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的智慧和温度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2365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了解孔子的情况?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著作《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师:说得比较全面,但是有一点似乎值得斟酌。哪位发现了呢?
  生:“他有著作《论语》”的说法不是很对,因为《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不单单是孔子的。
  师:对,这里有版权的问题。孔子的“名”和“字”似乎很特别,古人的“名”“字”和“号”都是有讲究的。你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多么高雅。可是孔子竟然“名丘字仲尼”,总感觉有点奇怪。
  生:我听说孔子他爸爸有十个孩子,前面九个都是女儿,第十个才是儿子,可是偏偏是个瘸腿的。所以他就到附近的尼丘山的神庙去跪拜,求神灵赐他一个健康的孩子。回到家不久,他妈妈就怀上了孔子。为了表示对神灵的感谢,所以就给孔子取名为“丘”,又因为他是第二个儿子,所以按照“伯、仲、叔、季”的位置给他取字叫做“仲尼”。
  师:看来你对孔子研究比较深入。孔子不仅名和字带有传奇色彩,他的言辞也光照史册,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的语录,聆听这位先贤的智慧之声。请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疏通一下文意,然后我们一起交流。(生读文)
  (PPT)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我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一读。(生读得较快,缺少文言文应该有的韵味)
  师:我们一定见过电视上古人读书的样子,他们的语速会比较慢,而且在适当的地方会把声音延长。你们说一说,如果要断开,这个句子该在哪些地方断呢?
  生:“而”“亦”“朋”“知”。
  师:好的,现在我们就在这些字后面把声音延长,然后把每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音也延长,试着读一读。(生读得有点意思了)
  师:现在,谁来说说这一则的字面意思?
  生: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师:“朋”的意思是?
  生:朋友,关系好的人。
  师:这些人从远方来,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呢?
  生:應该是来向他学习的吧。因为孔子弟子很多,他们都来自四面八方。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所以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朋”他们彼此的关系是?
  生:同学。
  师:他们“自远方来”有没有共同的目标?
  生:有的。他们都想从孔子这里学到学问。
  师:可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些有共同目标的人?
  生:志同道合。
  师:好。再来说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生: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师: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份快乐。(生读)
  师:那下一句中的“知”理解成“知道”好不好?
  生:我觉得不好,别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很正常啊。我又不是大名人,别人凭什么都要知道我?再说,不知道自己就生气,那也不可理喻啊。如果这就叫做有才德,那“才德”也太廉价了吧?
  师:看起来这个“知”字有深意,那你们觉得“别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的“知道”换成一个什么词更准确呢?
  生:换成“理解”。
  师:为什么?
  生:生活里,我们经常会被别人误解,“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事经常在生活里发生。你好心帮别人,别人却不理解你,甚至将好意当做恶意。更有甚者,可能还会诬陷你,栽赃嫁祸。比如生活中遇到老人倒地,你好心帮扶,人家却硬说是你碰到了他,敲诈你赔偿医疗费。而别人不知道实情,不理解你,你就会受委屈。孔子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生气,不恼怒,这就是一个有才德的人。
  师:你的“理解”很接地气。按照你的理解,这“不愠”其实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情怀。一起读一读,感受这种情怀。(生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生: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师:有人说孔子这个老师不合格,一会说要按时温习功课,一会又说志同道合的人来了应该快乐,又说别人不理解你不生气是有才德。说话好像逻辑很混乱,条理不清晰。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这三句话是有关系的。因为“学而时习之”后,一个人的学识会越来越丰富,他的视野等就会越来越宽广,他就会很高兴。这样,他的名声也就会越来越大,知道他的人就越来越多,就会有很多人来和他切磋学问,在这个过程中,他又会增进学识,所以就会很开心,很快乐。但是,因为探究学问,肯定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免不了争论,甚至有可能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个情况下,大家求同存异,共同包容理解,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所以孔子认为这是有才德之人。
  师:也就是说,这三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都是围绕“学问”来说的,而且前后层层相因。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这个人说的话是很严谨的。
  生:但刚才我们不是说“人不知而不愠”是关于生活的吗?
  师:对,好像又有问题哦。
  生:我觉得这才能更加体现孔子的智慧,他的话的意义不局限于一个方面,可以在很多方面都有启示。
  师:这真是一个有智慧又有温度的孔子。
  师:现在,请看屏幕。
  (PPT)学而时习之,说;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
  师:大家比较着读一下,看看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我觉得孔子的原话听得柔软一点,改了就有点硬邦邦的。
  师:你喜欢听哪一种?
  生:孔子的。
  师:對了,这就是孔子的语言魅力,他说得很温柔,说到你心里去了,你还能不听吗?你想拒绝都不好意思。那孔子凭借什么让他的话如此深入人心呢?
  生:应该和他的问句有关,孔子说一句,就问一句,每一个“乎”字又很轻,这就让他前面很严肃的教导变得很温和,很可亲。一半严肃,一半温和。他似乎对他的学生说: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有道理呢?
  师:这真是严慈相融啊。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孔子教人的良苦用心。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孔子的这份情怀,感受孔子言语的魅力。
  (二)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曾子,大家结合注释,说说这个曾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曾子是一个很会反省,很尽心尽职的人,因为他会思考“为人谋而不忠乎”,一个不尽心尽职的人是不会这样想的,一个“乎”字反映出曾子的善于反省,一个“忠”字体现出了曾子的尽心尽职,所以我这样评价曾子!
  师:很好!能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之品质,你能站在曾子的角度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一下吗?(生用情读,为人谋——而不忠乎?停顿到位,语调高低得当,将“忠”字以重音突出,很有抑扬顿挫之味,读得很成功,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他除了尽心尽职外,还是一个十分守信用的人,因为他会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信”字将曾子的诚信品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师:扣住关键词语来分析人物形象,不错,请以曾子身份读出他的诚信。
  (生读得很不错,掌声)
  生:我觉得这个曾子还很善于学习,很勤奋,因为“传不习乎”说明他经常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师:你能把这个勤奋的曾子读出来吗?
  生:能!传不习乎?(将传字上扬,在习字上重读,以轻声乎字收尾,很有滋味)
  师:太好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曾子,因为他一天要进行三次反省!所以我这么认为!
  师:“三”作“三次”解释是否妥当?(生迟疑)“万事不过三”,这个“三”字说明什么?
  生:说明次数很多,已经达到了极限。
  师:对,在古文中,“三”“九”一般是虚指,比如“九五之尊”中的“九”就是说皇帝的位置是最高的。所以这里的“三”作哪个解释更妥?
  生:多次。他说的是每天要把这三个问题在心中多次反省,而不是反省三次。
  师:那你还能找到一个能更有力地说明曾子善于反省的字吗?
  生:(稍停)应该是“日”字,因为它是每天的意思,说明曾子是日日如此。做一件事不难,难在坚持。
  师:很好!一次反省不难,难在坚持,请把整段文字结合你的理解朗读一遍。(生读)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把一句话、一篇文章读好呢?
  生:要注意文章的语气词及标点。
  师:有道理,这是朗读时最直观的感觉,还有其他心得吗?
  生:还要注意扣住关键词句,对人物进行分析,只有从心里理解了人物,才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好。现在我们再一齐读一读曾子的话,再一次感受一下曾子的形象。
其他文献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为达到阅读目标,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技巧及方法。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阅读策略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手段;既是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结果。分析、提炼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合理运用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够有效推进深度阅读,更好地开启学生独立阅读的门径,提升其语文素养。  下面以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散文集《孩子,你慢
[摘 要:经典诵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字魅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陶冶情操。本文主要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展开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为教师提供教学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探究]  经典是经过长期发展继承下来的历史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小学
一、用思维导图展示语言思维活动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深刻地指出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吸收理解现成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李海林先生进一步阐释了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就是文本原本客观存在着的、作为阅读客体的价值;教学价值则是这些文章进入教材后在保留原生价值的同时又增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教材所增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课堂变得更加开放,生成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效果。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智慧应对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即备课或教学设计。生成是教学中发生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所谓“生成”,是指在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流行,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稍显衰微之势,推广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势在必行,那么要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就必须多方发力、营造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氛围,创新方法,改变经典读物的展现方式,引导大众注意力转向经典作品,促进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在保持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推广]  
2011版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阅读古代诗词,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淮安市2017年中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能正确解读诗歌中较浅层次的内涵和意蕴,注重培养学生体味和感悟意识,强调学生诗歌阅读、欣赏素养基础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淮安市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诗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诗歌积累  根据小学
多年来,学生作业大多停留在抄、写、背、读等传统形式上,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语文学科综合性极强,没有抄、写、背,语文基础很难夯实。我想,这应该是多年来语文作业形式单一的弊病难以改变的原因。什么样的作业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基于这些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将作业的形式做了以下尝试。  一、 综合性作业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语文能力
【真题传真】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李愬还军文城,诸将请曰:“始公败于朗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大风甚雪而不止,孤军深入而不惧,然卒以成功,皆众人所不谕也,敢问其故?”曰:“朗山不利,则贼轻我而不为备矣。取吴房,则其众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军
奇妙的汉字、动听的音节、朗朗上口的文章、美丽感人的诗篇……这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无一不让我们心生热爱,从心底涌起文化自信。身为语文教师是幸福的,能够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博雅美丽,并能将它血脉相传,带领学生一同走进中国文化的瑰丽世界,品读古人的情感、智慧,领略先贤的品格与精神。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多,功课繁忙,如何让他们静下身心,认真品读国学典籍,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呢?2018第三届中华之星国
多元化教学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提升教学思维与教学性质的多元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效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实施全面的改变,着重对学生思维发展进行有效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