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来源 :阅读(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言词汇浩如烟海。其实,汉语言不但词汇总量丰富,而且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也是丰富的,很多词语具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当把一个词语放到文章中的时候,它还具有了在这篇文章中独特的意思,这里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如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这是各种花儿的祖先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生存繁殖逐步形成的结果。植物在什么时候开花,往往与外界的温度、湿度、光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珍贵的昙花,它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太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这时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在深夜,往往气温过低,对它的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钟的气温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欣欣然徐徐张开了浅雅的苞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要理解一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当然要结合文章,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但是怎么解答呢?首先找到这个词语在文章中描写的对象,然后想一想这个词语是如何形容这个对象的。按照这个方法,我们来解释“密不可分”就比较容易了——形容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湿度、光照的关系很紧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父亲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父亲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父亲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人只认得钱,托他们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聪明”是一个褒义词,指人天资好,理解记忆能力强。但是用在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含有作者的自责、悔恨,这是一种褒义词贬用的方法。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时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需要我们结合这篇文章的背景。“我”的伯父是鲁迅先生,他生活的年代是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期,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当然要受到敌人的迫害。知道了这些,“碰壁”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春天”原本指现实中的春季,但在这里作者把儿童比喻成了“春天”,是说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因此,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时还需要注意词语是否具有比喻义。
  亲爱的同学们,以上技能你们掌握了吗?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理解关键词语的本义,更要掌握它们在文中的意思,这样可以轻松地理清文章线索,把握人物性格,从而深入了解文章主旨哦。
其他文献
人的交际能力,与其生活阅历、知识素养、个性品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言语智慧,则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课文中人物的言语智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幽默语言愉悦人  《杨氏之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主要写九岁的杨氏之子在用水果招待客人时,客人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听出了客人的言外之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巧妙地回应了对方。一个“聪慧”的男孩形象跃然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活经验  1.口算。1/5+3/5= 6/7-3/7  指名回答后追问: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2.涂色表示“1/4+2/4”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涂色后指名展示和说理。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质疑:为什么1/4的这一块能和2/4的这两块合起来?(1/4和2/4的单位都是相同的一个扇形,单位相同就能相加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洪水狂奔而来,他镇定沉稳,果断决绝,安排村民有秩序地通过窄窄的木桥逃生,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情节一波三折,环境渲染力强,语言简短精当。根據文本特点、阅读提示、课后要求及学生特点,笔者对教学过程提出如下建议:  一、整体感知,梳理人物,把握梗概  第一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