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音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乃雄先生在《论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而音乐审美则应以乐为本;这“乐”既是快乐,也是音乐。从人出发、从音乐出发,使学生能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去学习和掌握音乐。[1]
  在大量调查研究中发现,儿童喜爱音乐的程度大于喜爱音乐课。音乐教育要想被儿童所认同和悦纳,就必须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构筑属于儿童自己的音乐,因此我们提出音乐教学的新主张:“童心音乐”。我们认为:童心是稚气,是天真无邪;童心是好奇心,是追根究底;童心是多彩梦,是丰富的想象;童心是玩,是大家共享快乐。童心音乐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基于儿童主体体验与创造,实施以儿童为本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期待实现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表达儿童的情感生活,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童心音乐所追求的音乐教育是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播撒音乐的种子,形成基本的音乐修养与品位,我们并不希望每个学生都会成为音乐家,但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永驻的童心并终身享受音乐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一、童心音乐的话语方式应是儿童语言
  拥有童真、童趣是儿童的自然天性。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学生正机械地学习统一编好的教材,在成为流水线式的课堂教学中被操作,在各种标准答案中同化思想。渐渐地,他们失去了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话语方式,成人化、统一化、模式化的话语体系逐渐形成。
  童心音乐的话语方式应该是儿童语言,是浅显易懂、形象直观,给人童话般的想象的语言。柯达伊曾说过:“音乐既不能通过智力的、理性的途径来学习,也不能用类似代数符号的系统或是与儿童无关的文字书写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是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2]因而音乐课堂中的话语方式应该是儿童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表达,是儿童的交流表达方式。
  当你问成人音乐是什么,他们会给出《辞海》中的解释: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成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当你问教师音乐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是一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学科。当我问一、二年级的学生音乐是什么,他们用话语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画面:“音乐就是你弹的琴;音乐是唱歌;音乐是温暖的微风,开心的旋律;是美妙的梦;是堆满音符的海洋;是晴朗开阔的天空;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音乐家的足迹;音乐就是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快乐!”这就是儿童的话语方式,是天真、质朴的;是多角度、创造性的;是发散,富有想象的。在音乐课堂中要将话语权还给儿童,教师要学会倾听儿童话语,即使是有关音乐术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改变成儿童的话语帮助其理解并掌握。儿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富有生命的。他们把树叶画成蓝色,他们可以和山水对话,儿童语言更是色彩斑斓且神奇多变的童话世界。在音乐欣赏课中,一段音乐,你要让几十个孩子有同一种感受,那就是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我们要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让儿童能够将各自内心真实的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二、童心音乐的内容形式应突出创造性活动
  所谓“创造性活动”是指充分挖掘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歌唱、演奏、欣赏、律动等)的创造性因素,通过音乐游戏、即兴创作、创编活动等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的教学活动。儿童是天生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性活动能够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索欲。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欣赏曲《小猫的圆舞曲》,音乐C部分再现了主题音乐,结尾有了变化,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设计了创造性表演活动。让学生听音乐,感受情绪、旋律的变化并想象是谁来到舞会,打乱了小猫的舞步,再用动作表现出来。有学生说是老鼠来了,小猫去捉老鼠了;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猫见了老鼠的表情,用动作和表情配合音乐来表演,于是学生做出的欲扑的表情和动作。有学生说小猫看到了小鱼,虽然这样的想法和舞会的现场有出入,但为了肯定学生的个性感悟,教师说小猫发现了舞场中鱼缸里的鱼,孩子们做出垂涎的表情和动作;还有的说:主人来了,因为小猫偷偷溜出来玩,现在要跟主人回去了,孩子们做出讨好的表情和动作等等。最后听听作曲家是想表现谁来了,请学生边听边表演,当狗叫声出现时,孩子们既新奇又兴奋,他们的动作表演很出色。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表达出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融入音乐中,变成了那只参加舞会的小猫。
  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其实每个人都有音乐创造的潜能。胎教音乐能使母体中的胎儿有所反应,一周岁以内的幼婴儿能关注音乐演唱演奏,三四岁的儿童喜欢自编自舞,还有叫别人唱、跳的强烈欲望。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3]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儿童的音乐爱好、音乐创造的潜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将会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成长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材使用过程中如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满足每个儿童的学习需要,是每位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将机械、枯燥的唱或听改编成游戏、创编活动,或将内容进行主题式重组,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各个领域中的创造性素材,开展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没有答案的对错,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体验、发现、探索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丰富音乐想象力,提升儿童基本的音乐素养。
  三、童心音乐的学习方式应强调主体体验
  “体验”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即亲身参与获得感知、感受、感情的经验。音乐学习中的主体体验是指:音乐审美主体自我的体验,主体不同,体验自然迥异相殊。美国的贝内特·雷默教授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写道: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内在性”。这表明体验的价值来自其自身的、内在的、自给自足的性质。德国的奥尔夫要求音乐与内心交流,并且强调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能够主动地“从自己内心出发”来达到这种交流。因此,只有让儿童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表现、创造音乐,才能获得个性化的音乐审美体验。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歌曲教学《八只小鹅》,其中有两个乐句歌词相同:“它们态度优雅,看来架子很大”,但旋律一句上行,一句下行。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乐句的旋律进行比较,学生发现了乐句中相同的旋律以及上下行的不同,教师继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展开想象唱唱这两个乐句,并结合歌曲用歌声表达出心中看到的画面。
  生1:唱第一句时我看到一群白鹅神气地出发,去游玩,第二句后面感觉它们玩累了回家了。
  生2:前一句我看到鹅慢慢扬起它们的脖子,后一句鹅抖抖翅膀上的羽毛。
  生3:我想到的是小鹅摇摇摆摆地出门,来到小河边,最后跳进小河游泳。
  生4:我也觉得是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出去玩,它们排成两排地跟上,我们可以两小节、两小节加进来唱,最后渐渐走远了。
  生5:你们去玩过滑草吗?我想到一群小鹅爬了三个上坡,来到了山顶,从山顶滑草下来。
  短短两个乐句,每个儿童都有着自己个性的理解,通过音乐我们看到了这么多丰富多彩的画面。儿童的真情实感通过想象、歌唱、动作表演表达出来,音乐成为他们交流的方式,歌声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情感。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色彩,同一个人唱或奏同一首乐曲,每次都会不同,听音乐也是这样,同一人每次的感受也会不一样。因此,再优秀的教师如何对音乐进行说明,也是难以充分表达清楚,而音乐本身是会向人们直接表达出来的。我们要给儿童充足的时间对音乐进行感性的体验,不需要过多的说教,而每个儿童的体验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是“独特”的、“内在性”的,尽管他们的感悟和体会这时是模糊的、笼统的,但一定是真实的、独立的,教师只需适时适当点拨,诱发学生自身的乐感,使学生的音乐体验能顺畅进行即可。
  主体体验,体现了童心音乐教育者以儿童为本的理念,释放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倾听儿童的个性心声,从儿童出发,从音乐出发,使学生能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去学习音乐。
  四、童心音乐的评价方式应鼓励个性表达
  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评价。教师应该抛弃像客观测验那样仅仅限于一个“正解”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正解”有种种的表现方式;“正解”本身的内涵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都是不同的。[4]童心音乐的评价方式应该是表现性的、灵活的、多元直观的,而不应该是统一的“正解”。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展示舞台,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如:班级音乐会、小乐手擂台、创作大比拼、舞动小精灵等等,将此作为音乐课程特有的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呵护学生的音乐想像与个性。
  例如每学期的最后一节音乐课,我都会在所教班级中举办一次“七色光歌唱节”。孩子们会在两周前自由组合,选择喜爱的伙伴共同排练,演唱的歌曲就是本学期所学内容。每到这时,学生们都很兴奋,早早开始准备,商量曲目、讨论演唱形式、表演方式。到了表演时,他们像模像样地自己报幕,有的抱上吉他自弹自唱,有的加上伴舞边跳边唱,还有的用上了竖笛和自制的小乐器。教室成了一个缤纷的大舞台,观众就是演员,也是评委。演出结束后大家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融合,各自都有不同的收获。
  童心音乐的评价方式采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激发个性表达的方式,能够诱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发展儿童的表现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将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发展和提高音乐综合素养创设空间。
  总之,童心音乐是用音乐唤醒童心,让童心亲近音乐,用音乐浸润童心,让童心创造音乐。童心音乐更关注音乐教育的对象:人,它所追求的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北京:2010:3.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1.
  [4]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达明欣,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1959年,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后工业社会最重要和明显的两个特征就是:在经济上,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在职业上,白领工人的数量超过蓝领工人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官僚科层化、国际产业结构新格局的形成、消费结构的变化等,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也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  职业教育是指为学生培养某种“
摘要: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
“刘老师,你的个人专项课题被评为江阴市十佳课题了!”喜讯传来,我分外高兴。一年来,我为课题《提高学生作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倾注了很多心血,这一年来的经历代表了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代表了由不会到会的一次收获,代表了从被迫到主动的一次进步,代表了从无心到有意的一次成长。  有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与课题《提高学生作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结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智者的引领、女儿
摘要: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引领,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以培育务实高效干部队伍为支撑,秉承“人才强校、质量兴校、市场立校、专业建校、和谐办校”的办学指针,践行“惟德惟才,至善至美”的教风和“勤学苦练,知行合一”的学风,创新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  关键词:质量内涵;
上完《蒲公英》这课,批改作业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一项作业内容是用“嘱咐”造句,全班47位同学,竟有一大半同学所造的句子雷同,大致都是“早上上学时,妈妈嘱咐我上课要专心听讲”。  造句是一种微型的练笔,目的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丰富、生动。现在看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说“嘱咐”的意思,让学生知道“嘱咐”表现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然后要求学生造句,显然是很不到位的。对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面对名师们的语文主张。树起的流派大旗。其绽放的灿烂固然值得欣赏。殊不知。其从草根到旗手的蜕变过程更值得我们珍惜。凝视他们在语文之路上的彷徨、寻觅、融通、突破,仿佛观赏一个完整的语文教育研究的范本,其中的借鉴意义尤其令人称道。    继承与发展——风格层面的启示:确定自己的身份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脱胎于外语情景教学。又融洽地整合进“境界说”的民族文化因
新《纲要》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笔者执教《漫游图形王国》,围绕数学中“形”的知识开展数学活动,以游戏情景“漫游图形王国”贯穿始终,幼儿在学一学、说一说、找一找、记一记等形式中参与活动,在舒缓的音乐中
中年级孩子的作文要依托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由写话到作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往往被称为“四不像”,它没有系统的训练内容,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更没有统一的教学范式。有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摸爬滚打,要求高了,有“揠苗助长”的嫌疑;要求低了,难免被冠以不负责任的“罪名”,真是左右为难啊!然而,我们依然迎难而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认真实践着、反思着、总结着。  一、天天写,写出生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教师访谈、搜集教案、参加集体备课、听课、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发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犹如一位沉睡的“巨人”。抽象的定义、多元的价值观、功利的教育观以及偏低的教师内在伦理素质等都是导致“巨人”沉睡的原因。教师内在伦理素质是唤醒沉睡“巨人”的重要前提,优秀教师具有较高的内在伦理素质。加强培训、重视实践、善于反思是提高教师内在伦理素质不容忽视的
内容摘要:实践教学是实践者共同完成并服务于实践者培育的教育过程。推进实践者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中的落地深耕,是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新方向。它意味着我们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中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一是要明确实践者、实践的本质内涵,廓清实践教学理论蕴含;二是围绕培养真正的实践者重设实践教学理念;三是以实践者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四是以实践需求为依据,构建实践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  关键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