”等众多选修课程。每逢周五走读,刻纸室里雕镂玲珑,音乐室内琴韵悠扬,书法室里翰墨飘香,运动场上更是激情飞扬……孩子们在多元化的“植根”课程中发展个性、提高技能、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   4.生长的教学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应该基于儿童生活,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从自我经验出发,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进而理解学科本质,同时达到儿童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如春课堂是自由舒展、充满温暖、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教育。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境,营造每个人都乐于表达自己见解和观点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和思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平等地参与课堂实践体验,在活动中生成智慧,体验情感。其次,教师需要敞开胸怀,用更开放、动态、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运用智慧,激发学生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打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学生群体之间互相认同、互相欣赏、互相感染,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的自豪感和愉悦感更为持久。再次,教师应相信人都具有未开发的潜能,学生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便能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有待开发的潜能,应耐心倾听孩子独特的个性见解,在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注终身发展,给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能力和品质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我们关注儿童的生活,追求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努力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实践:尝试单元主题教学研究,分别开展课内阅读课外拓展、经典名著进课堂、读一篇带多篇、学一组带一类等教学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均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发展;尝试课堂组织管理变革,推进小组学习,开展交往互动教学实践,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5.多彩的评价文化建设。我们本着“关注、发现、赏识、激励”的宗旨,构建了“植根银行”学生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涵盖学生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质、学科基础、健康体魄、高雅艺术等方面,每周发放小喜报,每月评选校级“五星级银行家”,并在电子屏上公示,宣传鼓励,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欣赏孩子,激励孩子。我们实施“十、百、千”工程,每学年评选感动春小“十佳如春教师”、“十佳阳光学生”;每月评选一百名校园之星,如“文明礼仪星”“爱心天使星”“数学智多星”“阅读写作星”“快乐英语星”“自强不息星”等。每学期评选一千名“百花奖”,品德优秀的授予“向阳花奖”,体育优秀的授予“金梅花奖”,具有艺术特长的会被授予“百合花奖”等。同时启动“春小吉尼斯”,让每个孩子有展示“绝活”的舞台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哲人说,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我们春小人将继续努力追求,以“如春教育,让儿童的生命自由舒展”为座右铭,坚定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其他文献
中年级孩子的作文要依托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由写话到作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往往被称为“四不像”,它没有系统的训练内容,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更没有统一的教学范式。有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摸爬滚打,要求高了,有“揠苗助长”的嫌疑;要求低了,难免被冠以不负责任的“罪名”,真是左右为难啊!然而,我们依然迎难而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认真实践着、反思着、总结着。  一、天天写,写出生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教师访谈、搜集教案、参加集体备课、听课、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发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犹如一位沉睡的“巨人”。抽象的定义、多元的价值观、功利的教育观以及偏低的教师内在伦理素质等都是导致“巨人”沉睡的原因。教师内在伦理素质是唤醒沉睡“巨人”的重要前提,优秀教师具有较高的内在伦理素质。加强培训、重视实践、善于反思是提高教师内在伦理素质不容忽视的
内容摘要:实践教学是实践者共同完成并服务于实践者培育的教育过程。推进实践者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中的落地深耕,是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新方向。它意味着我们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中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一是要明确实践者、实践的本质内涵,廓清实践教学理论蕴含;二是围绕培养真正的实践者重设实践教学理念;三是以实践者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四是以实践需求为依据,构建实践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  关键词:实
廖乃雄先生在《论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而音乐审美则应以乐为本;这“乐”既是快乐,也是音乐。从人出发、从音乐出发,使学生能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去学习和掌握音乐。[1]  在大量调查研究中发现,儿童喜爱音乐的程度大于喜爱音乐课。音乐教育要想被儿童所认同和悦纳,就必须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构筑属于儿童自己的音乐,因此我们提出音乐教学的新主张:“童心音乐”。
一个18岁的青年,虽已成年,却往往因涉世未深而显得青涩单纯。创建于1994年的江阴市花园实小就是一个18岁的青年,但是,当我们走近他、了解他,却发现他有着“同龄人”不一样的丰润身姿、深刻思想和成熟个性。这所年轻的学校,不仅教育质量上乘,而且办学特色鲜明而多元:科技、艺术、体育、英语、数学……学校的特色项目多点开花,各展风采,让学校真正成为了一座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花园,成为了一所孩子自由徜徉、快乐
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而教学主线的建构是收放自如的策略之一。主线教学中只要把握好自主学习与主线建构之间的平衡,文本核心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平衡,就既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见仁见智,自主学习,又可以适度收拢,不放纵茫然无绪的自由,让学生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实实在在地行走,让“主体”借助“主线”扎扎实实地前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线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博客吸收的是博客RSS、TrackBack等核心,显著特点是零技术、个性化、协作性、交互性,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现代教育交流平台。本文从教育博客的应用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它是如何改变着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如何孕育并催生出新的教研文化,如何成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利器。  关键词:教育博客;网络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 
【名师档案】  张齐华,男,江苏海门人,1997年参加工作,2004年调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工作,现任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曾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教学观摩大赛荣获一等奖。《人民教育》、《小学教学》先后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给予专题报道,2007年《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其数学课堂系列教学艺术。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
实事求是地说,十年前,陆红兵上的《田忌赛马》是很不错的,清晰、准确,语言干净、明快,词语训练到位,“以智取胜”主题的演绎、呈现、彰显自然、鲜明。  不过,也实事求是地说,十年后,陆红兵再上《田忌赛马》更多了一份沉稳和从容,更多了一些灵气和灵气中显现出的一些大气,更多了理性的自觉和深度。他的语文教学像一根线。十年前,这根线把他的语文教学牵向“生动”;而十年后,这根线折向另一个角度,在追求“生动”的同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授课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我国的一些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爱护公物”“请勿随地吐痰”等司空见惯的提示牌,作为国人并未感觉到有什么不妥,而某一天某一外国代表团参观某大学时,对这些提示牌大惑不解:“大学生还要进行这些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品德教育吗?”这一问题的提出猛然惊醒了很多的教育学者。同样也令我这样一位普通的幼教工作者陷入沉思:在大学里张贴这种标语是出于文化氛围建设的需要还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