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t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作文教学就应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切实搞好学生的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改革从何处入手呢?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改——成文”。我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单一的班级教学改为分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变“教”为“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把整节课的辅导变为:老师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指导、启发思路,学生用四分之二的时间动笔写作,留下四分之一的时间点评、修改,让学生在练中改、改中练,同时提倡互帮互学。再用典型例文集体评议、互相评议。然后由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导学——点拨——个别指导——修改——评议——再修改——成文”。它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也均能当堂完成习作,从而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二、出好题目,开拓视野
  俗话说得好:“好题一半文。”这充分说明好的题目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好的题目与文章珠联璧合、相映成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如果题目假、大、空,就会使学生感到“老虎吞天——难以下口”。因此,老师要在相同题材下多视角地思考,设计新鲜生动的题目,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的。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今年夏天的天气特别恶劣,暴雨暴热特别强烈,在一节早读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热。”“那么怎么个‘热’法?谁能根据周围事物的表象,不带‘热’字,把‘热’的程度说给大家听听?”我的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面面相觑,只有两三个学生举起了手。“是啊,只知道热却说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同学说:“我们没有认真细致地观察。”“对,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老师无法预料到今天的气候,因此不可能事先布置观察天气的作业。但你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因为认真观察是你们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其次,要积累丰富的材料,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你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会提高。”通过各种方式诱导,使学生逐步成了生活的有心人。一次大洪水,一个学生便在日记中写出了呼啸而来的洪水的景况以及人们如何抗击洪捞的情景。当烈日天气再次出现时全班竟有一半多的学生在日记中描述了这一天“热”的程度。
  因此,在学生没有写作欲望、感到无材料可写的情况下,要求他们被动作文,那文章一定不好写;反之,学生提出自觉的写作要求,有材料可写,有感而发,主动作文,那作文就一定容易写,也能够写得好。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的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以挂图设置悬念导入。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
期刊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然而由于受到现代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袭,目前我们的学生往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缺乏基本的文化底蕴。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从而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    一、经典诗文教育
期刊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了德育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潮流对未成年人不断浸染,学校德育工作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如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状态,德育目标隔离于鲜活的现实生活、脱离青少年成长的需求,知行脱节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
期刊
“教育是一种最具人文关怀的事业和人类活动,其根本的价值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是惠及每个学生,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的差异性。”因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原则。  我从事乡镇初中班主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已经超过十六年了,直接由我培养进入社会的学生已达数百人,他们当中有学习的佼佼者而成为研究生的,也有从政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也不缺少教
期刊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本文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环节来实施美育,通过不同文体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出作品的声律美、意境美以及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美育 音律美 意境美 节奏韵律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无处不在,或词语句子,或片断结构、或节奏韵律等等,处处都闪着美的光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  语文教学过
期刊
新《课程林准》建议,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有“重视一方,忽视另一方”的教学思想是错误的。如何发挥古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实践上探索出一种古诗阅读教学思路,即以“读”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地鉴赏,形成“预习——范读——译读——品读——鉴读”的教学思路。现以《使至塞上》为例讲述。   
期刊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5岁至18岁之间,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学生个体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的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的开始。生理发展和性成熟促进中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感”的出现。高中学生在男女之间的感情方面,也随着生理发育而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对异性感兴趣,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有其特征,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强烈、需要强烈,他们易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
期刊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快乐作文。    一、平等对话,激活写作兴趣    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几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就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聊上一个通宵。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大人,也包括小孩:一
期刊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