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课堂生成隐性资源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90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课程资源”在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项重要理念提出来之后,教师就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积极开发和利用资源,以服务自己的教学。然而,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显性课程资源(如文本、社会生活、自然乡土、网络等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隐性课程资源(如课堂生成等资源)的把握和利用。那么如何利用课堂生成的隐性资源呢?
  1.节外生枝,引领以提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或意外,从而扰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路。这时教师如能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将会使课堂峰回路转,精彩纷呈。
  有位教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当学生体会到母亲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让她很痛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可母亲要告诉儿子要“好好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从而懂得了母亲的“苦口婆心”“良苦用心”。有一个女同学眼里噙满了泪水,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妈妈因胃病复发,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她却闹着要妈妈给钱去买零食,妈妈没同意,固执的她抓起妈妈最心爱的镜子摔向地上。可妈妈却什么也没说,第二天,还煮了两个鸡蛋送她去上学。为此,她深感自责和内疚。教师见状,马上走到这个学生身边,亲切地对她说道:“孩子,老师很高兴看到你长大了。你不仅懂得了史铁生母亲的‘苦’,还用心懂得了自己母亲的‘苦’。谢谢你!来,对着镜头,跟妈妈说出你的心里话,作为你送给妈妈最珍贵的一份礼物。好吗?”她对着镜头,哭了一阵,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诚地向妈妈道歉。文本勾起了学生回忆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而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巧妙的引导,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呈现出精彩;同时,这样巧妙的引导也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在生活中更加用心感受母亲给他们的爱,从而好好学习,好好活着,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2.顺水推舟,拓展以增加阅读容量。在教学一篇课文或一组课文之后,有时学生会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需求,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给他们补充相关资料或提供查阅途径,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阅读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对周瑜为什么为难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怎么会到东吴等恩怨纠葛充满疑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上网查看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观看《草船借箭》的电视片段,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作感性、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淀古典文学的素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预测性。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感受学生带给我们的惊喜;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学中一闪而过的生成性资源;不断给自己“充电”,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美丽的诗的国度。在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一篇篇经典绝妙的诗文佳作无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如果在“诗教”中能引导学生自觉地感受其中蕴含的“美”,那么就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语言美  诗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瑰宝,它以艳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芳香誉满人间。它,字字珠玑,掷地作金石声;它,句句是瑰宝,熠熠而生辉。诗的语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