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p121554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圈一直有“捡漏”之说,捡漏——讲明白一点,就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或藏品,而卖家却往往是不知情的。对集藏爱好者来说,能在多如牛毛的伪劣藏品里捡漏一件价值颇高的藏品可谓是天大的乐事。在当前的收藏圈里,“漏”难道就真的那么容易捡?下面几则收藏小故事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有的人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捡漏成功,但更多的人却往往是“捡漏”不成反“打眼”。捡漏,其实已成为收藏圈一个美丽的神话。
  
  故事一:盗版连环画,骗到“老连迷”。
  
  老李今年五十八,是一个连环画收藏爱好者,尤其是对赵宏本、贺友直、刘继卣等名画家绘制的精品连环画情有独钟,家里藏有各种连环画五千余本,藏友们都亲切地称他“老连迷”。
  去年十月的某个星期天,老李特地去上海文庙旧书市场“淘”连环画,在一个靠近马路边缘的地摊上,堆着许多品相参差不齐的连环画,摊主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做生意似乎挺爽快,不一会儿就卖出了不少连环画。老李走上前蹲下身子开始挑选连环画,忽然,老李在一大堆连环画里发现了一本十分罕见的32开本的《朝阳沟》连环画,这是贺友直先生的代表作,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的版本。老李家里也收藏了两种64开本的《朝阳淘》,但这本32开本的至今还没有,他过去虽说也曾碰到过这个品种,但不是卖主开价过分离谱,就是书的品相实在太差,故一直没买成。老李不露声色,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很随意地翻阅着这本《朝阳沟》,该书品相很好,版权页上的各项内容一应俱全,封面套色印刷,内页画面线条也较为清晰。凭着多年的收藏经验,老李断定该书不是盗版,于是问摊主该书怎样卖,摊主说这种大开本的连环画非常罕见,开价300元,老李嫌价高,还价至200元,最终双方以220元拍板成交。
  几天后,老李带着这本《朝阳沟》去藏友老金家让他一睹芳容。老金是位资深连环画收藏者,对连环画很有研究,他见了这本32开本《朝阳沟》,一翻版权页就说,这是本盗版书,是我今年以来第五次见到了,顶多只值十几元钱,假如这本书是正版,那价值就在300元以上。老李不相信,说装帧和印刷这么精致的连环画怎么成了盗版书。老金从书橱里拿出一本正版《朝阳沟》一比较,老李才恍然大悟,连呼上当。原来盗版书版权页上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的印刷字体是普通活体,而正版本上使用的字体分别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书写体;还有盗版本书脊装订针脚簇新,如果是30余年前的出版物,是不可能存在着这种现象的。
  
  故事二:旧书夹伪币,专蒙“捡漏”人。
  
  轴承厂老王,酷爱收藏古旧书刊。去年十月份,他去古都西安出差,在小东门古玩市场门口,看见一个卖旧图书的地摊上,竟有几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卖主是个戴眼镜的学生模样年轻人,见老王对这些书籍感兴趣,便热情地说:“这些东西都是前几天刚收来的,你想要就便宜点。”
  老王随手翻动了几本,其中一本品相尚可的《红岩》竟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老王翻看内页,竟然发现书里还夹着一张十分罕见的第二套人民币叁元券。年轻人好像并没有注意到老王的惊讶和激动,还在和其他客人讨价还价。老王虽说不集币,但毕竟搞收藏多年,也有一些集币的朋友,对各种钱币的价值也略知一二,老王隐约知道目前全品相的第二套人民币叁元券的市场价约1.5万元左右,心想书里夹着的这张八成新的叁元券少说也应该值个五六千元吧。
  老王想探出这本夹着叁元券的《红岩》的实价,便问该书怎样卖?年轻人瞄了瞄书说:“600元。”“啊!怎么这么贵?”老王心里盘算着,如果单是这本书,顶多值个七八十元,可里面还有一张价值5000多元的纸币呢。老王决定买下那本书,趁别人不注意又偷偷瞄了一下叁元券。然后说:“能否再便宜点。”年轻人扫了一眼说:“550元。少一分也不行。”最终老王掏钱买下了。
  几天后老王回上海,一下火车便直接坐车去了上海云洲商厦邮币卡市场。老王想好了,反正自己不集币,能卖个4000元就行了。到了场内,看见不少钱币摊位上也有一些品相参差不齐的叁元券出售,售价从5000元至1.5万元不等,老王心里一阵欢喜,小心翼翼地拿出这张叁元券问一个摊主:“这张叁元券能卖多少钱?”摊主盯着叁元券看了两眼说:“这个送我都不要。”老王大脑“轰”的一声,意识到可能“吃药”了,只听那摊主又说:“你省省吧!别拿假东西来蒙人。”
  老王后来知道了,这张叁元券不是真币,是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重新印刷的假币,专门用来蒙骗那些藏识不精的收藏爱好者。老王真恨自己,因为一时贪心买了自己不熟的藏品,结果便宜没讨着却反而被人玩了一把。
  
  故事三:“捡漏”珍稀币,实则改刻品。
  
  对于搞收藏的人来说,捡漏可谓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捡漏成功的关键就是靠经验和眼力了。前一阵,涉足我国传统银币收藏领域不久的小杨就因捡漏而走了一次眼。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小杨去上海著名的连环画交易市场“文庙书市”掏连环画,走走看看在文庙书市逗留了好半天,也没买到几本中意的连环画,正在失望之际,不远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卖古董杂货的老头映人小杨的眼帘,走上前一看,老头的地摊前,杂七杂八地放着几本旧书,还有一些旧邮票、古钱币和碗罐之类的瓷器。小杨随手拿起一本钱币册,里面夹着数枚银元和一些银毫子,银元里有袁大头、鹰洋、小头(孙中山像)等,其中一枚“民国二十一年帆船三鸟币”引起了小杨的注意,他知道这是一枚价值5000余元的珍币。小杨不露声色地将这几枚银元从钱币册中一一取出,细细察看。不错,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真银元,看来捡漏的机会来了,于是小杨便上前问价。老头说,这六枚银元拆开不卖,要买“一枪打”,350元一枚,一共2100元。小杨看这六枚银元里,除了那枚“民国二十一年帆船三鸟币”价值很高外,其余几枚全是价值170元左右一枚的普通币。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这六枚银元以2000元成交。
  回到家里,小杨按撩不住心中的高兴,马上将捡漏的喜讯电告朋友。朋友是一个在传统银币收藏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他拿起这枚“民国二十一年帆船三鸟币”仔细一看,马上发现了破绽。这其实是一枚用普通银元改刻冒充珍稀银元的赝品,这种用真币改刻的伪品,连表面包浆也是自然形成的,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上当受骗的集币爱好者不知其数。具体伪造方法是:用普通民国二十三年船洋进行改刻,改刻时去掉银元正面“三”字上的上下二笔,即将年份“二十三年”改成“二十一年”,又在银元背面的船首右侧添刻了旭日和芒线,并用小银片刻成三只飞鸟粘贴在帆船上方。就这样,一枚普通银元摇身一变成了珍稀银元,小杨真是“捡漏”不成反“打眼”。
  
  故事四:乡下去“淘”宝,“淘”来假古董。
  
  老陈,年过半百,在一家化工涂料公司担任 销售经理多年。近年来迷上了古玩收藏,一遇双休日就常跑上海城隍庙、云洲等古玩城,找寻自己中意的东西。
  前些天老陈去上海周边的昆山市某镇去谈一笔业务。中午,对方的张经理请老陈吃饭。席间,老陈无意中说出了自己有收藏古玩的爱好。张经理一听这话,连忙说,巧了,我小舅家有位邻居就专门倒腾古董,这方圆数十里,谁家有什么值钱的古董,他都很清楚,我这就给他拨个电话,一会儿准到,你和他单独聊,说不准你还能得到满意的东西呢。
  也就半个多小时的工夫,这位邻居到了。此人自称姓金,在家排行老三,人称金老三。金老三一听说老陈喜欢收藏,眼睛就开始发亮了。他对老陈说:我前几天刚得的信儿,李宅村一户人家有一个祖传的青花瓷瓶。听说家里遇到急事了,等着用钱,想找个可靠的买主,四万块就可以出让,您既然感兴趣,那咱俩去看东西。
  按约定的时间,金老三带着老陈进了村,到了这户人家。这家的主人把老陈请进了屋子后,从里屋取出一个青花瓷瓶,老陈一看这件瓷器造型、尺寸比例对称,感觉应该是明代中期的东西。主人说,这瓷瓶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他也不知道这个瓷瓶是什么时候的,应该值多少钱。金老三拿过来看了后竟发现瓷瓶上还有个裂口,不像是新裂,而是旧伤,就说,这绝对是真品,不会错,只可惜有个裂口。主人解释说,这东西传到他手上的时候就已经开裂了。老陈接过来仔仔细细看了瓷瓶,瓷瓶画工自然流畅,色彩纯正,从胎、釉、器形、纹饰、工艺等特点观察都觉得这是个老东西,而且光是这个裂痕现在就仿不出来。心想这瓷瓶虽然破了,但碎片还这么完整,如果好好修补,应该很不错的。于是,双方开始讨价还价,最终以2,5万元成交。
  回沪过了一段时间后,当老陈去找专家修补这个瓷瓶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专家说,你这个瓶子是新仿的,不值钱。很显然,这个金老三是个古玩托。他利用老陈“捡漏”心切,且还不十分懂行,就带老陈去乡下寻宝,利用农民来兜售赝品。
  
  故事五,老农忽悠老教授,仿品当作真品卖。
  
  上个月,某名牌大学退休老教授苏林竟让一位老农给忽悠得晕头转向,花三万元买了一尊所谓的明代金铜佛像。为这事,苏教授胸闷了好长一段时间。
  原来,这苏林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满脑子的学问。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改革开放后又曾到国外深造,获得过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沪上某名牌大学任教授多年。前几年他退休后迷上了古玩收藏,平时常喜欢逛古玩市场,淘换一些老玩意,只要有一段时间不去市场就会觉得闲得慌。
  那天正好是周六,他一早又去了城隍庙古玩市场。逛了两个多小时,也没看见什么中意的东西,正要转身离去。突然,一位五十多岁农民模样的人凑到他的跟前,神秘地对他说:“这位老先生,我家有一尊家传的金铜佛像,是明代的,绝对保真。这儿人多眼杂,我怕让人给抢走,不敢拿出来,我家遇到难事了,急等着用钱,想找个可靠的买主,十万元就可以出让。我看您老是个既有钱又有学问的人,您老要是感兴趣,咱找个安静盼地方看东西。”苏林仔细端详了这位老农,一脸憨厚淳朴的样子,不像是骗子。于是,双方约定下午二点在九曲桥附近的一家茶室见面。
  下午,苏林叫上女婿陪着来到茶室。到了约定时间,这位老农也出现在茶室门口,旁边还多了一个人,那人背着个大包,老农介绍说是自己的表弟,两个人来相对安全些。落座后,那人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尊金铜佛像,佛像看上去显得很陈旧,上面还有些氧化物,细细一嗅有一股被烟火熏过的味道。苏林看了好久觉得是个老物件,女婿看了也认为东西可靠。于是,双方开始讨价还价,最终以三万元成交。
  过了几天,苏林请一位文物专家帮忙鉴定这尊佛像,专家看了后说这是件做工挺精致的现代仿品。专家还一一指出了佛像的可疑之处:明代金铜佛像的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这尊佛像的手印和坐姿都不准,而且佛像上的铭文也与史实不符。虽说真品长期在寺庙受人们供奉时常被烟火熏染确有一种烟火味,但这件仿品的烟火味过浓了,显然是制假者征烟熏作旧处理时太过了,故露出破绽。
  苏林一听傻了眼,他花了三万元买的古董佛像竟是现代仿品。古玩市场的水实在太深了,他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
其他文献
孙衣言、孙锵鸣是晚清重臣,孙诒让是清末朴学大师。孙氏两代人晚年回乡重振“永嘉学派”,影响深远,但同为儒林中人,闲暇之余,也喜弄翰墨丹青。故他们传世的作品,既有《东瓯金石志》《周礼正义》《契文举例》《墨子间诂》等皓首穷经式的煌煌巨制,也不乏养闲之用的雕虫小技。如在温州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中就有三通出自他们之手的玲珑可爱的团扇之作。  其实说到团扇,大家脑海里马上会闪现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那首耳熟能详的《秋
期刊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里介绍了一件罕见的宝物:柄似鹿角,尖头扎一长毛帚子(图1)。持宝人自称此物是家中世代相传,名叫“甩子”,当是掸尘之物。专家介绍:此物叫“拂尘”,柄是麋鹿的角,帚系用马尾类物做成。并说,麋鹿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也叫“四不像”。  遗憾的是,专家没有再提升一步,称“甩子”为“麈尾”。据汉许慎《说文解字》:“麈,麋属。从鹿,主声。”我推想,“麈”应是
期刊
●记者:中国玉器没有品牌,缺乏品牌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玉器未来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下去?  唐克美:长期以来,中国的玉器市场缺乏大品牌,只有小品牌。比如说东方金钰、恒昌、七彩云南等还是做得蛮好的,但是放在整个国际上来看,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现在这个市场很好,人们愿意花钱买玉,愿意在这上面投资,而且越是高档的,销路就越好。但是买玉的人,更多的是看重材质、做工等传统的东西,而不是这个玉是从那家买的
期刊
古代铜镜的制作到了宋代,由于好古风气的流行,使得铜镜的形制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鼎形镜就是其中令人瞩目的镜种。笔者藏镜三百余面,唯独对此鼎形镜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前年,经著名的天津泉镜斋主人赵春安先生的惠让,使我得以拥有此镜。  此镜高15.9厘米,宽11.5厘米,厚0.8厘米。古鼎形,象鼻形钮,素缘。鼎形为上部双耳,口为椭圆形,中部呈圆形,边缘由凸起棱线表现出层次。上宽下窄梯形圆镜腿,腿上三条
期刊
第九届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于2009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历届科学技术应用到古陶瓷及断代中学术论文最多、参加人数最众、发言最激烈、触及面最广的一次会议,来自科学界、考古界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大会,特别是搞科学检测的专家们发表了极其重要的演讲,讨论之热烈是历届之卒前。笔者也与参会学者们共同讨论了一些科学检测方面的技术问题,参观了北京故
期刊
红太阳2009年四季金秋拍卖会如期而至,届时我们将奉上精心挑选的1100余件精美拍品展现给广大藏家。  此次红太阳四季金秋拍卖分为瓷器杂项、玉器工艺品及中国书画三大部分,推出的众多精品可谓异彩纷呈。瓷器杂项、玉器工艺品部分共有八百余件作品上拍,涵盖瓷器、玉石、青铜器、犀角、象牙、佛像等各个门类,可以说拍品琳琅满目,估价也非常有竞争力。书画部分的拍品将有各时期、各地区、各流派的佳作轮番登场,满足不同
期刊
清宫散佚书画文物是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国宝。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二日,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东方博古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深圳东方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清宫散佚书画名品与仿真品对照展”,八十余件国宝级书画真品国内首次与仿真品一起对照展览。  五月的沈阳世苑会风情万种,春意盎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被“对照展”所吸引,开幕式在辽博庄严的馆前广场隆重举行。出席开幕仪式的有辽宁省委宣传部、
期刊
袁运甫先生1933年生于江苏南通,今年已七十有六。  2009年新春伊始,我们应邀参加“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开幕仪式”,由北京赴上海同乘一趟火车。在相对安静的软卧包厢里有过一次的零距离接触。谈话时间不多,但袁运甫的许多见解与众人迥然不同,他属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便努力将中国民族传统审美情感和本土民间艺术的特殊色彩观融汇在一起,注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辉煌
期刊
赵孟頫(1254-1 322年),堪称我国元代最伟大的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署孟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生于宋宝祜二年,卒于元至治二年,宋宗室。入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官刑部主事,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工书法,犹精正、行书和小楷。所写碑版甚多,圆活道媚,人称“赵体”。擅画,主张“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并用书法技巧写古木竹
期刊
商代兽面纹青铜方彝  青铜方彝是古代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重要礼器,它的用途一般认为是盛酒器。常见的青铜方彝大都呈长方形,而此彝呈正方形;盖做四坡流水的屋顶形,通体四壁中部及四角铸有扉棱,也叫出脊。彝盖四坡装饰倒置的兽面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饕餮纹;彝的四壁亦饰兽面纹,但上下配饰形象不同的夔龙纹均以纤细的云雷纹衬底,层次分明,形象瑰丽,充分体现了商代晚期青铜艺术的高超技艺。  方彝产生于商代晚期,主要流行
期刊