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作文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快乐作文。
  
  一、平等对话,激活写作兴趣
  
  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几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就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聊上一个通宵。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大人,也包括小孩:一到下课,他们便能几个围坐一处,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兴致勃勃。然而,同样是这群孩子,一回到课堂,却往往少语甚至闭口不语。在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越来越重视这一点,真切地认识到学生应该是每一节课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氛围,作文课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学生习作的过程恰是经过一番调查构思后把生活经历转化为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积极的创造活动。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审视以往作文教学: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几乎霸占了学生的课堂语言权、掠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即使偶尔师生间进行对话,教师的言语对象也几乎锁定为少数的“优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宰者与被主宰者、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间的精神领域,教师常布置一些远离或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作文,致使学生或者无话可说,或者夸夸其谈、缺少真正的生活材料。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而试图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强加给学生,则无疑是不明智的。我们的教师应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进行对话活动,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实现多种创新,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使之有话可写的作文,真正做到学生的作文是自己想写的,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
  
  二、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写作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要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除了多走进生活,还要多读书、积累写作素材。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
  
  三、创新教学,拓宽写作思路
  
  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考虑趋向以及学习方式,即以“创新性学习”方式去学习。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21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就是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这包括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求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它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思维方法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培养学生在短期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以达到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的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可以进行模仿、联想、多角度和看图作文等等。
  
  四、批改务实,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师一定都有同感,最令人费神的莫过于作文批改讲评,尤其是教两班语文,工作量之大更可想而知。为此,不少老师颇动了一番脑筋,想了一些点子: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两本作文本更替使用,细水长流,打批改持久战。这些搞法都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表面,并未跳出“师本位”这个限阀。而其实质作用又如何呢?大部分学生只瞧了眼评分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个别学生甚至连作文本也懒于翻动,只等待新的作文题。这令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应动点手术了?如何独辟蹊径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一年多来,我们在作文批改讲评上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即以学生互相批改为主,老师批改讲评为辅,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批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也深切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辛劳,从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把教师从令人头晕的“劳役”中解脱出来了。
  总之,学生能快乐写作了,作文水平才会提高,令我们教师头痛的“顽疾”才能得以根除。
其他文献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
期刊
记得在十多年前,我在一个比较偏僻的中学教书,担任一个初三班级的班主任。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老师们大都是每月只拿六、七十元的工资,刚出道的我每月工资只有四十五元,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乡村的孩子,连不多的学费都十分难交,更别说还有什么零花钱用了。对于许多爱好学习的孩子,几本教科书如何能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不少学生一到假期便想方设法去本镇的书店看书,这种精神使初为人师的我震动很大,我总是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的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以挂图设置悬念导入。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
期刊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然而由于受到现代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袭,目前我们的学生往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缺乏基本的文化底蕴。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从而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    一、经典诗文教育
期刊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了德育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潮流对未成年人不断浸染,学校德育工作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如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状态,德育目标隔离于鲜活的现实生活、脱离青少年成长的需求,知行脱节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
期刊
“教育是一种最具人文关怀的事业和人类活动,其根本的价值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是惠及每个学生,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的差异性。”因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原则。  我从事乡镇初中班主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已经超过十六年了,直接由我培养进入社会的学生已达数百人,他们当中有学习的佼佼者而成为研究生的,也有从政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也不缺少教
期刊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本文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环节来实施美育,通过不同文体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出作品的声律美、意境美以及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美育 音律美 意境美 节奏韵律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无处不在,或词语句子,或片断结构、或节奏韵律等等,处处都闪着美的光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  语文教学过
期刊
新《课程林准》建议,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有“重视一方,忽视另一方”的教学思想是错误的。如何发挥古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实践上探索出一种古诗阅读教学思路,即以“读”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地鉴赏,形成“预习——范读——译读——品读——鉴读”的教学思路。现以《使至塞上》为例讲述。   
期刊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5岁至18岁之间,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学生个体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的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的开始。生理发展和性成熟促进中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感”的出现。高中学生在男女之间的感情方面,也随着生理发育而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对异性感兴趣,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有其特征,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强烈、需要强烈,他们易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