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美学视域下的美育式音乐教育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哲学的特点和中心是认识论,它抓住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当时哲学家的努力思索才为近现代的哲学观点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现代很多哲学观点的启蒙都来源于此。美学属于哲学的分支,本文将梳理西方近代美学的相关哲学观点,并从中发现美学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方近代美学对于美育式音乐教育实践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同情”效应  反思判断力  美育式音乐教育
  西方近代美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即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本文将选取两大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并进一步展开论述美育式音乐教育。
  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
  1.洛克——唯物转为唯心的开端
  作为近代西方第一个将哲学的主要问题明确地确定为“人类理智的研究”的人,洛克首先以人的认识机制为核心,建立了系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其中有关美学的部分,他提出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关于何为第一性质的问题,其提出第一性质从直观来看就是关于物体客体描述的特质,包括质量、数量、体积等,而第二性质则是我们主观的部分:香、冷、热,当然也包括美丑。这里很直观地告诉我们,有关美的定义通常直接受第一性质的影响,但又不完全由第一性质来决定,很重要的部分来源于主体的经验判断和感受,这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绝对服从,也就是完全强调客观事物中绝对的唯物主义的美开始转向主观的唯心主义。当然,洛克所提观点的最大意义是标志着个人审美自我意识的觉醒。
  2.柏克——美是一种社会性情感
  柏克认为,美的判断不应从个体的生理感受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社会赋予的“情感”中去寻找。他将美定义为“物体中所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特质或某些特质”。在他看来,美需要与人的社会性情感联系起来,如果能让主体产生“爱”或者类似“爱”的情感,那么其就具备了美的特质,这直接将审美的前提定为了心理基础,也就明确了情感是发现美的桥梁。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时,就是在“复制”或“构建”一种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必然带着一定的社会时代特征,并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它很美。这一点休谟也是认同的,他同样肯定了“同情”效应,并指出因为人的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情感感受力,但也一定存在一种普遍的标准,这种普遍兼而有之的判断力往往掌握在少数拥有敏感判断且公正的人手里,至此,美学的大门彻底向人类打开,关于美的判断也真的可以由“人”来做主。
  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学
  1.莱布尼茨——否定经验主义
  莱布尼茨的观点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他认为感性的判断体现了人类理性上的软弱,这可以解释为人类处于理性判断的初级阶段,人的感性感受一定来自理性的根源,就好像先天的基因决定后天的特性。但基因很难被发现,所以经验主义应该被修正,这也反映了人既是理性的承载者又是情感的体现者。
  2.狄德罗——理性与感性纠结的选择
  狄德罗的部分观点不能很好地自圆其说,但也正是因为某些“强行”的解释,才体现了美学关于理性和感性的选择,以及他们艰难的博弈。为了解释美,他提出了“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他认为“美的根源”是一种关系,“美的本质”来源于对关系的感觉,这里明显体现的是个人主观性,但狄德罗坚持美的判断应该是理性的、客观的,并用“见到的美”和“客观的美”加以区分,前者因人而异,后者永恒不变,其最后还是回到了美的普遍性判断的问题,美作为一种理性概念,应该清醒地认识情感。
  3.康德——反思判断力
  康德确定了关于“自在之物”不可知性的判断,在他的哲学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事物人类都要去认识。为了解释人类是如何看待和认识美的,康德提出了一个概念——反思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就是用来判断那些没有理性概念但又必须去理解的事物,例如美,这里的解释和之前关于美的理论非常像,是一种主观判断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必然是人类先天普遍存在,这个过程自由发生且无关概念。这样似乎既不完全否定理性主义,又给了人本主义判断美一个很好的解释。人们不再用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用共通感来判断美的部分理性和感性达到了统一,解释美的崇高就变得自然起来,成为知性以外的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在面对较为难以理解的庞大事物时,会与理性自由配合来分析对象,从而激发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对自己有了更多认识的同时人也变得高尚起来。这就是审美、追求美对人的教化作用,除了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外,也加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本性。
  4.黑格尔——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是西方传统美学的总结者和最佳解释者,他的那句“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可能乍一看不明白其中含义,笔者先不论绝对理念和个人理念的主次地位,但黑格尔认为美确实体现了理念。他将艺术划分在了绝对精神这一环节,所以艺术也可以理解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法,精神表达是其内容,感性生动的表达是其途径,而且通过二者的关系解释出了艺术的发展轨迹,即象征性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以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遵循人类精神的历史,要追求高尚的、有力量的东西,表达一定的精神内容。正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藝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西方近代美学对于美育式音乐教育实践的积极意义
  1.提高美学认识、推动美育式音乐教育的认识深化
  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音乐教学是学生感受美的客观前提,作为美育的有效途径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主导人更应该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美学认识。如果不能掌握音乐教育甚至是美学的理论基础,对美育教育的基本任务不清楚,对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不能实际执行,在教育实践中也将直接导致学校音乐教育方向不明,审美导向弱化。
  作为音乐教育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的美学素养是实现美育的关键,美育的实践与发展也必须建立在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样的音乐教育才拥有美育性质。
  2.更加重视情感因素之于音乐教育
  笔者前篇介绍的各位哲学家的相关美学观点,一直没有绕开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情感。洛克认为美是一种社会性“情感”;狄德罗认为美应该清醒地认识“情感”并安排好这些“情感”;康德则认为美必然是人类先天的一种普遍“情感”,这个过程自由发生且无关概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亦可以涵盖情感的表达。这些哲学观点都不约而同地将美与情感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直接将美定义成一种情感,那么,“情感”亦应成为音乐教育美育部分重点关注的因素。
  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是产生初级审美愉悦的关键。我们可以试着用言语来简单描述一下音乐教育中审美的基本过程,首先是音乐刺激的产生,其次审美主体开始分析理解这种刺激,最后审美主体通过注意、联觉、想象和“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综合运用形成“知觉性思维”,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这基本就完成了审美的初级阶段。可以看出,情感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介、纽带、桥梁,是感受音乐美的关键。从美的角度来说,美可以是直接关乎情感的,最终亦会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所以美育式音乐教育更应注重情感因素。
  3.“精神内核”体现美育式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
  基础音乐课程教育的目标,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全面性,课程应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应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质,并实现创新、实践与个性发展。
  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对于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有着绝对的积极意义,在审美和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因为对精神内核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发现自我、发展个性,个体意识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完成自我实现,进入“自由”的状态。这一切都是因为“美”而实现。
  从上述课程改革要求中可以发现,音乐教育一般有以下几个不能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是综合素质;二是音乐技能的教学和引导;三是实践和创作;四是三观和人文素养,这些就是音乐教育所包含的精神内核。人既不能没有感性的追求,也不能没有理性的探索,不同的艺术题材可能会因为相同的艺术潮流形成表达类似精神的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的背后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共通性,也正是黑格尔关于美的理论中所说的“绝对理念”。
  近代美学开始寻求的是与生活现实、审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道路,这样就明显从抽象思辨转向为人本身,毕竟经验世界依然是人类唯一可知的世界,情感是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因素。笔者认为,上文提到的哲学家都对美有关于情感的解释表示了接受,甚至利用情感或者共通感来解释高尚,黑格尔不光解释了艺术的感性表达,更对精神内核进行了阐述。美对于音乐教育不光是“通感”“移情”,还包含了人文精神的传达,精神自然也就变成了美对于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来说,审美就是利用艺术文本这个中介,以情感为纽带去体验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并感受理解背后的人文精神,在生理、心理、精神层面得到愉悦并升华,这体现了美的“神圣性”以及审美教育无可替代的教化优越性。
  结  语
  本文的切入点并不是就技艺而讲艺术的教育意义,因为就教育本身而言,技术或知识层面的东西可能是大家最熟悉,也最直接能感受到的,这些在艺术上肯定都有所体现,可以对教育产生积极的意义,音乐从作曲上讲可以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而美术则可以是空间感和色彩学。但是就哲学层面而言,分析美是什么,美是如何工作的,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审美,完成好美育式音乐教育。随着解构主义的出现,过去的价值体系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和解释,应该辩证地看待哲学家对于美的阐述,切忌全盘否定。过分的否定将会让世界进入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会让整个社会产生认识危机,怪诞、荒诞绝不是艺术最终的选择,艺术要遵循人类精神,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情感和精神内核才能真正实现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张冠尧,桂裕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5]朱琳.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6]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阐述了目前地方高校基础化学实验Ⅰ(即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一种逐级问题转化讲解法用于基础化学实验Ⅰ的教学过程,并以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基础化学实验Ⅰ中的一个实验项目进行了实例教学。结果表明,逐级问题转化讲解法可使学生迅速掌握实验项目的全貌、过程环节及注意事项,显著降低化学实验的难度。本讲解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GMP仍旧是我国制药企业药品生产的强制性标准,贯穿于药品生产的全过程。GMP课程应该是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许多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高。通过分析GMP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GMP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案,研究基于GMP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基于焦炉内煤在加热和膨胀过程中产生的过大压力是焦炭和钢铁生产者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如果结焦压力过高会给焦炉生产带来许多比较麻烦的问题,如果太轻就会使推焦变得困难,如果太重就会使焦炉壁因为巨大压力而被严重损坏,使其使用寿命并降低。如果适当的结焦压力反而又有利于煤的粘结[1]。解决膨胀压力这一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对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煤炭资源对炼焦行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本文从选用合适教材、重构教学体系、创新授课形式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对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改革实践与应用提供借鉴。
[摘 要]高校通常选择“形态—空间—文化—生态”的建筑教育理念。但面对如今愈发繁杂的城市规划设计,高校风景园林教学设计由于缺少多视角、多学科、多技术为基础的协作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用人要求。针对于此,文章以西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为载体,提出了以景觀都市主义设计思想为基础的风景园林studio教学,以期能通过多学科、多技术等的有机协调,切实解决风景园林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摘 要]普惠金融是能够全方位为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最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是当前开展金融教育的新方式和新目标。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必须要具备充足、扎实的金融知识,构建完善的金融理念,具有良好的金融素养,才能够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更好地融入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中。因此,开展普惠金融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金融意识的首要途径。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普惠金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制约普惠金融教育创新的因素
[摘 要]排箫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世界性的乐器。西安音乐学院作为全亚洲第一所开设排箫专业的高等音乐院校,具有时代意义。在专业设立之后,如何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系,如何使高校排箫专业能够立足长远、不断发展,这是摆在教学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排箫教学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过程进行研究,以期探寻一条适合中国排箫专业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高校 排箫 教学模式 教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育人的痛点和难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实施“党建+学生公寓”三全育人工程。立足学生公寓,实施党总支、学工办、党支部、教研室、共青团、学生会、退役生、周考评、劳动课、利益链等十进公寓措施,构建思想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朋辈育人、军魂育人、网络育人、课程育人、制度育人等十大育人生态链,形成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有效破解了高校学生公寓脏乱差、慵懒散等痛点和难点问题,形成固化的、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案例成果、机制成果和
[摘 要]本文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构建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SPOC课程,并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及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智慧职教 SPOC教学 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 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智慧职教平台
[摘 要]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摄影摄像操作能力,可以活用摄影摄像技巧创作出具备一定艺术美感的作品。为达到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摄影摄像课程产生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摄影摄像课程的热情。文章围绕数字化技术在摄影摄像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相关论述,数字化技术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对摄影摄像课程的开展有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