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美术教育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要建立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离不开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又是以一般的生理感知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这是因为,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内在情感的必要前提。因此,要建立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就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不断地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对象世界,使学生的一般感知活动逐渐上升到审美的感知状态。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观察,教给方法
  观察就是通过人的视觉去感知事物的色、行、空间,它是一切思维和创造的基础。观察是学生自行获得感知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知觉的选择性还比较差,观察事物时只看到表面现象,不能仔细地观察,注意力常常集中在那些次要的,与观察目的联系不大的地方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到:通过比较找特征,根据变化找规律。例如,在《外国建筑艺术欣赏》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在欣赏中知道世界五大建筑体系因地域:时代、民族的不同而各具文化特色。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做到扶放结合。教师可着重介绍部分建筑,如欧洲中世纪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分成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和俄罗斯风格四种。拜占庭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从视觉效果看,当幽暗的大厅上部出现一圈亮窗,会使人产生圆顶好像飘浮在空中的感觉。罗马风格的《比萨大教堂建筑群》,主要特征是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的广泛应用。世界著名的三座哥特式教堂《夏特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是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规模宏大,高耸峻拔,轻盈灵巧。绚丽夺目的彩色玻璃窗画的应用,显示了当时基督教会的强大势力和神权的崇高,也象征着教徒对虚幻天国的向往。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瓦西里·伯拉人诺教堂》,特有的帐篷顶,周围有八座造型与色彩、装饰各不相同的洋葱头式穹顶,高低错落的穹顶,活像一团团熊熊烈火腾空而起。它们凝结着俄罗斯人民由于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奴役生活而产生的无比欢乐和激动的感情。《巴黎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杰作,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100周年而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而建,以工程师的名字命名,塔身为钢铁结构。《纽约曼哈顿超高层建筑》,不细看,是一般的城市建筑,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图片中两座世贸大厦的高度,突出一个“超”字,这是两座大厦与周围高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结合思考
  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为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例如,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师可先介绍图中韩熙载等人的身份与政治态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画,自主感受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让学生描述众人的神情面貌,想象他们听琵琶曲的心境,教师再通过对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的讲解,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认识这幅画的创作手法,以调动学生的眼、脑以及语言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的导入
  在审美观察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的活动,学生如果缺乏观察审美的兴趣,就不可能开展任何审美活动。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介绍与某事物有关的往事、历史传说、故事、诗词,引发学生特定的情绪记忆,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审美观察。《江山如此多娇》是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诗词所作。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朗读并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豪迈之情,去感受作品的磅礴气势,也可用风景图片去体会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如,《蛙声十里出山泉》,由青山、泉水、蝌蚪联想到十里、出山泉、蛙声。在雕塑《艰苦岁月》中,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画中的各种形象是相当费解的,全画只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画面正中发出嘶烈的哀鸣的马,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的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在这幅画中,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对各种形象进行了极度的夸张和变形。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重视观察,善于思考,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接触、感知艺术作品。由感知简单形式到感知复杂形式,这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方程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不少学生初开始学习时,由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或粗心大意,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造成解题失误,本文现举例来说明初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常出现的错误以及应对策略,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摘要:阐述如何根据初中生物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点、方法、实验等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列举了具体的活动案例。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在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并探讨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自身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
摘要:课堂是学生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创建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让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某食品厂制作了3种不同的精美卡片,每袋食品随机装入一张卡片,集齐3种卡片可获奖,现购买该种食品5袋,能获奖的概率为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的利用和开发,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革新。多媒体技术被引进英语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化、立体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是我在  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多媒体可以展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者不
摘要:快乐化学课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所追求的。兴趣对打造快乐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巧用兴趣,使学生乐于“学”,老师也乐于“教”,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学习,愉快、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打造出快乐的化学课堂,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  关键词:兴趣;化学课堂;快乐学习;高效教学  兴趣又可解释为兴致,即由于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研究表明,人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美国〈独立宣言〉》一课,讲到美国《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在特别强调由于它的提出比法国《人权宣言》早13年,所以马克思称之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时,突然一位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老师,我认为教材上写的和你讲的不对,难道仅仅因为《独立宣言》比法国《人权宣言》的提出早13年,马克思就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吗?而且《独立宣言》的核
在经济转型的今天,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已成为良好就业的首要条件。目前,农村中职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好的心理倾向。形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学校原因及中职生个人原因有很多。为此,根
一、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体制、模式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位外国教育家来我国考察。他到幼儿园里去,用粉笔在教室的黑板上轻轻一触,黑板上出现了一个小白点。他问这些还未踏进小学校门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活跃极了:这是星星,这是小虫,这是路边的石子,这是路边的甜果,这是……各种各样的答案,丰富多彩。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问题,七
摘 要: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高科技产物,形象鲜明、再现迅速、感染力强、信息容量大。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打破时空限制,激发多种感官潜能,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然而,若一味依赖,过度使用,会导致教学效果负向迁移,最终舍本求末。多媒体面前有盏“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走出“误区”,对其科学定位并有效使用,有机结合语文传统教学精华,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聚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