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对光与色的追寻与反叛r——从巴洛克到后印象主义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4970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绘画中对光色、光影的表现是追求对画面观感再现和视觉重建的实践,在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形式论概念体系中即涂绘的和追求纵深的.而对光影和光色的弱化和消解是对古典主义的回归或对主观意志的显现.在从巴洛克艺术到后印象主义艺术完善的美术史中,这种在对待光影与光色的态度上的观照和博弈,伴随着美术发展的进程,体现了对待“客观地再现”与“情感地再现”的沿革.这表明了文艺复兴之后的艺术重新建立了“心”与“象”之间的路径,光与色就是这条路径上的“车辙”.
其他文献
青藤画派之名出自画派“创立者”徐渭的别号,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花鸟画艺术流派之一.徐渭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青藤画派”一词似乎现已约定俗成,但对其深究溯源又“名不见经传”.该文围绕徐渭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背景及其“生前事”“身后名”,讨论徐渭艺术与青藤画派何以成为一派,旨在阐述此画派的形成并非“开创者”个人有意为之,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合力而成.
卢西安·弗洛伊德是英国现实主义油画家,其艺术成就对于现当代艺术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不论是绘画还是为人处世,封闭、孤僻都是他的准则.长期远离世俗的生活,使弗洛伊德的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对艺术的投入,使其直至去世前都未停止艺术创作.
中国画学理论发端于先秦,零星散见,至晋时顾恺之开始有了相对完整的叙述.从某种角度说,顾恺之是连接上古的一个重要结点,人们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早期画学的基本形态.顾恺之继承了前代的画学思想并有所创新,其画学思想的核心是“形神论”,其中对于“神”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形”的关注较少.该文作者以“形”为基本视角考察顾恺之的“形神论”,并试图分析传神之形理论,以为人们理解六朝画学提供参考.
在文同的绘画作品中,竹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展现的是文人墨竹意蕴.文同、苏轼共同倡导的精神对后世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看,古人在咏物时,通常会认为其是有灵性的、高品质的,而且会将这样的情感融入作品.吟咏之物则能够跳脱时间的束缚,后人观之仍旧能够获得历久弥新之感.竹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谦谦君子的形象,从古至今,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这种对竹的赞颂就是文人画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维也纳学者阿洛伊斯?李格尔和瑞士学者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是形式主义的两大学者,他们坚持的形式主义有效地分析了绘画的视觉效果和风格变化,阐明了艺术风格自发的、必然的历史演变过程.沃尔夫林阐述了两大对立概念——线性的与涂绘的,被称为“最伟大的装饰艺术家”.作为新艺术运动领军者的穆夏,其作品值得人们研究.该文作者运用形式主义分析法得出穆夏风格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单线勾勒,颜色平涂,交错出节奏和韵律;第二,有机的、自然的曲线,蕴含活力与生机;第三,华丽的、繁复的装饰,图样封闭与清晰.
该文分析钱纳利在孟加拉国时期创作的风格转变,其风景画作品的线条主要从直线变为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典主义,体现出怀旧、真实、直接的韵味.钱纳利突破了传统地志画缺乏艺术感的局限,从“以我观物”转变到“以物观物”,从偏爱人造光转向反映下午与黄昏的自然光,在创作技巧与观念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该文作者探究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绘画形式的风格演变,基于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提出的五对基本概念,对比分析丢勒和伦勃朗的肖像画,通过纯粹的肖像画立场阐述五对基本概念,以证在抛开题材与内容这一限定条件下,沃尔夫林形式风格的演变并非片面的特例,其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绘画形式的风格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观徐渭现存于世的绘画可发现,其花鸟画的成就最高.在徐渭花鸟画作品中,“四时花卉同绘一景”现象尤为频繁,但其很少被归为一类进行研究,因而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该文从此现象的特殊性、出现的原因两个方面入手开展研究,以分析“四时花卉同绘一景”现象.
变体临摹是将传统语汇活用、转换,并在一定理法的范畴内创作出的富有个人构想的作品,是深化笔墨基础的过程,也是通过不断训练积累走向自我创作的过程.该文探讨变体临摹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通过对变体临摹的理论、要素、实践及实践中遗留问题的分析,得出对传统笔墨与自然理法研究双向深入的要求.
北宋时期是中国画的重要转型阶段,李公麟是此时期乃至整个中国画史上的杰出人物,在北宋画坛中脱颖而出.在绘画方面,李公麟借鉴各家的优点,绘画题材有花鸟、山水、鞍马、人物等,擅长白描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李公麟注重“以诗情入画意”,丰富了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文介绍李公麟的生平,分析《五马图》的画面图式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