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感的激发与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自然美又是一种美的简单形式,容易为小学生所把握,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憧憬。教材中描写自然界的景与物的课文很多,优化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自然美,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求得发展。
  
  一、欣赏自然景物的形象美,激发直觉美感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受。学生阅读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往往是从景物的外在形象开始,因为形象美显得明确、具体,不仅给人以突出印象,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景物形象美的途径如下:
  1、以熟读为中介,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让他们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为景物形象。一篇课文,只有读熟、读通才能明白其所表达的意思。如《东方之珠》,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毕竟不是周围的环境,但等到读熟以后,迷人的沙滩、繁华的街市这一幅幅似曾相识的景色就会一一展现在眼前,学生自然也就感受到了香港的美丽与繁华。
  2、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幻灯、录像等手段,把景物描写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身临其境地感知景物的形象美。如《西湖》,大家都知道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是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美丽的西子湖,连绵起伏的群山,著名的苏堤、白堤,真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在教学中,可用多媒体显出一系列景色,再配以音乐解释。这样,同学们会对西湖留下更深的印象,真实地感受西湖自然景色的美。
  3、重视口语描述。教师可作示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对与课文描写同类的景物进行描述,通过这样应用性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景物形象,强化审美愉快。
  
  二、体验课文的意境美,促使美感深化
  
  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描写,必定表现某种境界与情调,这也就是意境。教学中启发学生由感知自然物的形象进入到感受它的意境美,有利于学生阅读层次的提高,也有利于他们美感的深化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启发学生体验课文意境、深化美感的基本手段是激发联想与想象。
  1、努力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诱发学生的不随意联想与想象。如《月光曲》中关于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这一段描写,语言优美、抒情性强,教学时配以钢琴曲《月光曲》,令学生听曲遐想、自由联想,有利于对这段文字所表现的意境美的感受。
  2、根据课文实际,向学生提出联想要求,指导学生展开随意联想与想象。如《荷花》一文, 可进行如下教学:(1)出示彩色挂图,提出观察与想象的要求,用“有的像……有的像……”句式来说说图上荷花的不同姿态都像些什么。(2)根据课文联想:你现在也是一朵荷花,蜻蜓飞来,告诉你它清早飞行是怎样的快乐?小鱼游过来,告诉你它昨夜做了什么好梦?(3)以“千姿百态”或“我就是一朵荷花”为题,进行片断写作训练。这样以联想为线索的阅读训练,学生获得对荷花“美”的意境的深刻认识,美的感受得以深化。
  
  三、领会景物的情感美,诱发美感共鸣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内容,往往情景交融,或把自然景物作为人类生活的象征,或寄寓作者某种特殊的思想情感而显示其审美意义。如《第一场雪》实写雪景而景中有情,“我”看到雪景后由惊而喜,由喜而爱,全文可谓景美情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景中之情,以诱发他们的美感共鸣。
  1、抓住点睛之笔,返顾全文。如《海上日出》可针对结束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来讨论:这是问句还是感叹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可让学生加深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2、采用讨论、辨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索内含的情感因素。如:《鸟的天堂》的教学,就应让学生发掘作者赞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深情;《长城》、《桂林山水》等的教学,应该结合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学生领会作者对祖国河山、历史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与作者引起情感共鸣,美的感受也就深刻了。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本文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环节来实施美育,通过不同文体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出作品的声律美、意境美以及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美育 音律美 意境美 节奏韵律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无处不在,或词语句子,或片断结构、或节奏韵律等等,处处都闪着美的光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  语文教学过
期刊
新《课程林准》建议,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有“重视一方,忽视另一方”的教学思想是错误的。如何发挥古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实践上探索出一种古诗阅读教学思路,即以“读”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地鉴赏,形成“预习——范读——译读——品读——鉴读”的教学思路。现以《使至塞上》为例讲述。   
期刊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5岁至18岁之间,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学生个体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的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的开始。生理发展和性成熟促进中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感”的出现。高中学生在男女之间的感情方面,也随着生理发育而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对异性感兴趣,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有其特征,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强烈、需要强烈,他们易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
期刊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快乐作文。    一、平等对话,激活写作兴趣    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几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就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聊上一个通宵。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大人,也包括小孩:一
期刊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作文教学就应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切实搞好学生的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改革从何处入手呢?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强调初中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
期刊
“严师出高徙”,自古以来成为圣贤之道。“严”不无益处,但需把握好“度”。我们今天的学生不是马老先生足下的“马家军”,也不是袁老手下的女排队员,他们只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有着旺盛求知欲的孩子。形象的说法,他们是一群祖国未来的“花朵”。而我们教师,既不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在学生面前没完没了的表演,也不是一个高明的导演,按自己编写的脚本把学生导来导去,更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教练,面无表情地让学生机械地重复某项
期刊
一、教学导语的设想    一节好课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这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如果诗歌写作课的导语既能使笔者点破当今诗歌教学的现状,又能消除学生对诗歌的畏惧感,那它就是比较完美的了。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如果把文字艺术比作一座圣殿的话,那诗歌则是它的塔尖。提起诗歌,有人立马就会想到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即使有时想登上这一顶峰,饱览文学艺术之风光,却又会因畏惧它的高度而望而却步。诗歌离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