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默读和朗读如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对于默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默读常被语文课堂冷落。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默读训练的现状,我们教师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协调默读和朗读的关系,就一定能发挥默读的独特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默读 朗读 个性阅读 自主学习
新课改到目前为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被放到了一定的高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朗读,学生眉飞色舞地朗读展示,课堂变得热热闹闹。确实,语文课少不了朗读,也缺不了朗朗的读书声,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的千古绝句,像《桂林山水甲天下》、《猫》这样流传至今的美文,加上写事、记人等美轮美奂的文章,都需要我们去一读再读。
但是,许多教师对于"以读为本"的理解有些偏颇,认为阅读就是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片面强调朗读,让学生读了一次又一次,读得惊天动地,读得震撼人心,而把朗读的孪生兄弟--默读给冷落了,更有甚者把默读看成是上不了台面的环节,把默读赶到了语文课堂之外。
一、深究"默读遭受冷落"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堂重视朗读是必要的,然而,我们有效默读同样不可缺少,只有让学生沉静下来,调动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深入到语言文字之中,才能发现疑问,感悟体会,解读文本。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默读遭遇冷落,这就不能算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容易造成语文课堂失去平衡。但是教师们为什么对默读熟视无睹呢?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朗读和阅读之间划等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各个学段对默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一种阅读方法,那就是"默读",在图书馆,在电脑前,查资料、读报纸、看信件等,很少有人会用朗读这种阅读方式。
可有些教师觉得在理解文本、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等各个方面,朗读完全可以代替默读,觉得学生如果拥有了朗读能力,那么默读能力就会随之而至,认为再进行默读训练是既重复又费时的。其实不然,学生的默读能力由于得不到训练,普遍较差,有的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有效默读。长此以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
在朗读和阅读之间划等号,冷落默读的阅读课堂不是完全而到位的"读",却是片面而狭隘的"读"。
2、将"读"功利化,追赶潮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有些教师把热闹的课堂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老师将"读"功利化了。赛课、公开课,甚至是我们家常课,教师们尽情展示着各种各样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表演读、齐读、赛读等,读出了情感,活跃了气氛,可那么反复的读,只是停留在理解环节、模仿语气上,有了情趣,缺少了理趣。就是这样的"读"被有些教师称为理念先进,动感十足,也正是这样的"读"成了有些教师追赶潮流、装点门面的法宝。
3、认为朗读易操作,默读难把握。朗读是有声地读,是面部活动,学生认真与否教师略一关注即可,指导方式有很多,指导成效也易见。再看默读是不出声地读,是心里活动,只能靠教师观察学生神态、表情的变化去判断学生的投入程度,把握起来有难度,指导起来更有难度。
对于易操作的朗读,教师当然捧若"掌上明珠",运用得不亦乐乎;反之,对于难把握的默读,教师就视如多余,最多偶尔为之,点缀一下课堂。
二、 关注默读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教学实践表明,默读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是阅读者心灵内部的精神活动,既可在咬文嚼字的精读中运用,也可在粗枝大叶的浏览中运用。如果说朗读是根本,那默读就是枝叶,冷落默读的课堂,就像鳥儿失去了一只翅膀,难以高飞。那默读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何价值?
1、 默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朗读是学生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吟诵、记忆。而默读就不同了,学生不出声地阅读,不必考虑文本的语音、重音、节奏、语气等,直接把文字发送给大脑,眼睛浏览的速度不会受到嘴巴出声朗读的约束,视觉范围会更广阔,因此,学生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有效提高了阅读速度。2、默读有利于学生的静心思考。都说"沉默是金",而默读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静心思考的时间,为学生打造了深入思维的空间。在学生默读时,课堂表面上是悄无声息的,可学生心灵深处却是波涛汹涌,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将眼睛获取的文字快速处理,投入静心思考之中,此时,学生感悟体会,放飞思维,驰骋想象,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3、 默读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阅读。默读是学生不出声地阅读,在安静的环境下,大家互不干扰,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阅读。比如说,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碰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联系上下文多看几遍,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停下来质疑解疑,读到感动的地方还可以细细品味,一再咀嚼,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阅读的的质量。
4、 默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主要阅读方法还是默读,而且必须擅长默读,因为默读实用性很强,它的阅读速度快而且理解较深入。默读能力不强的人,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不但我们语文教学需要默读,其它学科学习也都需要默读这种阅读方式。 学生默读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小学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任务,作为教师,在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默读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有效培养小学生默读的能力
提高小学生默读水平,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学习大量知识,开拓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既需要"书声琅琅",也需要默读静思,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着眼于培养小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提供培养默读能力的条件
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教师提供条件的,否则都只是空话。
1、 给学生默读以充足的时间。一般来说,默读课文需要的时间并不长,一般三五分钟即可,但如果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问题,并有所感悟体会,就需要更多时间,很多教师看到静悄悄的课堂忍不住了,就打断了默读。
其实,学生的有效默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离开了它,教学过程中的质疑解疑、议论辩答、感悟体会等,就只是空中楼阁而已了。由此可见,默读能力的培养需要给以充足的时间,教师应该优化课堂环节,减少一味的朗读、讲解、分析,让学生先默读静思,再或感情朗读,或讨论交流,默读能力才能有效培养。
2、给学生默读提供问题情境。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更是如此,只有做到动眼、动脑、动手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默读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有目的地默读,就要给学生默读提供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在默读中,动眼,让学生增大视觉范围,从一字一字地读到一词组一词组地读,再到一短语一短语地读,最终达到"一目十行";动脑,带着问题,目之所及,静静地读,默默地想,去理解感悟;动手,辅助以手的动作,动笔做做记号、圈圈点点、写写体会。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默读水平提高了,阅读效果水涨船高。
(二)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提高语文素养
1、在初读课文时进行感知性默读。什么感知性默读呢?感知性默读是学生通过默读接触文本,得以整体感知文本所体现的信息的过程。在初读教学长课文或一大段文字时,默读是整体感知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快速又有效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布局谋篇,常常表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教学《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小木偶的故事》、《少年闰土》等篇幅较长的课文,都可以安排充分的默读训练。
2、在文本疑难处进行质疑性默读。质疑性默读是在文本疑难处,在默读中潜入文本,在不断的比较和分析中,自读自悟,完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疑难也随之水落石出,接着进行交流汇报,优化默读的过程,从而使默读训练有效而实用。
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一学生质疑:"在救唐僧时,凭孙悟空的本事,打死白骨精易如反掌,那他为什么不直接打死白骨精,而是要先变成老妖婆,在白骨洞内与白骨精进行纠缠呢?"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孙悟空的人物特点很有用帮助,也是课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先引导学生专心默读相关段落,让学生自主默读、探感悟究。这时,学生默读静思,专注文本,自主感悟。质疑问难让学生有了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寻求知识的动力。
3、在品读精彩句段时进行咀嚼性默读。咀嚼性默读是在默读中,学生运用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把握文本的内容以及形式的特点的过程,一般运用在品读重点词句、精彩句段的教学中。学生在默读文本时,默读细思、咬文嚼字,学习理解文本、积累内化语言、感知运用文本。
古诗很有韵味,很适合朗读,但在品读关键词眼时运用默读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校的一次校本教研中,有一位教师执教古诗《小儿垂钓》,他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步,读古诗《小儿垂钓》,说说小儿学钓鱼,发生了什么事?相机出示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第二步,抓住诗眼"怕"研读古诗。思考小儿究竟怕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怕?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教师会采用朗读的形式,而这位执教者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怕",带着问题,默读古诗。在这静静的读书的场景里,浮躁没有了,干扰没有了,学生动眼,动手,更动脑,,斟酌推敲,进入了全神贯注和自我感悟的境界。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重点词语理解透彻了,古诗意境品味了。
4、在总结文本、赏析作品时进行评价性默读。都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评价性默读关注的正是阅读的个体差异,在默读中,学生对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品读,随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观点。在课文总结、作品赏析等环节就可安排评价性默读环节。以下是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了解了圆明园的辉煌和遭遇抢烧之后,在课的最后环节,在伤感的背景音乐里,我动情地说:"这么辉煌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伙强盗的一把火给毁了。"此时出示火烧圆明园的课件,屏幕出现一行字:"这把火,烧毁的是什么?可烧不毁的又是什么?"這时,我说:"请静静地读课文,和自己说说悄悄话,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学生在"音、像、画"的感染下,在文本中自由穿梭,学生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学生充分默读后,说出了自己的体会。有的说:"这把火烧毁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可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有的说:"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可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有的说:"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可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被学生的回答震撼。学生不只是在默读,而是在用心与作者进行对话;学生不只是在批注,而是对文本的二次创造,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实践证明,默读和朗读同样重要,它们没有主次之别,没有轻重之分,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必须有效结合,共同促进。只要教师们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协调好默读和朗读的关系,就一定能发挥默读的独特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教师们,教师们,不要再冷落默读了,让它在课堂中绽放异彩吧!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3,(9).
[2]蒋成瑜.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12).
【关键词】默读 朗读 个性阅读 自主学习
新课改到目前为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被放到了一定的高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朗读,学生眉飞色舞地朗读展示,课堂变得热热闹闹。确实,语文课少不了朗读,也缺不了朗朗的读书声,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的千古绝句,像《桂林山水甲天下》、《猫》这样流传至今的美文,加上写事、记人等美轮美奂的文章,都需要我们去一读再读。
但是,许多教师对于"以读为本"的理解有些偏颇,认为阅读就是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片面强调朗读,让学生读了一次又一次,读得惊天动地,读得震撼人心,而把朗读的孪生兄弟--默读给冷落了,更有甚者把默读看成是上不了台面的环节,把默读赶到了语文课堂之外。
一、深究"默读遭受冷落"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堂重视朗读是必要的,然而,我们有效默读同样不可缺少,只有让学生沉静下来,调动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深入到语言文字之中,才能发现疑问,感悟体会,解读文本。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默读遭遇冷落,这就不能算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容易造成语文课堂失去平衡。但是教师们为什么对默读熟视无睹呢?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朗读和阅读之间划等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各个学段对默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一种阅读方法,那就是"默读",在图书馆,在电脑前,查资料、读报纸、看信件等,很少有人会用朗读这种阅读方式。
可有些教师觉得在理解文本、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等各个方面,朗读完全可以代替默读,觉得学生如果拥有了朗读能力,那么默读能力就会随之而至,认为再进行默读训练是既重复又费时的。其实不然,学生的默读能力由于得不到训练,普遍较差,有的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有效默读。长此以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
在朗读和阅读之间划等号,冷落默读的阅读课堂不是完全而到位的"读",却是片面而狭隘的"读"。
2、将"读"功利化,追赶潮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有些教师把热闹的课堂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老师将"读"功利化了。赛课、公开课,甚至是我们家常课,教师们尽情展示着各种各样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表演读、齐读、赛读等,读出了情感,活跃了气氛,可那么反复的读,只是停留在理解环节、模仿语气上,有了情趣,缺少了理趣。就是这样的"读"被有些教师称为理念先进,动感十足,也正是这样的"读"成了有些教师追赶潮流、装点门面的法宝。
3、认为朗读易操作,默读难把握。朗读是有声地读,是面部活动,学生认真与否教师略一关注即可,指导方式有很多,指导成效也易见。再看默读是不出声地读,是心里活动,只能靠教师观察学生神态、表情的变化去判断学生的投入程度,把握起来有难度,指导起来更有难度。
对于易操作的朗读,教师当然捧若"掌上明珠",运用得不亦乐乎;反之,对于难把握的默读,教师就视如多余,最多偶尔为之,点缀一下课堂。
二、 关注默读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教学实践表明,默读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是阅读者心灵内部的精神活动,既可在咬文嚼字的精读中运用,也可在粗枝大叶的浏览中运用。如果说朗读是根本,那默读就是枝叶,冷落默读的课堂,就像鳥儿失去了一只翅膀,难以高飞。那默读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何价值?
1、 默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朗读是学生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吟诵、记忆。而默读就不同了,学生不出声地阅读,不必考虑文本的语音、重音、节奏、语气等,直接把文字发送给大脑,眼睛浏览的速度不会受到嘴巴出声朗读的约束,视觉范围会更广阔,因此,学生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有效提高了阅读速度。2、默读有利于学生的静心思考。都说"沉默是金",而默读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静心思考的时间,为学生打造了深入思维的空间。在学生默读时,课堂表面上是悄无声息的,可学生心灵深处却是波涛汹涌,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将眼睛获取的文字快速处理,投入静心思考之中,此时,学生感悟体会,放飞思维,驰骋想象,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3、 默读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阅读。默读是学生不出声地阅读,在安静的环境下,大家互不干扰,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阅读。比如说,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碰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联系上下文多看几遍,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停下来质疑解疑,读到感动的地方还可以细细品味,一再咀嚼,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阅读的的质量。
4、 默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主要阅读方法还是默读,而且必须擅长默读,因为默读实用性很强,它的阅读速度快而且理解较深入。默读能力不强的人,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不但我们语文教学需要默读,其它学科学习也都需要默读这种阅读方式。 学生默读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小学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任务,作为教师,在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默读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有效培养小学生默读的能力
提高小学生默读水平,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学习大量知识,开拓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既需要"书声琅琅",也需要默读静思,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着眼于培养小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提供培养默读能力的条件
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教师提供条件的,否则都只是空话。
1、 给学生默读以充足的时间。一般来说,默读课文需要的时间并不长,一般三五分钟即可,但如果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问题,并有所感悟体会,就需要更多时间,很多教师看到静悄悄的课堂忍不住了,就打断了默读。
其实,学生的有效默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离开了它,教学过程中的质疑解疑、议论辩答、感悟体会等,就只是空中楼阁而已了。由此可见,默读能力的培养需要给以充足的时间,教师应该优化课堂环节,减少一味的朗读、讲解、分析,让学生先默读静思,再或感情朗读,或讨论交流,默读能力才能有效培养。
2、给学生默读提供问题情境。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更是如此,只有做到动眼、动脑、动手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默读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有目的地默读,就要给学生默读提供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在默读中,动眼,让学生增大视觉范围,从一字一字地读到一词组一词组地读,再到一短语一短语地读,最终达到"一目十行";动脑,带着问题,目之所及,静静地读,默默地想,去理解感悟;动手,辅助以手的动作,动笔做做记号、圈圈点点、写写体会。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默读水平提高了,阅读效果水涨船高。
(二)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提高语文素养
1、在初读课文时进行感知性默读。什么感知性默读呢?感知性默读是学生通过默读接触文本,得以整体感知文本所体现的信息的过程。在初读教学长课文或一大段文字时,默读是整体感知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快速又有效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布局谋篇,常常表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教学《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小木偶的故事》、《少年闰土》等篇幅较长的课文,都可以安排充分的默读训练。
2、在文本疑难处进行质疑性默读。质疑性默读是在文本疑难处,在默读中潜入文本,在不断的比较和分析中,自读自悟,完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疑难也随之水落石出,接着进行交流汇报,优化默读的过程,从而使默读训练有效而实用。
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一学生质疑:"在救唐僧时,凭孙悟空的本事,打死白骨精易如反掌,那他为什么不直接打死白骨精,而是要先变成老妖婆,在白骨洞内与白骨精进行纠缠呢?"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孙悟空的人物特点很有用帮助,也是课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先引导学生专心默读相关段落,让学生自主默读、探感悟究。这时,学生默读静思,专注文本,自主感悟。质疑问难让学生有了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寻求知识的动力。
3、在品读精彩句段时进行咀嚼性默读。咀嚼性默读是在默读中,学生运用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把握文本的内容以及形式的特点的过程,一般运用在品读重点词句、精彩句段的教学中。学生在默读文本时,默读细思、咬文嚼字,学习理解文本、积累内化语言、感知运用文本。
古诗很有韵味,很适合朗读,但在品读关键词眼时运用默读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校的一次校本教研中,有一位教师执教古诗《小儿垂钓》,他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步,读古诗《小儿垂钓》,说说小儿学钓鱼,发生了什么事?相机出示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第二步,抓住诗眼"怕"研读古诗。思考小儿究竟怕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怕?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教师会采用朗读的形式,而这位执教者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怕",带着问题,默读古诗。在这静静的读书的场景里,浮躁没有了,干扰没有了,学生动眼,动手,更动脑,,斟酌推敲,进入了全神贯注和自我感悟的境界。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重点词语理解透彻了,古诗意境品味了。
4、在总结文本、赏析作品时进行评价性默读。都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评价性默读关注的正是阅读的个体差异,在默读中,学生对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品读,随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观点。在课文总结、作品赏析等环节就可安排评价性默读环节。以下是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了解了圆明园的辉煌和遭遇抢烧之后,在课的最后环节,在伤感的背景音乐里,我动情地说:"这么辉煌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伙强盗的一把火给毁了。"此时出示火烧圆明园的课件,屏幕出现一行字:"这把火,烧毁的是什么?可烧不毁的又是什么?"這时,我说:"请静静地读课文,和自己说说悄悄话,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学生在"音、像、画"的感染下,在文本中自由穿梭,学生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学生充分默读后,说出了自己的体会。有的说:"这把火烧毁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可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有的说:"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可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有的说:"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可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被学生的回答震撼。学生不只是在默读,而是在用心与作者进行对话;学生不只是在批注,而是对文本的二次创造,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实践证明,默读和朗读同样重要,它们没有主次之别,没有轻重之分,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必须有效结合,共同促进。只要教师们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协调好默读和朗读的关系,就一定能发挥默读的独特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教师们,教师们,不要再冷落默读了,让它在课堂中绽放异彩吧!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3,(9).
[2]蒋成瑜.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