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行业配置能力与基金业绩评价研究

来源 :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信息优势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行业集中度指标、行业调整活跃度指标和行业选择能力指标为基础,分别从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和行业选择能力衡量股票及偏股混合型主动管理基金经理的行业配置能力.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行业配置能力对基金业绩的影响,认为行业集中度和行业选择能力对基金业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基金经理积极的行业配置行为能够取得显著超额收益;行业调整活跃度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不显著,呈负相关关系,基金经理频繁调仓的交易成本、可能存在的代理问题和心理偏差会削弱基金业绩.进一步将基金经理行业配置能力指标引入基金业绩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基于基金经理行业配置能力的公募基金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科学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流域安全,需要在生态安全基础上对其不同地域空间进行合理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分区分级分类调控的新体系.通过构建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维度的指标体系,使用SPSS聚类分析,对黄河流域91个地市、739个区县进行功能的分区、分级、分类识别和调控方向分析,结果如下:①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粮食生产和资源储存三大功能,使川单位生态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以及采矿业从业人数占比进行分区,可以划分为粮食生产区、资源储藏区和生态保护区.②从经济功能入手,使用经济和人口
依据旅游供需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旅游发展划分为观光旅游主导阶段(1978-1988年)、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1989-1998年)、旅游日常化阶段(1999-2012年)、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在观光旅游主导阶段,中国旅游地理学紧密围绕关键现实问题,探寻观光旅游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产业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部分新兴产品的开发建设问题得到较好的理论回应,但没能构建一个旅游地空间竞合的系统理论;在旅游日常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成为单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矛盾的重要抓手,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其中关键一环,如何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成为政府、学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研究主题聚焦于生态产品概念内涵、生态价值核算方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文章全面回顾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实践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起步、努力探索、全面发力3个发展阶段,且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展望了生态产品
我国已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将对乡村要素流动、结构调整、格局变化和功能转型等带来重大影响,顺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趋势的村庄规划创新是村庄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向.基于城乡融合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分析,适应规划体系变革对村庄规划功能和作用的新要求,提出村庄规划创新的思路与策略.研究认为,未来的村庄规划,要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以生活质量为导向,适应乡村多功能演化的需要,重视村庄整体综合研究,着力提升乡村吸引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应重点推进响应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变革的村庄规划体系创新、综合城乡
对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普遍采用地理相邻或地理距离的空间矩阵进行分析,在自变量选取上存在内生性.对此文章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设置经济权重矩阵和空间模型,分析2004-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04-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经历了从“分散”到“极化”的转变.人力资源、文化需求和政策支持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城市化程度、财政支持等因素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文章为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集聚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干旱区城镇受自然地理格局影响而带有鲜明的绿洲特色,表现出规模小、团块状布局、首位度高等地域性特征,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下的多中心、组群式发展是干旱区绿洲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干旱区绿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安全韧性、创新活力、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多元融合的质量提升过程,是绿洲城市绿色、活力、宜居、人文、融合建设的有机统一.推进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结合边疆和多民族区域发展目标,补齐城镇发展短板,并在关键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①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作用,依托绿洲城镇组群,推动绿洲城镇网络优化
中国改革开放后,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90年代学者引入公司地理研究并不断深入.文章基于1990-2020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从研究作者、研究范式、研究内容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公司地理的发展,总结了相关研究特点.30年来在公司地理研究范式上,形成研究主体多元化、研究层次多尺度化和研究方法多样化的特征.研究内容侧重于公司区位选择与迁移、公司空间增长与扩张、公司空间网络和公司—区域关系等四个公司空间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研究中,注重中国实际,在公司空间格局的政府影响、人际关系效应、农村工业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对未来资源型城市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借助CiteSpace软件,在运用共词分析等计量方法对CNKI资源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现有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热点集中在社会问题、结构失衡、限制性因素与政府治理四方面,集中反映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与政策导向.在研究趋势方面,领域细分化、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综合效率的协调平衡、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更加丰富多样的趋向或将
基于多期双重差分(多期DID)方法并使用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七大城市群2003—2019年的数据,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群的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七大城市群的城市创新总体上存在积极的影响;高铁开通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创新具有正面的影响,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创新则有负面的影响,对其他城市群的创新没有显著的影响;高铁对于城市创新的作用受到城市群中的城市在邻近区域地位的重要影响,用城市群划分城市比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更合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对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思想精髓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的精华.其科学内涵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原则和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并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点,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是应对百年未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