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一个人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学有所成,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缺陷,将带来严重的后果。而聋童由于听力受损,对有声语言的感知发生困难,使语言发展存在缺陷,只能"以目代耳",限制了其与外界的交流,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中,造成他们心理发展、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如:嫉妒他人,与周围的人敌对,多疑、偏激、自卑、易怒等。因此对小学阶段的聋生进行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增强其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而且还会使其激发情感和动力,更好地去掌握文化知识及各项技能和专长,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塑造出全面发展的新人。
那么,如何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的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传授与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还应包括师生在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也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问题的纠正及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意识、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体现。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利用教材,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聋校中,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严重。比如,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流方式。所以,我们应经常为他们树立其身边的聋哑学生榜样。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教师应该在让学生熟悉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
三、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因而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和表情,通过各种形式来向聋生表达爱。比如:针对聋生中因缺乏家庭温暖的"情困生",教师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像涓涓细水流入他们干涸的心田,教育的作用如春风化雨般的自然。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但却确确实实地表达了教师对聋生的爱和关注。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聋校的教师更应尊重我们的聋生。首先,对聋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对于缺乏自信、自尊心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其次,尊重是教师走进聋生心灵的前提。只有尊重聋生,才能与聋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
四、在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往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而现在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石。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心理问题,便可从语文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五、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增加提问和演板的次数。许多学生自卑、胆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问题。教师应让此类学生多回答问题,在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步训练他们的自信心、耐挫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没有恐惧心理,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
(3)让学生自主充分地活动。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提问。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节约了讲授的时间,同时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六、在课外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渗透到课外辅导中去。如有些学习成绩差的聋生,自信心不够,学习兴趣不强,甚至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应通过课外辅导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倾向。
七、在教育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别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八、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帮助聋生家长关注聋生的成长,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里,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从而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浓浓的爱,并把这种爱延伸到同学中、师生中、社会中,在广泛的善、爱之中,使聋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只有让聋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他们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缺陷补偿,将来才能真正"回归主流",做一个残而不废的自立自强的人。
那么,如何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的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传授与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还应包括师生在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也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问题的纠正及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意识、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体现。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利用教材,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聋校中,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严重。比如,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流方式。所以,我们应经常为他们树立其身边的聋哑学生榜样。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教师应该在让学生熟悉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
三、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因而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和表情,通过各种形式来向聋生表达爱。比如:针对聋生中因缺乏家庭温暖的"情困生",教师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像涓涓细水流入他们干涸的心田,教育的作用如春风化雨般的自然。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但却确确实实地表达了教师对聋生的爱和关注。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聋校的教师更应尊重我们的聋生。首先,对聋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对于缺乏自信、自尊心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其次,尊重是教师走进聋生心灵的前提。只有尊重聋生,才能与聋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
四、在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往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而现在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石。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心理问题,便可从语文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五、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增加提问和演板的次数。许多学生自卑、胆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问题。教师应让此类学生多回答问题,在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步训练他们的自信心、耐挫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没有恐惧心理,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
(3)让学生自主充分地活动。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提问。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节约了讲授的时间,同时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六、在课外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渗透到课外辅导中去。如有些学习成绩差的聋生,自信心不够,学习兴趣不强,甚至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应通过课外辅导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倾向。
七、在教育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别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八、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帮助聋生家长关注聋生的成长,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里,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从而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浓浓的爱,并把这种爱延伸到同学中、师生中、社会中,在广泛的善、爱之中,使聋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只有让聋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他们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缺陷补偿,将来才能真正"回归主流",做一个残而不废的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